虛極子按:碩人其頎,衣錦褧衣;中華之子,突厥之妻;不避風塵,直驅(qū)海西;壯哉伊人,誓蹈云霓。
一提到中國的瓷器,西方人首先會聯(lián)想到創(chuàng)燒于14世紀初的“青花瓷”。那時的蒙元帝國是一個開放而多元的國家,從燕北大都汗八里(今北京)到江南煙雨杭州城,都生活著大量的色目人,他們或在朝為官,或在野經(jīng)商,甚至一度主管著景德鎮(zhèn)窯場。元青花的生產(chǎn)期相當短,從14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只維持了三四十年的光景。因緣巧合,風云際會,正是在這短暫的光陰里,波斯商人將鈷料引入中國窯場,在潔白細膩、堅實耐用的中國瓷胎上,描繪著中東世界對東方的想象:每每在那海藍色的夢幻中,升起了一朵朵怒放的青花。
▲ 至正型元青花龍紋大瓶(一對),1351年,63.6 x 22 cm
英國倫敦 大維德中國藝術(shù)基金會藏 大英博物館展出
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元代青花瓷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這對“至正型元青花龍紋大瓶”了,如今收藏在英國倫敦大維德中國藝術(shù)基金會,常年在大英博物館里展出。然而,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地方,既非中國,亦非歐美,而是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宮:那里沉睡著四十位來自元代的藍色美人,多少年來幽居深宮,秘不示人。
▲ 青花牡丹紋梅瓶(一對),14世紀中葉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托普卡帕宮藏
托普卡帕宮中的元青花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品質(zhì)雅貴,個個都堪與至正青花大瓶相媲美,其中甚至不乏世所罕見的孤品。如下圖中這只體型碩大的“反青花蓮池水禽菱口大盤”:工匠在制作完成后又于整體紋飾上噴灑了一層細密的色點,如漫天飛霰,流風回雪。這種裝飾手法不是灑藍,勝似灑藍,在世界各地的青花瓷中僅此一例。
▲ 反青花蓮池水禽菱口大盤,14世紀中葉,直徑45 cm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托普卡帕宮藏
此外還有“八方梅瓶”和“八方葫蘆瓶”,均以其獨特的造型和碩大的體量而成為舉世無雙的孤品。
▲ 青花蓮池鴛鴦八方梅瓶,14世紀中葉,高40.5 cm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托普卡帕宮藏
▲ 青花草蟲花卉八方葫蘆瓶,14世紀中葉,高60.5 cm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托普卡帕宮藏
上古中國人以高大白皙為女子美的標志,《詩經(jīng)》中名篇《國風·衛(wèi)風·碩人》就曾用“碩”、“頎”、“敖敖”等形容詞贊譽美人的高大豐腴。托普卡帕宮中的大青花不正像極了端莊自信、健康開朗的中國古典女性嗎?遙想七百年前,她們一襲青青褧(jiǒng)衣,抵御著漫漫風塵,出沒于浩浩波濤,不遠萬里嫁到那個在中華古籍中被稱為“突厥”的地方……
▲ 17世紀初穆拉德四世在宮內(nèi)一座涼亭下休憩,前景桌案上擺著大量的青花瓷器皿
此正是:碩人其頎,衣錦褧衣;中華之子,突厥之妻;不避風塵,直驅(qū)海西;壯哉伊人,誓蹈云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