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儲蓄率數(shù)字掩蓋了真實的儲蓄問題
中國儲蓄率全球領先:看上去中國人很愛存錢
“儉,吾從眾”這句來自《論語》中的描述,似乎表明自孔子時代起,勤儉就已成為了廣被國人接受的一種美德禮法。而伴隨著儒家文化流傳至今,“勤儉”已然成為了中國人的一個代號。
各國儲蓄占GDP比重
數(shù)據(jù)看上去也證明了中國人的勤儉,根據(jù)亞洲數(shù)據(jù)中心(CEIC)和匯豐銀行的數(shù)據(jù),中國人的儲蓄率的確高居全球之冠。2010年和2011年,中國的儲蓄額幾乎達到了GDP的50%,遠超過英美。即便在文化傳統(tǒng)類似的東亞國家中也是最高的,高于中國臺灣、馬拉西亞和新加坡
…[詳細]但近十幾年,中國儲蓄增幅80%來自政府和企業(yè),而非居民
儲蓄率領先全球,但國人的錢包卻不是“一枝獨秀”。中國虛高的儲蓄率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源自普通人的錢袋,而是源自政府和企業(yè)的儲蓄。來自國際清算局的數(shù)據(jù)就顯示,在2000到2008年間,中國國民總儲蓄增長中有80%源于政府及公司部門,并非來自家庭。 2000年至2008年間,中國家庭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急劇下降、投資增強以及出口拉動增長的模式也證明了這種家庭、政府和企業(yè)儲蓄的不均勻增長。
家庭、企業(yè)和政府儲蓄比
其它來源的數(shù)據(jù)結論也類似,渣打銀行中國區(qū)研究主管王志浩(Stephen Green)就發(fā)現(xiàn):在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政府將收入的15%至20%左右用于儲蓄,而到了2007年,這一比率已經穩(wěn)步升至44%。
…[詳細]尼爾森中國的《中國高儲蓄率成因分析》報告也再次證明了上述趨勢:雖然中國家庭的儲蓄總額在過去十幾年中都在增加,但無奈,卻跑不過政府接近20%和企業(yè)超過10%的漲幅。結果就是在1999年前,家庭儲蓄增長占主要,而之后則是企業(yè)和政府占主要。
02 收入差距使得不少國人無錢可存
收入不均導致儲蓄不均:55%的家庭根本沒有儲蓄
一方面,大量財富被政府分割,導致居民收入增長乏力。根據(jù)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杰教授的分析,近十年間,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過快,增長速度一直維持在20%左右,兩倍于GDP增長;而個人收入增長一直在6%左右徘徊。收入漲得慢,儲蓄自然也不會高。
另一方面,即便在不同的家庭中,儲蓄多寡也開始分道揚鑣。根據(jù)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和西南財經大學對超過8000戶家庭調查得出的《中國家庭金融報告》:中國家庭收入不均現(xiàn)象非常嚴重。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占所有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6.96%。而家庭儲蓄分布的不均也同樣嚴重。55%的家庭沒有或幾乎沒有儲蓄,而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儲蓄率為60.6%,其儲蓄金額占當年總儲蓄的74.9%。
中國家庭收入和儲蓄分布情況
所以,中國高儲蓄的根本原因不是廣大民眾沒有足夠的消費動機,而是廣大民眾沒有足夠的收入。
…[詳細]03 儲蓄率高不等于沒有負債
38%的中國家庭有負債,負債均值超過年收入均值
儲蓄率高并不代表沒有負債,相反,來自《中國家庭金融報告》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中國有超過38%的家庭有負債(在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負債包括農業(yè)及工商業(yè)借款;汽車借款;金融投資借款;信用卡借款;以及其他借款等)。在該調查的樣本中,有負債的家庭占38.22%。其中,城市家庭負債比例為35.16%,農村家庭負債比例為40.31%。中國家庭負債均值為62576元,而根據(jù)報告,當年家庭收入均值不過52087元。其中,城市家庭總負債均值為100815元;農村家庭總負債均值為36504元。
中國家庭負債情況
在全部樣本中,還有13.94%的城市家庭為購買住房而向銀行貸款,不僅如此,還有7.88%的非農戶籍家庭通過銀行以外的其他渠道借款以獲得住房。從住房貸款或借款的規(guī)模來看,非農家庭購房貸款總額平均為28.39萬元,占家庭總債務的47%;農業(yè)家庭購房貸款總額平均為12.22萬元,占家庭總債務的32%。而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戶主家庭負擔是最重的,貸款總額平均為家庭年收入的11倍多;收入處于最低25%的那部分家庭貸款額達到了其年收入的32倍之多。
…[詳細]04 社保落后,投資無門:讓“預防性儲蓄”大行其道
中國家庭資產中社保占比落后美國30多年
來自英國著名雜志《經濟學人》信息部的一組調查顯示了中國消費者對花錢的謹慎,報告顯示,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67%的受訪者準備將四分之一或更多的家庭收入儲蓄起來,33%的居民想把35%或更多的收入存起來。在接受調查的農村人口中,84%的受訪者稱醫(yī)療保健問題是最大的擔憂,其中,逾61%的受訪者擔憂的都是巨大的醫(yī)療開銷。而在城市,也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擔憂醫(yī)療費用。
《經合組織觀察家》(the OECD Observer)上的一篇文章這樣分析中國人花錢的謹慎態(tài)度:中國的高儲蓄率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預防性儲蓄“。而之所以出現(xiàn)“積谷防饑”的現(xiàn)象,原因在于中國的家庭對于養(yǎng)老金計劃信心不足;而且2億農民工因沒有戶口,故不愿像當?shù)鼐用褚粯踊ㄥX。
各國家庭資產細分
來自尼爾森中國的《2010均衡發(fā)展性報告》中的數(shù)據(jù)也證實了經合組織的分析: 中國社?;疬h低于發(fā)達國家,僅相當于全民財富的2%,遠低于美國的20%,甚至低于1972年的美國,而較之高福利的歐洲更低。
摩根士丹利亞洲董事長Stephen S. Roach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中國希望減少由缺乏安全感而驅動的過剩儲蓄,形成基礎更為穩(wěn)固的消費文化,它需要做的是在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社會保險和養(yǎng)老金制度付出更多實實在在的努力。
此外,中國居民在各個生活階段花費的高成本(教育、住房、結婚)也被尼爾森列為預防性儲蓄的理由。而《新聞周刊》則分析,中國的信用卡等借貸市場不完善,也加劇了居民對各生活階段花費的擔憂,促進了儲蓄。
…[詳細]中國居民投資機會少,進一步提高了儲蓄率
較少的投資選擇,讓除去不得不存的那部分資金外的“活錢”,也只能變成“死錢”。
來自尼爾森公司《中國高儲蓄率成因剖析》中的分析,就把投資渠道少作為了推動中國高儲蓄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報告稱:節(jié)儉文化并非是造成中國高儲蓄率的主要原因。預防性儲蓄動機等對高儲蓄率影響更大。而且中國居民投資渠道較窄已是共識,除現(xiàn)金存款與銀行儲蓄以外,只有房產投資等有限的轉換現(xiàn)金通道。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杰教授也認為:發(fā)達國家,中產階級形成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必須達到均等。而中國居民收入中的財產收入平均下來目前只有2.8%。手頭的資金難以變?yōu)樨敭a收入,也只能繼續(xù)儲蓄。
…[詳細]結語
"有錢不花"、"沒錢可花"和"有錢也不敢花"都是中國高儲蓄率下存在的現(xiàn)實情況。而對國人來說,"有錢不花"顯然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