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相(thefair)的第 370 篇文章
Sayings
這篇文章看上去是寫給投資人看的,但又不只是。這是Paul Graham剛剛寫的一篇文章,有他一貫的優(yōu)點,透徹談論某事,又關照著更大的生活,針扎一點,但洇濕一片。
簡單來說,它指出瘋狂的點子和打破傳統(tǒng)的人為何值得贊美。它并非反對不變的根基,因為那些東西諸如人性、史詩與河床,都已經(jīng)成為前提。細讀這篇文章,擁抱變化,別讓“傳統(tǒng)”“保守”“克制”這些詞成為你大腦僵硬的理由。與那些不斷造出點子的人交朋友。別因為一個點子雖新奇但太low而看不起它,因為它意味著更好的變化發(fā)生的可能性。
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做一名專家
作者:Paul Graham 翻譯:kym
假設世界從無變化,那么我們對自己的信念就會愈發(fā)自信。存在時間越長、經(jīng)受考驗越多的信念,它出錯的概率就越低。大多數(shù)人對自己的觀點往往都持有這種類似的自信。對于那些鮮有變化的事物,例如人性,這么做確實行得通。但是,對于那些始終處在變化中的事物,你就不能對自己的觀念固守同樣的自信了。事實上,除了人性以外,其他的一切幾乎都是會變的。
專家之所以會出錯,是因為他們僅僅專于舊日的世界。
有無可能避免這種情況?有沒有辦法讓自己擺脫過時理念的束縛?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的。我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投資初創(chuàng)企業(yè),而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投資人,就必須破除舊思維的局囿。大多數(shù)真正好的創(chuàng)業(yè)點子在最初看起來都不怎么樣,其中有些特別糟糕的想法,就因為世界發(fā)生了某些變化,而搖身一變成了絕佳的創(chuàng)意。我花了很多時間來學習如何辨認這類創(chuàng)意,而我所使用的方法也適用于一般的想法。
首先,要對變化抱有明確的信念。有些人之所以日益固執(zhí)己見,正是因為他們早已下意識地默認世界是靜止不變的。如果你自覺地提醒自己事實并非如此,你就已經(jīng)開始在尋求變化了。
那么,這種變化究竟藏身何處?好消息是,基本上人性是不會有太大改變的;壞消息是,變化是很難預測的。換句話說就是:變化通常來自于意想不到的地方。這點著實值得銘記。
因此,我根本不會費勁去預測世界的變化。如果接受采訪時有人要我預測一下未來,我總會像毫無準備就踏入考場的學生那樣,被迫現(xiàn)編一些看似可信的說法。[1]但我這么做并非因為懶惰,而是因為,我的預測很少是正確的,所以沒必要在這上面浪費精力。因此,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僅此而已。不必急著為自己指明正確的方向,而是坦然承認自己并不知道正確的方向在哪,然后試著對風向的變化保持高度敏感。
你可以提出假設,即使這么做會帶來一點束縛,但同樣也能激勵自己。有所追求、努力去猜答案都是振奮人心之舉。但依然要注意控制,不要讓天馬行空的設想變成板上釘釘?shù)氖聦?。?]
我相信這種被動的做法不僅對評估新點子有效,對自己創(chuàng)新也同樣可行。不要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而是要設法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也不要低估你腦子里冒出來的那些古怪的預感。
風向的改變往往發(fā)源于該領域專家的潛意識。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是絕對專家,你腦海中冒出的任何古怪的想法和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值得探究的。[3]在Y Combinator,如果一個想法被認為是“瘋狂的”,那其實是一種贊美——事實上,這種贊美通常比“好想法”更高階。
修正陳腐的理念——對創(chuàng)業(yè)投資人而言,必須做到這點的心理動因要遠遠強于一般情況。因為只要他們能夠比其他投資人先一步意識到某些看似毫無前途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其實潛力無邊,就可以憑此賺上一大筆錢。不過,這種心理動因也并非完全事關金錢。投資人的看法始終都在經(jīng)受著最直接的考驗——創(chuàng)業(yè)者來找他們,他們必須給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應。接著,他們很快就會知道自己的預測準確與否。那些對Google說不的投資人(有好幾個),想必余生都會對這件事耿耿于懷。
某種程度上,那些需要切實投下賭注的人,而非僅僅對某個想法評頭論足的人,也會有同樣的心理動因。這就意味著,如果想要獲得這種心理動因,只要將評價變成下注即可——如果你公開發(fā)表某種論斷并且長期保留它,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你比那些僅是說說而已的人更加在意到底有沒有把這件事做好。[4]
免受陳舊觀念影響的另一個秘訣是,在起步階段更多地關注提出創(chuàng)意的人,而非創(chuàng)意本身。雖然未來本質上是難以預測的,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很好地預測哪一類人能夠創(chuàng)造未來。好的創(chuàng)新理念通常都來自于那些真誠、有活力、能夠獨立思考的人。
把寶押在人身上而不是具體的想法上,這為我這個投資者節(jié)省了無數(shù)時間。舉個例子,當時我們覺得Airbnb是一個糟糕的創(chuàng)意,但我們能感覺到他們的創(chuàng)始人非常真誠、熱情積極,且擁有獨立的思維能力。于是我們且將質疑擱置一邊,資助了他們。
這同樣也是一個廣泛適用的技巧。和那些經(jīng)常冒出新創(chuàng)意的人們待在一起。如果你希望自己總能迅速意識到既有觀念已經(jīng)過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跟新點子不斷的人交朋友——正是他們的創(chuàng)新點子,讓現(xiàn)有的理念變得陳腐。
不成為自己專業(yè)知識的奴隸已經(jīng)夠難的了,但這種難度還會變得越來越大,因為世界的變化正在加速。這也并非什么新興的趨勢,自舊石器時代起,人類社會的變化就在持續(xù)加速著。一個創(chuàng)意會激發(fā)更多的創(chuàng)意。我不認為這點在未來會有所改變。但我也可能是錯的。
感謝Sam Altman、Patrick Collison和Robert Morris試讀此文的草稿。
注釋
[1]我常用的技巧是探討那些大多數(shù)人在當下還沒來得及注意到的方面。
[2]如果這些想法變得為人所知,而且人們一提到它們就聯(lián)想到你這個人時,你就要特別注意了。對于那些你想要相信的事物(一旦某個假設開始博得你的認同,它幾乎絕對已屬此列),更應保持高度質疑。
[3]實際上“絕對專家”并不一定是指那種公認的專家,通常那都只不過是一個附加的名頭而已。在許多領域,一年的專注工作,外加孜孜不倦的求知探索,就足夠你成為一名專家了。
[4]在論壇、Twitter這些地方發(fā)表的言論,雖然它們也是公開的、被長期保留的,但依經(jīng)驗來看也只能算“說說而已”。判定這點的標準可能是:你寫的東西是否有標題。
來源:Paul Graham的個人博客。
世相
倡導有物質基礎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顧見識與審美
也許長,但必定值得耐心閱讀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家的自媒體組織“文藝連萌”發(fā)起者
微信:thefair 微博:@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