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自分一腔熱血少,盡將赤族報君王的建文帝重臣-方孝孺
自分一腔熱血少,盡將赤族報君王的建文帝重臣-方孝孺  

zyesheng 發(fā)表在 參考文摘 華聲論壇 http://bbs.voc.com.cn/forum-49-1.html


  書香世家 寧海韓愈
  浙江東部的寧??h,是一個山水鐘秀之地。它背靠天臺山,面臨大海。既有川溪林木之美,又有稻麥魚鹽之饒,番檣賈舶,駢集競湊,素以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著稱。六百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方孝孺就誕生在這里。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初,方孝孺十五世祖從浙江桐廬遷來寧海,從此定居下來。方孝孺的曾祖父方子野、祖父方炯,在元朝先后擔任鄞縣縣學教諭。父親方克勤也是當?shù)孛濉T琳吣?1357年),方孝孺就出生在這個世代業(yè)儒的中小地主之家。
  方孝孺從小就聰敏絕倫,七歲時入學讀書。父親按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使他飽讀儒家經(jīng)典,因而從小就在心靈上打下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十余歲時,他已好學成癖,足不出戶。每有所得,竟忘掉了一切,連室外鐘鼓之鳴、風雨之聲,也充耳不聞。就這樣,讀書日盈寸,知識也不斷增長。時人都呼他為“小韓子”,把他比作韓愈。他父親也認為他是“奇才”,對他寄予極大的希望。
  方孝孺盡管被鄉(xiāng)鄰稱之為“小韓子”,可是他所崇拜的古代圣賢則是伊尹、周公。他曾說:“追惟少時狂僭,甫有知識,輒欲以伊尹、周公自望,以輔明王、樹勛業(yè)自期,視管(仲)、蕭(何)以下蔑如也’。可見,少年時代的方孝孺志向已不同凡響。
  就在方孝孺十二歲的時候,朱元璋登上了大明王朝的寶座。洪武三年(1371年),在家蟄伏多年的方克勤應征至京師,參加吏部考試,名列第二,被授為山東濟寧知府。由于五年前方孝孺生母即已去世,所以方克勤上任之后,他便隨父就養(yǎng),前往濟寧。

  仕官濟寧 禍從天降
  濟寧府內(nèi)的曲阜縣,是孔子的故鄉(xiāng)。方孝孺初到濟寧,父親即帶他瞻仰周公、孔子的廟宅,向本地父老詢問當年陋巷舞雩之所在,遍尋七十賢人之遺跡。先哲的事跡給了他極大的影響,慨然有向慕之志。他曾想:孔門弟子中顏淵、閔子騫輩固然德行高尚,不可企及,但如果自己能與子游、子夏共游孔門,恐亦不會在他們之下。不過,他又想到:顏、閔、游、夏之輩畢竟能夠受教圣人,如今呢,先哲早逝,耳提面命更屬何人!因而油然而生“世無尼父,安所瞻依”的慨嘆!
  在濟寧,他繼續(xù)學習四書五經(jīng),同時博覽群書。他自覺地按儒家思想來修身養(yǎng)性、磨練自己。當然,他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圣賢書”。而是十分留意“考征生民之利害,揣度風俗之盛衰,綜合古今治亂之由”。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自從讀了經(jīng)書之后,不是圣人說的話,“不敢存乎心”,不是事關百姓的利害,“無所用其情”。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將來有朝一日,“輔明王、樹勛業(yè)”。
  在濟寧的幾年間,方孝孺學問大有長進,文章更是“益肆不羈”,據(jù)他自己說,伸筆濡墨,洋洋灑灑,千余言可立就。父親常把他寫的文章拿給朋友們看,無不交口稱贊。通曉經(jīng)義的武靖王李文忠曾屈尊召見方孝孺,期望他將來成為一名“國士”。
  方孝孺在濟寧一晃就將近五年了。方克勤也政聲日著。方克勤在受命之初,認為這是朝廷非常之恩,必須盡力。于是到任伊始,即向百姓諭以朝廷養(yǎng)民之意、孝悌忠信之道,實行德政,發(fā)展生產(chǎn),并懲治貪殘,自奉簡素。在他的治理下,短短幾年,濟寧府內(nèi)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洪武四年(1371年),濟寧僅有三萬戶,每年稅收僅萬余石。到了洪武八年(1375年),戶口就增至六萬余戶,稅糧十四萬余石。民有積粟,野無餓莩,因此方克勤深得百姓愛戴。省憲考績,濟寧府是山東各府之最。洪武八年初,方克勤入朝,受到明太祖嘉獎,并勉勵他說:“政成,當顯用汝?!?br>  方克勤政績卓著,卻引起了某些同僚的嫉妒。就在這一年,他竟被誣謫放廣東江浦服役。年底,將要釋歸,誰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場大禍又降臨了。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發(fā)現(xiàn),每年地方衙門派計吏到戶部核算錢糧時,都帶有蓋著官印的空白文冊,如遇戶部駁其錢糧數(shù)字不清時,便重新填寫。朱元璋認為其中必然有詐,于是下令將各地方衙門主印長官一律處死,史稱“空印案”。方克勤也因此而被冤殺。
  循循守法的父親反遭冤殺,使萬孝孺對明太祖的嚴刑峻法第一次有了深刻的認識,這將反映在他后來的政治思想中。
  父親的遽棄,使方孝孺在學業(yè)上失去了一個最好的老師。今后怎么辦?族中耆老皆以父死為戒,勸其輟業(yè)。方孝孺認為如果半途而廢,那么自己十余年的努力就要付諸東流。再說,父親已經(jīng)離去了,即使絕食東向,死先人墓下,亦是徒然。古代的賢人哲士遭遇不幸而冤死的不知多少,但由于賢能子孫為他們昭雪,其功名終于顯于書傳的也不乏其人。為什么就不能憑自己的努力,將來為父親昭雪沉冤呢?因此,方孝孺決定繼續(xù)從學。他迫切希望“得名世之士而依之”,于是遵照父親在獄中的囑咐,去投師宋濂。

  求學宋濂 博覽群書
  宋濂是浙東大儒,也是明朝開國文臣之一,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以道義文章聞名海內(nèi),為士大夫所敬仰,因此,慕名從學者絡繹不絕。
  洪武九年(1376年),二十歲的方孝孺負笈遠游,來到當時的人文薈萃之地——京師(今南京)。其時,宋濂官居學士承旨知制誥。方孝孺懷著虔誠的心情以文求見,他那酣暢的文筆、超人的才華,深得宋濂的垂青。宋濂高興地說:“是生也可教,其從吾游,吾于是幸有望焉?!彼五ヅc方孝孺縱論儒家經(jīng)典,歷三時乃去,大有志同道合、相見恨晚之感。從此,方孝孺就正式成了宋濂的及門弟子。
  名師出高徒。在宋濂的指導下,方孝孺如魚得水,學問文章,突飛猛進。有一次,宋濂侍宴,明太祖賜酒,并命其作《靈芝甘露頌》。宋濂喝得酩酊大醉,回來后,便將此事告訴方孝孺,就呼呼大睡了。方孝孺等到半夜,宋濂沉睡方酣。他料想老師此刻只字未就,明早一定誤事,于是代寫了一篇。翌日天明,宋濂起來準備上朝,忽然想起昨日之事,不禁大驚失色道:“我今日要死了?!狈叫⑷嬖儐柡喂?,宋濂說:“昨日皇上命我作《靈芝甘露頌》,因回來后就睡著了,沒有完成,現(xiàn)已來不及了?;噬弦慌囟〞n我死?!狈叫⑷嬲f:“我正擔心先生誤事,代為起草了一篇,請您再改一改,能否以此呈上呢?”說完即把文稿遞給他。宋濂看后喜出望外,連聲說:“不用改了?!绷⒓磻阎氤?,呈給明太祖。明太祖讀后說:“這不象出自學士的手筆。”宋濂叩首稱謝道:“臣實以賜酒過醉,不能成章,此乃門生方某代為之?!泵魈嫘χf:“此生良勝汝?!北M管明太祖的說法不一定恰當,但確實說明方孝孺這時已嶄露頭角了。
  第二年,六十八歲的宋濂致仕還鄉(xiāng),回到了浙江金華。方孝孺也隨之侍奉左右,繼續(xù)求學問道。宋濂悉心教導,誨而不倦,方孝孺也勤學好問,廢寢忘食,于是“日有所進,而月有所獲”。宋濂門下的一些知名之士,皆望塵莫及,就是胡翰、蘇伯衡等老一輩學者亦自謂弗如。宋濂甚至預料方孝孺“才器之奇,加以歲年,吾且畏之”。他還說:“我今天講這樣的話,人們必然要懷疑我過于任情,但如果再過二十余年,當會湘信我的話不是虛夸了?!钡拇_,方孝孺猶如一塊璞玉渾金,在宋濂精心雕琢和陶冶下,已開始閃現(xiàn)出熠熠光芒。
  洪武十三年(1380年)秋,方孝孺因久離祖母,決定辭師歸省。在金華四年,與老師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如今一旦離別,宋濂“深惜其去”,方孝孺亦依依不舍。臨行,宋濂情不能已,以垂垂高年手書長達近千字的詩篇《送門生方孝孺還鄉(xiāng)》,以明其志,以表其情。詩中“既揚其素有之善,而后勖以遠大之業(yè)”。其中寫道:“豈無贈別言,有意須當遵。真儒在用世,寧能滯彌文?文繁必喪質(zhì),適中乃彬彬。,“道貴器乃貴,何須事空言?孳孳務踐行,勿負七尺身?!币笠蠛裢S然紙上。
  方孝孺告別老師,回到家鄉(xiāng),見到久別的祖母,自然分外高興。不料就在這一年,朝中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明太祖以謀反罪誅殺了當時的左丞相胡惟庸,并下令窮究所謂“胡黨”。宋濂長孫宋慎及其叔宋縊并因牽連被殺,也禍及宋濂,幸賴馬皇后、太子力救,宋濂才幸免一死,但全家謫充四川茂州。
  消息傳來,方孝孺痛哭流涕,立刻趕到金華,和學友商量,準備赴蜀拜望老師。后因事阻,未能成行,他遂將一腔哀痛,傾注筆端,寫成《吁天文》,呼吁蒼天,愿輸己壽以延師齡,以期打動帝心,使老師復歸故里。但這又有何用呢?
  第二年,一代名儒宋濂終于在窮愁潦倒中死于謫所。方孝孺如喪考妣,他念及老師的沉冤,未能大白于天下;老師的遺體尚留在異鄉(xiāng);老師的子孫還未回歸桑梓?!@一切應盡的責任,他叮囑自己一定承當起來。在以后的幾年中,他和同窗學友為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杜門著述 漢中教授
  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吳沉、揭樞的推薦,方孝孺赴京師接受明太祖的召見,并試以一論五策,及卷呈,明太祖贊賞說:“異才也?!碑敿促n給他緋袍腰帶。本來,經(jīng)過這次特別“廷試”之后,可以授官,可是明太祖這一次并沒有起用他,只是對皇太子說:“此莊士,當老其才。”遣還家。
  他有匡世之才而不為用,所以,此后的十年,他只得隱居田園,杜門著述。而他在三十歲前后所形成的思想抱負,便反映在他這一期間所寫的大量著作中。
  方孝孺的思想,一本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學說,尤其在修身與治國這兩個問題上,他論述得最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他十分強調(diào)修身,認為圣人之道,雖博大精深,其要點不外乎修己以治人。讀圣賢書就是為了修身。所以他曾說:“人孰為重?身為重。身孰為大?學為大。”他慨嘆宋亡以來,風俗變壞,延至于今,日益嚴重。人們之間諂諛以相容,詭詐以相愚。要改變這種世風,必須通過學習以“先修其身”。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這些圣人,就是修身做得最好的楷模。他們的言行都反映在五經(jīng)中。所以他認為學圣人之道,就是學五經(jīng)以明天理。
  方孝孺認為學“道”是為了致用,他曾說過:“學古而不達當世之事,鄙木之士也。”鄙木者不足用?!笔ト酥?,“其事業(yè)在詩書,其功用在天下?!彼扔髡f,醫(yī)生讀《素問》、《難經(jīng)》,為的是“將取以治病也。”如果這個目的不明確,雖然天天口誦此書,又有什么益處呢?五經(jīng),就是學者的《素問》、《難經(jīng)》,是修身治人的書?,F(xiàn)在有的人口誦五經(jīng)之書,而不知道是為了修身治人,這與不誦有何區(qū)別?
  儒家講天命,方孝孺也講天命。但他認為人不能消極地“恃天命”,而要積極地“承天命”,主張“盡人事以回天道”,反對“委天命而怠人事”。而且他認為有些時候也不完全都由天命決定,“自其未成之始而論之,成敗禍福之機,待人而發(fā),豈皆出于天命哉!”可見,在天命面前,人不是無能為力聽其擺布的,而是可以也應該發(fā)揮自己主觀努力。方孝孺的這種思想應該說比孔孟思想進了一步。
  “修身”是為了治國。所以方孝孺在學習儒家經(jīng)典時,也總結了歷代王朝興亡盛衰的經(jīng)驗教訓,探討了治國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歸結起來主要是:主張行仁政,反對暴政。主張以仁義禮樂治國,反對以慶賞刑罰臨民。方孝孺反對尚法,認為“政之弊也,使天下尚法。”他把仁義禮樂比做谷粟,慶賞刑罰,比做鹽醢,尚法就是“充谷粟而食鹽醢”,必然會造成大亂。方孝孺這種反對尚法的思想,實際是針對時弊而發(fā)的。洪武年間,隨著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階級矛盾也開始尖銳起來,小股農(nóng)民起義此伏彼起。面對這種狀況,明王朝只是一味鎮(zhèn)壓,以為通過嚴刑峻法,就可以鞏固統(tǒng)治地位。針對這一現(xiàn)實,方孝孺指出,欲禁民之無相攘奪盜竊,必先找出其攘守盜竊的根由,假如他們有土以耕,有業(yè)以為,有粟米布帛以為衣食,而后禁之,則攘奪盜賊可止也。而如果“不能使之安其生、復其性,而責其無為邪僻,禁其無為暴亂,法制愈詳,而民心愈離”?!笆哑浞ǘ姑裎?,民其能常畏乎!”在這里,方孝孺已朦朧地認識到人民造反是被逼上梁山的,表現(xiàn)出他對人民的一定程度的同情。
  方孝孺之所以具有這種思想,主要是因為他長期生活在底層,耳聞目睹勞動人民的悲慘狀況,這不能不對他的思想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他曾在一篇寓言《蚊對》中,借童子之口揭露那些剝削者對勞動人民的掠奪情況:“白晝儼然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腦,使其餓踣于草野,離流于道路,呼天之聲相接,而且無恤之者”,作為地主階級思想家,能夠看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在方孝孺的政治思想中,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關于“君職”的思想。過去的地主階級思想家往往只強調(diào)臣民之職應該“事上”,而方孝孺卻尖銳地提出“君職”的問題。他說:“人君之職,為天養(yǎng)民者也?!碧熘⒕詾槊?,非使其民奉乎君也?!碧熘⒕?,非以私一人而富貴之,將使其極育斯民,俾各得其所也?!钡呛笫赖娜司⒉恢雷约旱穆氊熢诤躔B(yǎng)民,所以求于民者很多,而盡于己者則怠而不修。老百姓如不按時交納賦稅、提供力役,則誅責必加,以致政教不舉,禮樂不惰,強弱貧富不得其所。他說:“其也不思其職甚矣!”
  方孝孺進一步指出,自公卿大夫乃至百執(zhí)事,都各有自己的職責,如果他們不盡職,輕則責備,重則誅殺。人君之職遠遠重于公卿大夫百執(zhí)事之職,如果人君怠而不惰職,雖然誅責不能相加,但天將“怒而殛絕之”。這簡直是對專制暴君發(fā)聵振聾的警告。
  他認為,人君要更好地盡到君職,不可不學先王。學先王尤其要學一個“誠”字。他說:“圣人之治天下,豈用詐術揣量天下之人情,以為賞罰哉,亦惟用其誠而已。”但是有的人君則不然,“好為聰察”,以為群臣皆不足信,而必欲使天下事皆由己出,故往往流為苛細深刻,導致滅亡,這就是不懂得為君之道。
  明太祖正是這樣的人君。他對臣下猜忌懷疑,屢興大獄。一起空印案,成千上萬的地方官員被誅,方孝孺的父親一向清廉守法,也被冤殺。胡惟庸一案,株連更多,連開國元勛宋濂亦難幸免。于是恐怖氣氛籠罩全國。方孝孺的上述言論正是對洪武嚴猛政治的批判。
  方孝孺自從父親死后,家道開始中落。家兄方孝聞,長他八歲,數(shù)年前因居喪過哀,身體大衰,為病痛所纏,足不出戶。方孝孺自己也身體多病。幸有季弟方孝友撐持家政。家有田數(shù)十畝,無人為佃,常常拋荒。因此,生活拮據(jù)。有一次家人報告絕糧,方孝孺卻毫不為意,淡然說道:“古人尚有三旬吃九餐的,罐中無儲糧的窮戶豈止我一家?況且天下人能夠如意的總是少數(shù),不能如愿的比比皆是,有什么值得憂愁的呢?”說完相與大笑。在艱難竭蹶之中,他仍不忘與昆弟講論圣賢之道,大有那種貧居陋巷、不改其樂的志趣。
  轉眼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初,明太祖再次召見方孝孺。在治國的主張上,由于方孝孺力主教化,而明太祖則重刑罰,兩人思想鑿枘相違,故明太祖認為“今非(重)用孝孺時”,只任他做陜西漢中府教授。
  三月中旬,方孝孺即抱病攜妻子啟程。浙水漢川,相去遙遠。他們經(jīng)三吳,涉淮北上,到長安,過寶雞,渡渭水、歷棧道,風塵仆仆,水陸幾千里,凡一百二十四日始到任。沿途他們領略了虎牢、崤函、潼關之壯觀,瞻仰了華岳、終南、太白諸山之秀麗,參觀了周秦之故都,憑吊了賢君哲人之陵墓,循漢祖就國之故道,追憶一時之俊杰,不禁感慨系之,幾乎忘卻了路途所經(jīng)之險。
  漢中府地處山區(qū),經(jīng)濟文化一向很落后,加上水土暴惡,頻年災害,物價踴貴,人民生活異常痛苦。這里,識字的人本來就少,又乏師儒。在這種困難條件下,方孝孺開始了自己的教授生涯。他從早到晚,教授生員,甚至擔當了一些村學啟蒙老師的任務。生活清苦,他就和諸生在舍旁隙地種上蔬菜。平時粗茶淡飯亦感自足。他認為這種生活既能改變自己的頑惰之性,又能勉勵諸生。他想,如能使諸生“知操身行世之大方,孝親忠君之大節(jié),他日或有分寸之善及乎人,庶可少塞無能之萬一”了。
  漢中與蜀郡毗鄰,蜀郡正是蜀王朱椿的封國所在地。朱椿乃明太祖第十一子,他“孝友慈祥,博綜典籍,容止都雅”。明太祖曾呼其為“蜀秀才”。蜀王聞方孝孺之名,禮聘方孝孺為世子師傅。從此兩、人時相往來,過從甚密。當時蜀王正以禮教守西陲,故與方孝孺同氣相求,時常請他講經(jīng)論史?!俺鲅杂型ぃv藝靡乖方”。共同的志趣使兩人結成深厚情誼。蜀王待以殊禮,并將其讀書之廬易名為“正學”。在這個“天府之國”里,民人安業(yè),境內(nèi)殷富,為其他諸王封國所莫及。這一切當與方孝孺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君臣契合 銳意革新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病逝,由于皇太子朱標先已去世,所以年青的皇太孫朱允文即位,年號建文,史稱惠帝?;莸厶熨Y仁厚,親賢好學。早在即位之前,明太祖曾命其省決章奏,他就常常佐以寬大。他還遍考禮經(jīng),參考歷代刑法,改定洪武朝制定的《大明律》偏重者七十三條,天下莫不頌其德?;莸劬寐劮叫⑷嬷t,登位伊始,即派特使赴漢中將方孝孺召回朝廷,先任翰林博士,旋升侍講學士,預經(jīng)筵,備顧問,日侍左右,甚為倚重。
  方孝孺早就有過“使君如唐虞,致身如伊周”的宿愿,如今側身朝廷,便可以一展自己的宏圖了。入朝后,君臣之間,情投意合。惠帝讀書有疑,輒使方孝孺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則命方孝孺就糜前批答。君臣契合,使方孝孺極為興奮。他曾寫詩道:
  風軟彤庭尚薄寒,御爐香繞玉闌干。黃門忽報文淵閣,天子看書召講官。斧廉臨軒幾硯問,春風和氣滿龍顏。細聽天語揮毫久,攜得香煙兩袖還。
  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的方孝孺極力輔佐惠帝,推行了—系列新政。
  第一,行寬政。
  首先是重德省刑。明太祖即位后推行的是寬猛相濟、以猛為主的政策,當時承元之弊,用重典治亂世,自然是需要的。但是,愈到后來,嚴刑峻法,未嘗稍改。然而嚴法重刑,卻犯者滋眾?;莸酆头叫⑷娑颊J為其原因就是禮教不行?!昂?nèi)雖已康,民俗猶未寧。鄙夫抱深念,思睹禮樂興”。這是方孝孺的志向,也得到惠帝的支持。他們一反明太祖的做法,銳意文治,崇尚禮教?;莸墼t諭地方官,務崇禮教,赦疑獄,以致刑部都察院論囚比往年減少三分之二。同時又選派廷臣二十四人為采訪使,分巡天下,觀風俗,燭幽隱,興辦利民之事。
  其次是均免賦役?;莸奂次缓笙铝铑妹鈿v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稅。民因生活困難而鬻子者,官府代為贖回。又下詔;“興州、營州、開平諸衛(wèi)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衛(wèi)所軍單丁者,放為民。”特別是均江浙賦役,這是對“祖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朱元璋初定天下官民田賦時,因怒蘇、松、嘉、湖四府地區(qū),曾為張士誠所守,故浙西官民田稅極重,畝稅有高達二三石者。以后雖有裁減,但仍超過它地數(shù)倍。而且朱元璋還規(guī)定蘇松人不得任戶部尚書,以為定例。針對這種不合理的現(xiàn)象,建文二年(1400年)下詔:“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辈试S蘇松籍人任戶部官,終于革掉了這一弊政。
  再次,限僧道占田。佛道勢力在明初曾有較大發(fā)展,到洪武末年,江南僧道,多占腴田,甚至田連阡陌。建文三年(1401年)規(guī)定,天下寺庵宮觀,其有田者,每道一人各存田五畝,免其租稅,以供香火之費,余田盡入官。并嚴禁私自剃度僧尼,從而抑制了佛道勢力的發(fā)展,
  第二,更定官制。
  惠帝根據(jù)方孝孺的建議,更定了官制,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設左右侍中,位在侍郎上。升布政使為正二品。改都察院為御史府,都御史為御史大夫。罷十二道為左右兩院,左曰拾遺,右曰補闕。改通政使司為寺,大理寺為司。詹事府增置資德院。翰林院復設承旨。改侍讀、侍講學士為文學博士。設文翰文史二館。殿閣大學士并去大字,各設學士二人。改謹身殿為正心殿,增設正心殿學士一人。提高太仆寺少卿丞,鴻臚寺少卿丞品秩。增置親王賓輔等官。升國子監(jiān)丞為堂上官,等等。
  另外,方孝孺還建議仿周禮更定晶官階勛,增損洪武禮制。
  應該說,上述官制、勛階的改定,有些意義不大。但也有不少改定體現(xiàn)了惠帝和方孝孺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例如,洪武朝用重典治國,訴狀繁多,故改御史臺為都察院,與刑部分治庶獄。建文朝行寬政,因此將都察院改為御史府,專以糾貪殘、舉賢良、匡政事、宣教化為職,這就糾正了以往“法吏持刑深刻,犯者滋重”的苛政之弊。再如,明太祖廢丞相后,六部尚書分掌天下各項政務,地位非常重要,可是明太祖只定其品秩為正二品,而中央五軍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卻定為正一品,這顯然是“專意右武”政策的反映。同樣,國子監(jiān)乃“禮義所由出,人材所由興”之所,但國子監(jiān)祭酒只是正四品,監(jiān)丞只是正八品,而掌馬政的太仆寺卿卻定為從三品,輕文傾向也十分明顯。如今升六部尚書品秩,升國子監(jiān)丞為堂官,正是糾正洪武朝所定官秩的不合理處,同時也寓有朝廷重禮義、興教化之意。正如惠帝所說:“六卿果可卑于五府耶?祭酒猶可在太仆下耶?假令皇祖而在,當必更定為是。”至于改謹身殿為正心殿,也體現(xiàn)了方孝孺所謂人君之學“必以正心為本”的深意。
  在更定官秩的同時,惠帝和方孝孺在一起又大力精簡機構,省并州縣,革除冗員。幾年間,撤消了九個州、三十九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綜上所述,建文朝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新氣象。據(jù)《明書》作者傅維麟說:“南京故老言,建文中,法網(wǎng)疏闊,道不拾遺,有得鈔于塵土中,輒拂之置高臺處,以石鎮(zhèn)之而去。一時士風樸茂,尚義者多。”所以后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應當說,這一切與方孝孺的輔佐之力是分不開的。正當方孝孺佐惠帝行新政之際,明王朝禍起蕭墻,王室內(nèi)部—場爭奪皇權的戰(zhàn)爭爆發(fā)了。

  取義成仁 以身殉君
  朱元璋曾認為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宗室孱弱,所以他稱帝后即把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分封為藩王,分布各地以夾輔王室。這些藩王領有護衛(wèi)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一萬九千人。明初,退往塞北的蒙古貴族不時南下,圖謀興復,明太祖為了加強邊防,同時希望子孫能夠熟悉兵事,就規(guī)定分封于邊塞的諸王皆參領重兵。而封在太原的晉王朱櫚和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尤負重任。他們屢次領兵出塞,并筑城屯田,大將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jié)制。老謀深算的明太祖為了防止將來朝臣篡奪朱家天下,還賦予諸王“移文取奸臣,舉兵清君側”的大權,從而為后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禍根。
  惠帝登基后,鑒于北方諸王“擁重兵、多不法”的狀況,采納了。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藩?!拔醇捌谀?,削奪五王”,有力地打擊了藩王的勢力。朝廷正待向燕王開刀時,燕王卻先下手了。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由于他屢率諸將出征,并能節(jié)制沿邊兵馬,因此威名大振。對于朱允文的繼位,他心懷不滿。明太祖病重時,曾遺詔“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但燕王卻偏偏自北平前來奔喪,企圖窺察朝中動靜,后雖被止,但卻暗中與諸王聯(lián)絡,圖謀取而代之。僧人道衍即姚廣孝也勸朱棣起兵。于是朱棣暗中選將校,召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令道衍在王府后苑練兵。他們還挖掘地道,日夜在其中鑄造兵器,并蓄養(yǎng)成群鵝鴨來障入耳目。
  “燕王之變,削亦反,不削亦反。”這種局面,朝廷是清楚的,也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一月,朝廷即調(diào)工部侍郎張咼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派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并伺察燕王。建文元年(1399年)三月,命都督宋忠調(diào)沿邊各衛(wèi)馬步官軍三萬屯開平,燕府護衛(wèi)精壯,悉聽調(diào)選。同時,以都督徐凱練兵于臨清、都督耿讞練兵于山海關,準備和張咼謝貴里應外合,約期攻燕。誰知張信至北平后,卻暗通燕王,使燕王得以充分準備。
  燕王一面派道士在街衢散布歌謠:“莫逐燕,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為其大造輿論,一面與道衍積極策劃舉兵。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朝廷下詔逮捕燕府官屬,張咼、謝貴率諸衛(wèi)士包圍燕王府第,燕王以計擒殺咼、貴,正式舉兵。他打著“誅齊黃,清君側”的旗號,稱其師為“靖難軍”,揮師南下,一場爭奪皇權的內(nèi)戰(zhàn)開始了。
  消息傳來,惠帝立即派遣大軍北伐。當北伐失利后惠帝又命方孝孺草詔,赦燕王罪,使其罷兵歸藩,并擬宣諭數(shù)千言,使人在燕軍中秘密散發(fā),企圖瓦解燕軍。但這一切努力都未奏效,燕王拒不奉詔。
  在燕王率兵久圍大名、并斷絕朝廷軍隊餉道的情況下,方孝孺又代惠帝草書,遣密使送往留守北平的燕王世子,許以封王,爭取燕世子歸順朝廷,以此迫使朱棣撤圍歸燕。誰知燕世子得書竟不啟封,遣密使送往燕王軍前。此計又告失敗。
  盡管燕王氣勢洶洶,并曾攻下不少城邑,但卻旋得旋失,所以鏖戰(zhàn)三年,燕王僅據(jù)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戰(zhàn)爭出現(xiàn)僵持局面。燕王正計無所出,朝中的宦官卻幫他擺脫了困境。
  惠帝即位后,一向?qū)鹿俟芙躺鯂溃藭r又詔諭地方官,一旦發(fā)現(xiàn)宦官奉使橫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師。這樣就引起那些不法宦官的忌恨。他們先后投奔燕軍,向燕王透露了京師空虛的情報,并表示將來燕軍兵臨京城,他們充當內(nèi)應。于是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燕王乃改變以往攻城奪地的戰(zhàn)略,率軍直搗京師。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軍渡淮水,由天長直下?lián)P州,揚州失守。形勢十分危急。方孝孺建議割地議和,以為緩兵之計?;莸蹚闹H欢?,一心想奪取皇位的燕王拒不議和。六月,燕軍在瓜州渡江,鎮(zhèn)江守將童俊投降。
  鎮(zhèn)江失守,京師門戶洞開。廷臣紛紛勸惠帝出走,以圖興復。方孝孺則堅決主張力守,以待援兵。他說:“即事不濟,國君死社稷,正也?!彼约阂矝Q心以身殉國。
  六月十三日,燕軍兵臨城下,守衛(wèi)金川門的谷王朱穗和李景隆開門降燕。與此同時,宮中火起,惠帝在混亂中被燒死。燕王進城的當天,就揭榜殿廷,以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為“奸臣”。方孝孺被逮下獄。十七日,燕王即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以藩王稱兵奪位,從封建正統(tǒng)思想來看,這是篡逆。他為了收攬人心,要把這次“靖難之役”說成是應天順人之舉,很想將即位詔書寫得冠冕堂皇,于是朱棣打算啟用方孝孺。其所以如此,又是有它的緣由的。
  四年前,當朱棣從北平舉兵發(fā)難時,道衍送之郊外。臨別,跪而密啟道:“臣有所托?”燕王問:“何為?”道衍說:“南方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碑敃r朱棣表示同意。朱棣深知,如今天下文章,方孝孺當為第一,如果能利用他來起草詔書,收攬人心,影響將是很大的。于是他屢次召用方孝孺,但均被拒絕。
  這一天,明成祖又派廖鏞、廖銘往召。廖氏兄弟是方孝孺的學生,他們向老師說明來意后,方孝孺大怒說:“你們跟我讀書已有幾年,還不識義之是非!”在他看來,君臣父子的綱常倫理決不能破壞。自古以來,君位相傳,以嫡以長。改變了就要大亂。朱棣以藩王奪位,就是篡逆行為,自己怎么能為篡逆者所用呢?明成祖無奈,只好又派鎮(zhèn)撫伍云將其強執(zhí)而來。只見方孝孺全身喪服,悲慟之聲響徹整個大殿。明成祖從御座上走下來,婉言對他說:“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狈叫⑷尜|(zhì)問:“成王安.在?”明成祖回答說:“彼自焚死?!狈叫⑷鎱柭晢柕溃骸昂尾涣⒊赏踔樱俊泵鞒勺嬲f:“國賴長君?!狈叫⑷孢M一步追問:“何不立成王之弟?”在方孝孺的連連逼問下,明成祖一時無言可對,只得吱唔道:“此聯(lián)家事。”明成祖叫人取來筆札,對方孝孺說:“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狈叫⑷鎽嵟匕压P甩掉,邊哭邊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彼缇驼f過,君子處世,生死貴賤,應當以“義”來衡量?!傲x宜.死也,雖假之以百齡之壽,不茍生也?!苯裉?,為了“義”,他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
  明成祖見他不屈服,立即顯露出專制帝王的淫威,恐嚇方孝孺:“獨不畏九族乎?”方孝孺義無反顧,抗聲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明成祖還要他草詔,方孝孺乃取筆大書“燕賊篡位”四字。明成祖大怒,又將他投入監(jiān)獄。
  為了迫使方孝孺屈從,明成祖將其親屬全部抓來,如果方孝孺:還不投降,就將他們當場殺戮。威逼之際,方孝孺仍然邊哭邊罵,明成祖令武士用刀抉其吻、剔其舌。頓時鮮血如注,方孝孺仍含血噴明成祖。明成祖怒不可遏,下令將其磔殺。
  六月二十五日,方孝孺從容走向刑場,并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報國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終于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獻給了他所效忠的君王。這一年,他僅四十六歲。
  方孝孺兄方孝聞,力學篤行。方孝孺曾說:“我所以粗知斯道者,非特父師之教,抑亦吾兄之訓飭也?!彼确叫⑷娌∷馈5芊叫⒂雅c方孝孺同時被綁赴刑場。方孝孺看到弟弟行將受戮,手足之情,不能自己,多少往事,涌上心頭,眼淚不禁潸潸而下。方孝友見此情景,賦詩一章以明心志:“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到家山。”時人以為方孝友不愧為方孝孺之弟。
  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中憲、中愈先已自殺。兩個女兒被逮路過淮河時,雙雙投河而死。
  明成祖將方孝孺九族誅盡,為了湊足十族,又將方孝孺的朋友、門生并為一族,皆磔于市。僅此一獄,被殺者多達八百七十三人,至于謫戍荒徼而死者不可勝計,這充分暴露了明成祖的專橫和殘暴。
  方孝孺以身殉道,取義成仁,雖誅十族而不悔,這在儒家正統(tǒng)觀念看來,確是大忠、大節(jié)。所以到了洪熙年間,仁宗就為他平了反。說“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萬歷初年還詔許為其褒錄建祠。方孝孺的氣節(jié)愈來愈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褒揚。
  其實,方孝孺這種寧死不事明成祖的氣節(jié)也不值一贊。誰當為君?正如明成祖所說:“此朕家事?!苯裉欤覀冏匀粺o須以此定是非。事實表明,明成祖在位二十余年,他所實行的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繼續(xù)發(fā)展。永樂時代是“洪武之治”的繼承和發(fā)展。誠如舊史家所說:明初,“高(太祖)、成(祖)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因而明成祖也和明太祖一樣,是一個值得肯定的人物。而當初那些迎附明成祖的所謂失節(jié)之臣如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恰恰在永樂、洪、宣時期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一代名臣。因此后人曾十分婉惜地說:“使(方孝孺)稍稍遷就,未必不接跡三楊?!贝嗽挷粺o道理。但方孝孺卻囿于儒家的正統(tǒng)觀念,在皇家叔侄易位之際,做出了以死殉君的抉擇,并且“自分一腔熱血少,盡將赤族報君王”,這不能不是他的悲劇所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身硬骨的方孝孺
第三講 謀國與謀家:明帝國276年之怪現(xiàn)象(2)
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十族,共計873 人,史上再也沒有比這更滅絕的
明成祖嚴苛好殺荼毒天下乃天性(圖)
文治武功名垂史冊篡弒屠戮任人評說——明成祖朱棣
明朝那些造反的藩王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