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時期的“小人”,那戰(zhàn)神呂布一定是榜上有名,他投靠丁原,殺了丁原,投靠董卓,殺了董卓,之后又分別投靠了袁術(shù)、袁紹、劉備等人,用現(xiàn)代人的話說,這般頻繁換“老板”實在是不好評價其忠心。
但至少,呂布弒主皆有其因果,可是對于孟達來說,換君主全憑“個人喜好”,孟達也因此成為三國人品最低劣的小人,不僅多次背叛主公,還害死了一員名將——關(guān)羽。
其實孟達的想法很簡單,誰對他好,他就跟著誰干活,最初的時候,他與好友法正因為饑荒一同入蜀地投奔劉璋,原本無欲無求,只想吃一口飽飯的孟達因聽了張松的話,開始對劉備起了興趣,正趕上劉備入蜀,劉璋派遣孟達與法正一同前去迎接,二人也因此被劉備收入麾下。
明明是共同入蜀找出路,明明是一同前來投奔劉備,但是相比于高官重權(quán),甚至重視程度堪比諸葛亮的法正,孟達漸漸覺得劉備對自己實在是不公。孟達原字子敬,因為與劉備的叔父劉子敬重名,劉備便“賜”給他一個字,這也就成了后來的“孟子度”, 此時的孟達對劉備已經(jīng)心有芥蒂,他原想在拿下上庸三郡的戰(zhàn)役中大展身手,引起劉備對他的重視,怎奈,劉備說對他不放心,于是便派了自己的義子劉封前去助陣。
這個舉動徹底引發(fā)了孟達的不滿,劉封此來,明顯就是搶功來的,不僅如此,劉封來的時候便是帶著權(quán)力來的,初來乍到,不費一兵一卒就輕松地爬到了孟達的頭上,孟達心中的怨恨終于在關(guān)羽進攻襄樊的時候爆發(fā)了。
關(guān)羽進攻襄樊之時,特向劉封一方尋求支援,孟達趁此機會挑撥離間,他用關(guān)羽更重視劉禪而不重視劉封這個義子的話語來刺激劉封,兩個小肚雞腸的人碰到一起自然是會引起一些“化學反應(yīng)”,聽了孟達的話,劉封開始明里暗里的抗命,無視關(guān)羽的求救和劉備的命令,而這最后的結(jié)果便是,關(guān)羽戰(zhàn)死麥城。
其實孟達和劉封只不過是互相利用,其實這兩人也是相看兩厭,劉封更是仗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多次羞辱欺凌孟達,關(guān)羽之死成了一個導火索,孟達心里清楚這件事自己脫不了干系,必須要想辦法脫罪,加上與劉封不和,孟達幾番思索之后主動給曹魏寫了降書。
曹操看過之后當即派了徐晃和夏侯尚,孟達原想給劉封狠狠一擊,但劉封眼見情勢不對就逃回了成都,孟達只好作罷。在曹魏,孟達收到了從前都沒有過的禮遇,曹丕給了他官職還封了侯,但好景不長,隨著曹丕和夏侯尚的先后離世,孟達在曹魏的處境變的尷尬,正在這時,諸葛亮來信意在招降孟達,并告知他蜀漢不計前嫌,之前的事情一筆勾銷。
孟達自然受不了這番引誘,但怪就怪在他做事不謹慎,讓他的對頭魏興太守申儀知道了,并且還將此事泄露給司馬懿,要知道,司馬懿跟孟達也不是什么友善的關(guān)系,于是,司馬懿來信,表面上是安撫,實則是來討伐。按照孟達的計劃,司馬懿的大軍至少三十日才能到達,但沒想到,不到八日,司馬懿就包圍了上庸,最后斬殺孟達。
孟達的死,令諸葛亮想要里應(yīng)外合北伐的計劃被扼殺在搖籃中,原本大號的形勢,也變得急轉(zhuǎn)直下,最后只得返回漢中。這位“跳槽達人”總覺得自己為自己謀求一個更好的未來和前途是沒有錯的,可最后,他算計來算計去,卻把自己的命算沒了,相較于呂布,恐怕孟達才是要位列“小人榜”榜首才行。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