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是一個真正的亂世,那個時代,不僅因諸侯爭霸而兵荒馬亂,整個世界的規(guī)則,都是亂的。例如,在我國古代,大多數(shù)朝代都講究忠義至上,講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然而,到了漢末,降敵卻不再是什么屈辱的事情,大多數(shù)降將,不但不會受到鄙夷,反而會混的非常好,例如曹魏的張遼、張郃、徐晃;蜀漢的黃忠;東吳的潘濬,等等。但是,這些人不受鄙夷,有一個底線,那就是不能賣主求榮。例如呂布,先為利益殺害寵信自己丁原,又為名聲殺害義父董卓,便在史書上,留下了“反復小人”的罵名。
當然了,提到呂布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還是“三姓家奴”,這個更具侮辱性的稱號。而且,三姓家奴本身的含義,是指他在演義中,本身姓呂,然后又先后認丁原和董卓為義父,并成為了走狗式的存在。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詞已經(jīng)引申為了,反復叛主的無恥小人。而如果按照引申義理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小人比呂布更適合這個罵名,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三國大將孟達。此人不但曾害死了兩位名將,坑哭了一位頂尖謀士,還背叛了三位主公,把忘恩負義詮釋的淋漓盡致。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害死兩位名將
襄樊之戰(zhàn)的時候,孟達和劉封守上庸,關(guān)羽數(shù)次命他們出兵,他們卻選擇了拒絕,導致了關(guān)羽最終的敗亡,這是眾所周知的。那么,他害死的另一位名將是誰呢?《三國志》記載,上庸失守之后,“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而劉備給出的“理由”有二,一是劉封不救關(guān)羽,另一點則是劉封在上庸的時候,欺凌孟達。
雖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是孟達降敵之前,給劉備去了一封信,提到劉封有害自己之心,也的確為劉備殺害劉封,提供了借口,因此,雖然劉封在臨終前感嘆“恨不用孟子度之言”,但孟達的確是害死劉封的罪魁罪首之一。
二、坑哭一位謀士
雖然真實歷史上,諸葛亮不像演義中那般傳奇,但是他依舊可以算是漢末三國的頂尖謀士之一,而被孟達坑哭的,不是別人,正是他——首先,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提出了《隆中對》,并強調(diào)了荊州的重要性。可是孟達拒絕出兵加入襄樊之戰(zhàn),導致了關(guān)羽的敗亡,和荊州的失守,使《隆中對》化為了泡影;后來,他雖身在曹魏,卻又被諸葛亮策反,想要成為諸葛亮北伐的內(nèi)應,結(jié)果諸葛亮明明已經(jīng)提醒他,要注意司馬懿,可他卻不以為意,最終栽在了司馬懿手中,使自己變成了一部廢棋,再次“坑”了諸葛亮一把。
三、出賣三任主公
孟達早在公元200年前后,就已經(jīng)與法正一起入蜀,成為了劉璋的屬下。結(jié)果,到了劉備入川的時候,“劉璋 遣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并領(lǐng)其眾,留屯 江陵。”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與法正一起,背叛劉璋,投奔了劉備。而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襄樊之戰(zhàn)關(guān)羽被擒殺之后,他害怕劉備問罪,于是率四千兵馬及百姓,投奔了曹魏,并幫助曹魏奪得了上庸。
他到了曹魏之后,魏主曹丕非常欣賞他的才能,不但與他共乘一車,還撫著他的后背,親密的與他開玩笑,甚至讓他很快融入了上層社會的圈子。結(jié)果曹丕去世之后,曹叡待他沒有這么親密時,他又生出了叛亂之心,打算吃回頭草,于是答應諸葛亮,成為了蜀漢北伐的內(nèi)應。只是這一次,他還沒來得及行動,便被司馬懿擒殺了。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于《三國志》《三國志集注》《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nèi)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