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秦始皇陵保存如此完好,很多人認為是地宮的水銀起到了保護作用,可以防腐防盜。據(jù)專家檢測,秦始皇地宮里面確實有大量的水銀傾注。如果按345×350米的大小,在地宮里平鋪10厘米的水銀來計算,那么地宮的水銀至少有100噸。按標準足球場長寬計算,將100噸水銀傾注地宮的話,它的厚度能夠達到1米高。那么,秦始皇的年代哪來那么多的水銀?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提到,在秦始皇時代,巴郡有一個名叫“清”的寡婦,因經(jīng)營丹砂而累積了大量的財富,還組建了武裝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家族。秦始皇認為她是一個“貞潔婦女”,對他很有禮遇,在“清”去世后秦始皇還建造了一座“懷清臺”紀念這個女人。但如果光是她的貞潔而讓秦始皇建造一座“懷清臺”來紀念她,這個理由似乎有點牽強,
而歷史記載中,秦始皇除了自己的母親,唯一有交集的女性就是“清”這個寡婦。所以,我認為秦始皇的水銀跟“清”所經(jīng)營的丹砂有很大的關(guān)系。丹砂,現(xiàn)在稱之為“硫化汞”,它就是生產(chǎn)水銀的原料,在巴山一代,貢的存數(shù)量非常的高。 秦嶺南坡的旬陽,在這個縣北部的青銅溝一代,現(xiàn)已探測到汞的存量有14.7萬噸。上個世紀50年代,礦業(yè)專家曾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汞礦高達三千多個,也在附近發(fā)現(xiàn)了秦漢時代的建筑遺址,而且旬陽里秦嶺又很近。這就有理由相信秦始皇陵的水銀供應之一來自“旬陽”。 另外一個的水銀供應渠道應該就是寡婦“清”。秦始皇為了讓地宮防腐、防盜,也是煞費苦心,寡婦清有可能資助過秦始皇水銀,這讓秦始皇對“清”刮目相看,對她禮待有加,所以在清去世后,秦始皇為她建了一座“懷清臺”。那么,古人是如何做出這么多的水銀?有了原料后就可以提煉水銀了,古人執(zhí)照水銀的方法一般兩種:其一,在一個封口的容器中加入朱砂和碳酸鈣,通過管路將汞蒸氣導入水箱中冷卻凝固,就可以得到金屬汞。其二,直接在開口的容器中灼燒朱砂,得到金屬汞,但這種方法危險性比較大,很容易中毒。丹砂這種礦在中國很多,提煉方法在古時丹士煉丹的時候就已被發(fā)現(xiàn)。秦始皇墓里水銀雖然看似很多,但中國地區(qū)原料也很多,所以100噸的水銀問題不大。
保存方法古人保存水銀的方法也很簡單,就像泡菜那樣,用水密封即可,如果水銀量比較多的話可以把整個裝滿水銀的壇子密封后沉入水中,或者放在比較陰冷恒溫的地窖中。因為汞需要一定的溫度揮發(fā),故而保持低溫就能有效控制水銀的揮發(fā)。
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實在讓人欽佩。 “葛洪”那時候已經(jīng)懂得燒制水銀了,還掌握了水銀結(jié)合硫磺變回朱砂的方法,他認為水銀是好東西,吃了能成仙,后來確實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