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與佛家的五戒(殺盜淫妄酒),道的五元(元性、元神、元氣、元情、元精)及儒家的五常(仁、禮、信、義、智)是一致的。此外,人體的構造也按著五行:木(筋骨)、火(氣體)、土(肉體)、金(皮膚)、水(血液、津液)。
人的稟性是五行而來,上古時代的軒轅黃帝早已在內(nèi)經(jīng)里有所發(fā)明,周文王撰易經(jīng),八卦之理也與五行相合。后由熱河省朝陽縣王鳳儀(王善人)老先生深以發(fā)明,提倡運轉(zhuǎn)五行,乃養(yǎng)性成道之要訣。
人一生來就有五行,天賦的性叫天性,是不偏不倚的。人賦的叫稟性,有薄有厚。后天的叫習性,有善有惡。人既有這五種先天條件,缺一不行,但因稟性所感,習性所染,所以在五行中有所偏差,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欲圓滿人格,必要去習性(吃喝穿玩闊五害),化稟性(怒恨怨惱煩五毒),圓滿天性(存仁義禮智信)。故人要死心化性。
五行性里又分陰陽,乃本著十天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而定。上古時代伏羲氏,黃河中有龍馬負圖出,即按其文以畫八卦(乾坤坎震巽離艮兌),后來神農(nóng)氏(炎帝)嘗百草,更深發(fā)明之。中國最古醫(yī)書之一,本草綱目,就是專講人體內(nèi)五行之學。為什么要學五行性?因為我們?nèi)朔A賦陰陽二氣,生下來不是純陽,故宜撥陰取陽,將陰的一邊化成陽面,性子總會轉(zhuǎn)好,命運也能掌握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