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周易》的卦序演繹的排列原理,首先要說明關(guān)于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據(jù)說古人對整個八卦的演繹過程,并不是一人一次完成的,而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調(diào)整和多人來完成卦序排列的。
《周易》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是起于“乾坤”,“終于未濟”。起于“乾坤”兩卦,是因為乾為天,坤為地,有天地后才能有萬物。這也是八卦起于乾坤二卦的指導(dǎo)思想。
至于其它各卦的卦序排列,基本按照事物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并且按照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排列的。這在〈序卦〉當(dāng)中有此詳細論述。如“乾坤”兩卦為天地,有了天地后才有萬物?!坝斓刂g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啊赐汀嫡撸镏忌病?。由此可見〈屯〉卦是萬物開始生長的最初時期,而后先必有〈蒙〉萌芽的階段,所以〈屯〉卦之后即生〈蒙〉卦……
八卦是物象的標志,也是陰陽二氣旺衰與五行生克的標志。陰陽的普遍規(guī)律是變化,即可以說陰陽八卦變化無窮。六十四卦中除八個首卦外,其它的五十六個卦象都是由八個首卦變化而來的。
其中八卦中各宮的變法,也都有一個共同規(guī)律,即首卦中有陽爻,就變?yōu)殛庁常嘘庁?,就變?yōu)殛栘?,每變一個爻,就會變出一個新的卦象。每宮變到第五爻為止,第六爻是不變的。
現(xiàn)以八卦之首卦乾宮中的變化原理為例:
乾卦的初爻由陽爻變?yōu)殛庁常醋兂觥祜L(fēng)姤’卦。也就是乾宮中的第二卦。
天風(fēng)姤卦中的第二爻由陽爻變陰爻,即變出‘天山遯’卦,即乾宮第三卦。
天山遯卦中的第三爻由陽變陰,即變出‘天地否’卦,為乾宮中第四卦。
天地否卦中的第四爻由陽變陰,則變出‘風(fēng)地觀’卦,即為乾宮中第五卦。
風(fēng)地觀卦中第五爻由陽爻變陰爻,即變出‘山地剝’卦。即乾宮第六卦。
再由‘山地剝’卦中的第四爻由陰爻變陽爻,即變出乾宮中第七卦’火地晉’卦。
再由火地晉卦的初爻、二爻、三爻、由陰變陽,即為變出‘火天大有’卦。至此乾宮八個卦俱全。
乾宮八卦中的第七卦‘火地晉’卦稱為’游魂’卦。為什么有此之說,因為在變化時,卦中第六爻是始終保持不變的,這樣就選擇了往下復(fù)變第四爻由陰變陽。所以故稱為‘游魂’。
而乾宮八卦中第八卦‘火天大有’稱為‘歸魂’卦,是因為初變時是把乾卦中的初、二、三爻由陽爻變成了陰爻,現(xiàn)今又把第七卦‘火地晉’卦中的初、二、三爻又由陰爻全部變回陽爻,即為還原的意思,因故稱為‘歸魂’卦。
因為每宮中的變化規(guī)律相同,所以每個宮中的第七卦都稱為‘游魂’卦。而第八卦則統(tǒng)稱為‘歸魂’卦。
在具體的用八卦預(yù)測應(yīng)用實踐中,比如測行人失聯(lián),何時能歸,起卦象遇上‘歸魂’卦時,則表示此人并未走遠,可能很快就會回來。但是如果起卦象為‘游魂’,則代表出行人不會馬上回來,自會多處游蕩,游夠方歸。
以上即是關(guān)于《易經(jīng)》中的八卦演繹順序與排列原理的粗略解析。
《易經(jīng)》中的全部六十四卦的演繹都是以陰陽符號的變化形成。即陰陽具有萬事萬物矛盾與統(tǒng)一兩個方面的特性。因為世上萬物都有陰陽,并且互有矛盾,又互有統(tǒng)一性。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易經(jīng)》中闡述的正是這種辨證法的理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