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是一部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個粗俗的意大利裔白人司機(jī)托尼,受雇于一位黑人鋼琴家唐,共同南下巡演,,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托尼(維果·莫騰森飾)是生活在紐約的白人。他個性直、不拘小節(jié)、脾氣火爆,臟話隨口就來,還自以為是滿口跑火車。雖然耍了個小聰明,借機(jī)認(rèn)識了上流社會的一個大佬。但也因為事情鬧太大,失去了夜總會保鏢的工作。
為了賺錢,他和一胖子比賽,吃下了26個熱狗,賺了50美元,解了家中的燃眉之急。
但這不是長久之計,機(jī)緣巧合下之前認(rèn)識的大佬,給他介紹了一份高薪工作。
他穿著鄒巴巴的西裝前去面試,等待他的卻是一位衣著華麗的黑人老板唐(馬赫沙拉·阿里飾)。
你要知道,在這之前,托尼可是把家中,黑人工人喝水用過的玻璃杯,扔到垃圾桶的人。
但是似乎,黑人老板唐十分滿意托尼,用每個星期多給他25美元的待遇,把他留了下來。
唐是一位十分著名的鋼琴演奏家,這一次他要前往南部舉行巡回演出,所以聘請托尼成為他的司機(jī),并負(fù)責(zé)他的生活起居。
一本書,一部車,兩個人。上路。
黑人老板和白人司機(jī)之間的種種差異,相互的斗嘴打鬧,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笑料。
唐是受過高等教育,藝術(shù)熏陶的,托尼沒什么文化,“糙漢子”一枚。
一個粗俗直率,一個文雅孤獨(dú)。
黑人與白人,種族與種族,因膚色不同,受到的待遇也不同。哪怕唐以音樂家的身份出現(xiàn)。黑人古典鋼琴家唐,在舞臺上,人們百般崇敬。舞臺下,依然是被排斥。生活中,唐脫離了種族,卻也融不進(jìn)白種人中。他只能孤獨(dú)的活著,演出。然后獨(dú)自一個人品味沒有家人的寂寥,卻意外遇見了托尼。
被唐厭棄的同時,托尼也厭棄著唐。相看兩厭的人一路上糾纏不休,孤傲高冷的唐終于多了一絲煙火味,有了些許生活氣息。變得不再高高在上。用手吃炸雞,和托尼一起過圣誕,相互融合的開始。
全片最經(jīng)典的片段莫過于“吃炸雞”這一場戲。
托尼看見路邊的KFC興奮地買了個全家桶,但是唐卻強(qiáng)硬的表示自己不吃。
托尼卻說:“你們黑人不都喜歡吃炸雞的嗎?”。這一句話,把唐惹怒了。他覺得托尼是在帶有色眼鏡看他,是在將黑人特殊化。
為了堵上唐滔滔不絕的嘴,托尼“逼”唐吃下了一個雞腿,并一起放松的向窗外扔起骨頭。
我想,我們都不能忘記,在車上拿著炸雞找餐盤時的唐,接住托尼塞進(jìn)手里的炸雞手足無措的唐,小心翼翼試探著啃炸雞的唐,還有翹著蘭花指細(xì)細(xì)啃炸雞的唐。
唐是特別敏感的,關(guān)于他是黑人,關(guān)于他的家人……
這一路上,歧視是隨處可見的。
在邀請他演奏的會所,唐沒辦法上公用的廁所;路過高級西裝店,店員見唐要試穿,表示無法借給他試衣間;負(fù)責(zé)準(zhǔn)備鋼琴的工人,覺得黑人就配彈個垃圾鋼琴;唐走進(jìn)一所酒吧喝酒,卻被一群白人暴揍威脅;甚至,在本該最尊重法律的警局,唐的權(quán)利照樣受到傷害……
全片的高潮來自兩人從警局出來之后的相互控訴。
唐認(rèn)為托尼,無論如何不應(yīng)該襲擊警察,這樣他就不需要打電話給州長,陷自己于尷尬境地。但是托尼卻認(rèn)為,自己是在為他打抱不平,不夸贊他反而要說他。
逼急了的托尼,把一路上對于唐的看法一并說出:“你根本不懂自己的人是什么樣!”。
這一句話戳中了唐的痛處,盡管一層層的偽裝,最后還是被托尼看穿。
所有的黑人都活在白人的歧視中,但是唐是優(yōu)秀而幸運(yùn)的。他可以整天西裝筆挺,傭人伺候,你又要他如何取得,那群活在社會底層的黑人們的理解。
那種孤獨(dú)感,是歧視帶給他的傷害的好幾倍。
和其他反映種族題材的電影一樣,主角都是黑人與白人的搭配,從一開始的相互不理解和歧視,到最后的相愛相擁、理解萬歲。
這一次的《綠皮書》別出心裁的將黑人和白人的位置調(diào)換,也將更多的問題反映出來。
這一次黑人是有錢的,白人是貧困的;這一次黑人是有涵養(yǎng)的,白人是一介粗人;這一次黑人是孤身一人,白人是家庭美滿……
這一次它也為白人說些話。高高在上的黑人音樂家,還有活在塵埃里的白人司機(jī)。
然,社會上隨處可見的歧視,讓黑人們變得十分的敏感。
唐為了和別人區(qū)分開,每天都穿著華麗,用高昂的藝術(shù)品裝點家里。不聽黑人的音樂,不吃“黑人食物——炸雞”,甚至和親人疏遠(yuǎn),斷了聯(lián)系……
每當(dāng)托尼提起有關(guān)黑人的話題,他就設(shè)起防備。一旦有言論涉及于他,就要奮起反擊。
但是,托尼就是這么直接的一個人。他不像唐那樣飽讀詩書,談吐不凡,只會直白的表達(dá)情感,連寫信給妻子都要唐來幫忙,才能感動的梨花帶雨。
而唐給自己的一層層防備,最后卻成了人家攻擊他的一把把利刃。
結(jié)尾,唐和托尼連夜驅(qū)車,趕回家過圣誕的時候,再一次的被警察攔住。
正以為,要向前一次給他們刁難時,警察卻只是提醒他們“車子左邊爆胎了”。
此時,路邊昏黃的燈光都顯得溫暖。
這一個細(xì)節(jié)的處理,大概是想說,不要提前設(shè)想別人,有時候歧視這個枷鎖是自己給到自己的。
全片最淺層是在反映那些道貌岸然的白人,表面上彬彬有禮,卻對黑人的歧視認(rèn)為理所應(yīng)當(dāng)。
而更深層次的,是希望歧視和被歧視的個人和群體都應(yīng)該改變,來促進(jìn)社會的和諧。
黑人需要平等,白人需要理解;富翁需要陪伴,窮人需要金錢……
太多的問題是雙方造成的,理解和愛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當(dāng)唐拒絕演出,卻在小酒館里與眾人自娛自樂,擺脫了身份的束縛,唐臉上的笑容,單純得讓人驚訝。從開篇就沒有笑過的唐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
那是擺脫束縛后的回歸與釋放。那個不茍言笑的人,那個身上泛著冰冷拒絕的人,成了活生生的存在,有了生活氣息,有了活著的模樣。
唐和托尼,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之間的真摯友誼。看似俗套,細(xì)節(jié)處卻溫暖動人。
一路上的風(fēng)景很美,意大利裔司機(jī)托尼從最初的歧視到最后的改變,邀請黑人唐去家里過圣誕。黑人唐為了種族歧視維護(hù)自己的尊嚴(yán)。
看得溫暖而又難過。被拒之后的微笑,讓我們心疼唐的遭遇,又為他遇見托尼而慶幸。
最后,唐拿著香檳參加托尼家的圣誕聚會。
托尼妻子給予他一個擁抱,那些他代筆的信,讓她覺得生活變得更加有趣。
平日里愛開黑人玩笑的親戚們,也張羅著添副碗筷,歡迎這少見的“大文豪”……
其實,放下彼此的偏見,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
傲慢與偏見,每一種遇見都是最好的安排。唐遇見了托尼,有了生活氣息,托尼遇見了唐,沾染了些許文藝氣息,多了些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