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性小腸腸套疊(Transient Small Bowel Intussusception)往往發(fā)生于低齡兒童,平均發(fā)病年齡約4歲,尤其常見于腸蠕動過度活躍的患兒。
在臨床上,暫時性小腸腸套疊的癥狀與回結腸腸套疊類似,可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但是暫時性小腸腸套疊一般無明顯腹部腸型包塊或果醬樣便。通常暫時性小腸腸套疊可自發(fā)復位,但仍需仔細甄別和判斷。
暫時性小腸腸套疊最常見于近段小腸袢,常位于臍旁或左上腹;相比之下,回結腸型腸套疊則常位于右側腹部;此外,暫時性小腸腸套疊往往更為短小:暫時性小腸腸套疊的平均長度為2.5cm(1.5-6.0cm),平均寬度為1.5cm;相比之下,回結腸型腸套疊的平均長度為8.4cm(5.0-12.5cm),平均寬度為2.0-3.8cm?
在超聲上,暫時性小腸腸套疊通常有以下表現(xiàn):①套入部的長度較短,多<4.0cm,套疊寬度較小,多<2.2cm;②一般不伴有腸壁增厚、腫脹;③可見套入部小腸蠕動頻繁;④套入部內無腫大淋巴結或其他病理學改變;⑤CDFI:套入部內通常有血流信號。
超聲時??蓜討B(tài)觀察到暫時性小腸腸套疊的自動復位過程,但并不是每一位患兒都能觀察到,因此短期內密切復查超聲以觀察套疊情況變化,判斷是否復位,尤為重要。有文獻指出,暫時性小腸腸套疊一般會在24h內自動復位,但有學者指出,復查時間應控制在30min以內,一方面可以避免延誤灌腸的最佳時機,另一方面也容易取得患兒家長和兒科大夫的理解和配合,這點小于大夫深表支持。
圖1-2:暫時性小腸腸套疊。短軸呈同心圓征,長軸呈套袖征,箭頭所示,長約2.5cm,寬約1.5cm。密切觀察,自行復位。
圖3:暫時性小腸腸套疊?;純?,女性,3歲。箭頭所示為套疊處同心圓征,緊鄰腫脹的回腸末端,空心箭頭所示。密切觀察,自行復位。
圖4:暫時性小腸腸套疊?;純?,男性,2歲。箭頭所示為連帶套入的少量積液。密切觀察,自行復位。
圖5-6:暫時性小腸腸套疊?;純?,男性,7歲。短軸呈甜甜圈內新月征(Crescent in doughnut sign),長軸呈套袖征/三明治征,長約1.8cm,寬約0.8cm。密切觀察,自行復位。
腸套疊在復位后24h內的復發(fā)率為1.5-2.7%,而48h內的復發(fā)率為3.1-3.6%,盡管復發(fā)率低,但仍需密切隨訪和觀察。此外,有文獻指出,暫時性小腸腸套疊和回結腸型腸套疊之間可能有一定潛在聯(lián)系,因此復位后仍不能掉以輕心!
= FIN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