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的封建朝代中,基本都是秉承子承父位的原則;但在明朝時,朱元璋并沒有將皇位傳給了他的其中一位兒子,而是直接傳給孫子朱允文 。
朱元璋的這個舉動,讓他的幾位兒子都非常不滿;對于他們來說,侄子竟然越輩分當了皇帝。
也正是如此,在朱允文坐上皇位后不久,他的叔叔朱棣就發(fā)動了政變,將其趕下臺。
在朱元璋的幾個兒子中,朱棣是能力比較好的一個,不僅有著很強的政治能力,而且在軍事上也是杰出的人才。
朱棣在繼位后干了幾件大事,其中最著名就是遷都,當時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后來朱棣直接就遷到了自己的老巢北京。
來到北京有幾個好處,首先這里是他的根據(jù)地;畢竟自己這個皇位是通過非法手段得來的,心中發(fā)虛;所以不敢久留南京,思前想后還是回到自己的根據(jù)地最保險。
其次,南京并沒有因此而被完全廢棄,朱棣也在南京設(shè)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他還是一位很有眼光的人,這是在給大明王朝留的一條退路;因為北方的游牧民族實在強大,有朝一日若是抵擋不住,可南遷再做長久之計。
后來,李自成圍攻北京;曾有不少大臣建議崇禎遷都南京;且南京有完整的行政機構(gòu),到南京后立即就可以展開工作。
但是崇禎卻沒有采納,他本著大明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遺訓,崇禎還是選擇堅守北京;最終的結(jié)局眾所周知,在城破之際,他到煤山上的一棵樹上自縊身亡。
如果崇禎能南遷,那么天下可能會是另一番場景。李自成從西北而來,占據(jù)北京后,必然會成為南北割據(jù)的局面。
然而此時的李自成,卻將面對著三方的壓力,一邊是吳三桂的重兵以及明王朝在南面的窺視,還有就是虎視眈眈的清軍。
而吳三桂必然會倒向清軍,到時候清軍入關(guān),李自成首當其沖的面臨與清兵交鋒;雖說李自成不一定是清軍的對手,但定會兩敗俱傷。
而作為中原正統(tǒng)的明王朝在南方,也不會出現(xiàn)后來南明那樣的混亂局面。待到李自成與清軍都元氣大傷之時,明軍可趁勢北上,直接奪取失地。
這種情況也并不是不可能發(fā)生,可惜當時崇禎只是想到了祖訓,卻未能想到后面的這一步,如果他能聽從大臣的話南遷,也許這個明王朝并不昏庸的君主會是另一個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