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平脈辨證法——徐汝奇恩師第二天中醫(yī)課程的筆記(上篇)

2018716日(上篇)

  首先感謝徐汝奇恩師,今天的講解內容為脈經,具體內容如下:

  我們重點要講述脈經的內容,脈經中包含了:靈樞,素問,難經,還有傷寒金匱中的內容,是這些內容的總結。 

  我自己體會為何我們要學脈經的內容?其實脈經在診病中要用到的核心內容,在第一天的課程中已經講過了,所以老師也一直說第一天的課程非常重要。 

  那么第二天還講脈經,老師是為了讓我們在將來的進一步深造中打下基礎。 

因為脈經里面很多術語,理念和提法與傷寒論是一致的,讀懂脈經有助于理解傷寒論。 

  因為怕我們自己看不懂脈經。所以老師不辭辛勞地把脈經的主要內容串講一遍,這樣在日后的學習中,我們看脈經不困難,理解傷寒論才能不斷深入。

  換言之,脈經這一課學不懂,不影響后面跟著老師學傷寒論,但是影響未來自己深造。 

  所以昨天第一課學習要注重理解,今天第二課學習要注重概念。 

  王叔和的歷史地位: 

  脈經是王叔和寫的,仲景祖師爺口述傷寒論,王叔和記錄,因此他是解讀傷寒論第一人。要想深刻地理解傷寒論,必須好好讀脈經。 

  但是脈法比較難學,脈經序言中說: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 

  但是,老師教的脈法還是比較簡單的,特別是再結合紅外熱成像,開方基本不會出錯。 

  脈形指下秘訣第一 

  學習脈經,我們首先要講述脈的形狀,這是秘訣: 

  二十四脈對應二十四氣象(四季中每個季節(jié)六種脈),學會這些脈法足夠了,不用再學別的脈法。 

  學會的標準是:要背會。 

  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解析:輕輕按壓有力,使勁按沒有力。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旁有) 

  解析:如蔥管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解析:像洪水一樣,沖下來。 

  滑脈,往來前卻(后退)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shù)相似。 (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 

  解析:有滑膩的感覺 

  數(shù)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shù)者進之名) 

  解析:有發(fā)燒,炎癥的中毒反應 

  促脈,來去數(shù),時一止復來。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為弦) 

  解析:輕輕按沒有,使勁按繃著 

  緊脈,數(shù)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解析:絞繩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關上沉不出,名曰伏) 

  解析:伏脈是非常實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千金翼》以革為牢)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解析:有彈性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盡)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蛟簧⒁玻?/span> 

  細脈,小大于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余。一曰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 

  解析:如蜘蛛絲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緩脈,去來亦遲,小快于遲。(一曰浮大而軟,陰浮與陽同等) 

  解析:呼吸三到五次,憑感覺。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按之來緩,時一止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shù),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陰) 

  解析:和促脈相比,都有停,但是促脈快。 

  代脈,來數(shù)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 

  動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傷寒論》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fā)熱,形冷惡寒。數(shù)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 

  解析:心衰之脈,心痛。 

  浮與芤相類(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shù)相類,革與實相類(《千金翼》云:牢與實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軟與遲相類) 

  如何學習上述二十四脈

  老師說:只要學會傷寒論上的陰陽十種脈就可以了,不用把脈相搞得太復雜。 

  我見過老師用的脈有:浮脈,芤脈,洪脈,滑脈,促脈(常見于寸脈),弦脈,緊脈,沉脈,細脈,弱脈,澀脈,緩脈,動脈,總計不足十五種脈。 

  在二十四脈中,代脈可能需要特別關注一下,因為是會死人的脈。代脈在百度上的解釋為: 

  代脈脈來緩慢而有規(guī)則的歇止,即止有定數(shù),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 

  總結一下就是良久方來,止有定數(shù)。

  為何老師的脈法中常寫細弦或者稍弦脈

  老師寫的細弦或者稍弦,是指這個脈中正常的那部分脈相。比如老師寫左關細弦且滑,那么病相就是滑,而不是細弦,因為細弦是正常的。為什么這么說

  傷寒論 平脈法中有一段文字: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 

  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這點話的意思是:脈相濡弱這種情況適合于五臟六腑。五臟六腑加起來就是十一個系統(tǒng),五加六嘛!故稱作十一頭。 

  五臟六腑的脈相都反應在寸口三部脈上,這說明左右手的寸關尺都不能是緊繃繃的脈,都應該是有濡弱相的脈,也就是柔緩的脈,這種脈就叫做細弦脈或稍弦脈。細主濡弱,而弦主心臟跳動產生的波動。 

  當然,如果老師寫弦緊,弦滑之類的脈就是非正常脈。 

  平脈早晏法第二 

  把脈的時間: 

  早晨沒吃飯之前最好。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關鍵語句:陽生于尺動于寸,陰生于寸動于尺。 

  分析:脈是動脈血管,動脈血來自于心臟。尺離心臟近,寸離心臟遠。 

血液從心臟流過來,沖擊到手腕處形成漩渦,這個漩渦就是寸脈。如果寸脈有力,說明心臟供血力量大,患者陽氣足,反之則陽氣衰。這就叫做陽生于尺動于寸。 

  漩渦反沖回來的血到達尺部,這叫陰生于寸動于尺。 

  辨尺寸陰陽榮衛(wèi)度數(shù)第四 

  這段中的內容在715日的筆記中記錄了,需要注意的只有關格這段話。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這段話揭示了傷寒論中減字的含義,如在辨脈法中被人讀不懂的這段話: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分析:減就是不及的意思,故革脈就是微弦脈,就是又寒又虛。弦是陰脈不是陽脈,要特別注意。 

  寸上叫溢,也叫外關內格,可見外關內格包括寸上,也包括關上。陰氣盛把陽氣往外趕了。也就是陰氣太盛了。 

  為何寸脈九分浮?尺脈一寸沉呢?這是因為陽在外,陰在內,陽衛(wèi)陰守。 

  內關外格是陽氣占了陰氣的位置,相當于蓋在陰氣上面不走了。也就是陽氣太盛了。 

  陽氣太盛,陰氣太盛,都會導致脈非常有力,沒有彈性,這叫做真臟之脈,都是死脈。會見到腫瘤,尿毒癥,顱內壓高,小便癃閉,腦梗,高血壓危像等病。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則吉。反之者,則為逆也。脈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細人、婦人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shù)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此為順,順則易治。凡婦人脈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肥人脈沉,瘦人脈浮。) 

  分析:男人左邊的脈大好,女人右邊的脈大好。小孩呼吸比較快。兩歲以下小孩,一指定三關,只看虛實陰陽就可以了,不必分辨三脈。 

  持脈輕重法 

  脈有輕重,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脈輕如三小豆之重。呂氏作大豆。皮毛之間者,肺氣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脈,次于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也(腎主骨,其脈沉至骨)。故曰輕重也。 

  分析:這段是說把脈不能往下按,幾乎就是放上去。微微下沉,取脈中位就可以了。 

  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 

  《脈法贊》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訣斷,兩在關后。人無二脈,病死不愈。諸經損減,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后(《千金》云:三陰三陽,誰先誰后)。陰病治官,陽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審而知者,針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為表里,以小腸合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龜(一作鳩)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少陽為表里,以膽合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門(一作少陽),在大倉左右三寸。 

  腎部在左手關后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里,以膀胱合為府,合于下焦,在關元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手太陰經也,與手陽明為表里,以大腸合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門。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也,與足陽明為表里,以胃合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脅前一寸半。 

  腎部在右手關后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里,以膀胱合為府,合于下焦,在關元右,左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 

  分析:這個內容在上一課中已經講過了,要注意的就是右尺這里的說法是少陰與太陽,而還有一種說法是少陽三焦和厥陰心包,估計兩種說法都可以,反正就是水火共濟的命門。 

  辨臟腑病脈陰陽大法第八 

  脈何以知臟腑之病也? 

  然:數(shù)者腑也,遲者臟也。數(shù)即有熱,遲即生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別知臟腑之病也。(腑者陽,故其脈數(shù);臟者陰,故其脈遲。陽行遲,病則數(shù);陰行疾,病則遲)脈來浮大者,此為肺脈也;脈來沉滑如石,腎脈也;脈來如弓弦者,肝脈也;脈來疾去遲,心脈也。脈來當見而不見為病。病有深淺,但當知如何受邪。 

  分析:只要知道凡是陽脈就是有熱,凡是陰脈就是有寒,這一點就可以了。 

辨脈陰陽大法第九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軟,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千金翼》云:遲緩而長者,脾也)。是陰陽之脈也。 

  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陽脈見寸口,浮而實大,今輕手浮之更損減而小,故言陽虛;重手按之反更實大而沉,故言陰實。) 

  經言: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經言如此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澀者陰也,短者陰也。所以言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以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之逆順也。 

  凡脈大為陽,浮為陽,數(shù)為陽,動為陽,長為陽,滑為陽;沉為陰,澀為陰,弱為陰,弦為陰,短為陰,微為陰,是為三陰三陽也。陽病見陰脈者,反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數(shù)則吐血,陰微則下利;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陽微則發(fā)汗,陰微則自下;陽數(shù)口生瘡,陰數(shù)加微,必惡寒而煩撓不得眠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得陽屬腑,得陰屬臟。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根據此陰陽以察病也。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臂不能舉。 

  尺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余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干陽,其人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其人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 

夫風傷陽,寒傷陰。陽病順陰,陰病逆陽。陽病易治,陰病難治。在腸胃之間,以藥和之;若在經脈之間,針灸病已。 

  分析:這段最難學,要注意七個問題: 

  第一:五臟脈分別什么樣? 

  在上一課中,已經講到了:木脈弦急,火脈浮大散,土脈緩大,金脈浮澀短,水脈沉濡滑。 

  和這里對比一下,心脈浮大散,肺脈浮澀短,一模一樣。 

  肝脈牢而長,之前是弦急。牢而長就是濡弱且弦,應該是牢而長更準確。 

  腎脈按之軟,舉指來實者。就是沉濡滑,因為其中實就是滑。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千金翼》云:遲緩而長者,脾也)。就是緩大脈,還額外補充了取中位這樣一個位置信息。 

  可見,脈經中對五臟脈的描述和傷寒論中文字略有不同,實質相同。 

  第二:什么叫做陽盛陰虛和陰盛陽虛? 

  請注意,浮之損小,沉之實大的含義不是指寸脈大尺脈小,而是指就一個脈而言,比如就左寸脈而言,輕取微弱,沉取有力,這就是陰盛陽虛,而反過來輕取有力而沉取無力,那就是寸脈小尺陽盛陰虛。 

  顯然,如果輕取和重按脈的力量幾乎一樣,就是緩大脈,就是陰陽都不虛,就是濡弱脈,就是老師說的哪怕都細弱,也能活120歲的脈。 

  第三: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是什么意思? 

  這里其實是用舉例的方法講講的是陰陽可以無限分割,比如脈沉而滑就是一陰(沉)一陽(滑)。那么如果是脈微而浮呢?其實也是一陰(微)一陽(浮)。 

  老師就是這樣診脈的,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2018-7-7 脈左寸稍滑略弦,關稍弦略滑,尺細稍滑;右寸浮弦稍滑,關細滑,尺細。舌尖紅苔薄白。下肢皮膚白斑。訴:左腿內側白癜風,月經基本正常。 

  左寸一陽(滑)一陰(弦),左關陽(滑,稍弦不考慮),左尺一陰(細)一陽(滑);右寸二陽(浮,滑)一陰(弦) 

  第四:這里講的陽脈和陰脈與傷寒論中的有區(qū)別么? 

  基本沒有,傷寒論中五個陽脈,五個陰脈。這里六個陽脈六個陰脈。多長為陽,短為陰。 

  第五:六種陽脈有什么區(qū)別?六種陰脈有什么區(qū)別? 

  這一點非常重要,需要記憶。這里也是以舉例,而非窮盡的方式講了一些例子。 

  例如: 

  陽數(shù)(寸脈數(shù)):吐血,口生瘡(陽盛) 

  陽浮大而疾(寸脈浮大數(shù)):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三陽一陰,注意,這個陰本不存在,但是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所以這個陰是時一來也,就是偶爾來一下,相當于促脈)。 

  陽沉細(寸脈沉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臂不能舉(二陰一陽,這個陽也是時一來也,相當于結脈)。 

  陽弦(寸脈弦):頭痛(陽虛) 

  陽微(寸脈微):發(fā)汗,不能呼(陽虛) 

  陰微(尺脈微):下利,自下,不能吸(陰虛) 

  陰弦(尺脈弦):腹痛(陰虛) 

  陰沉細(尺脈沉細):病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余瀝,陰下濕癢(二陰一陽,這個陽也是時一來也,相當于結脈)。 

  陰數(shù)加微(尺脈數(shù)微):惡寒而煩撓不得眠(一陽一陰)。 

  陰滑而浮大(尺脈滑而浮大):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三陽一陰,這個陰也是時一來也,相當于促脈)。 

  內關外格(關上或寸上):陰附陽則狂(陰盛); 

  外關內格(關下或尺下):陽附陰則癲(陽盛)。 

  陽厥(厥指四肢冷,循環(huán)不好):只有尺脈,沒有寸脈(陰盛) 

  陰嘔(吐指嘔吐,陽只集中的頭部,顱內高壓):只有寸脈,沒有尺脈(陽盛)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也叫做陰干陽,老師說不是關上真的沒有,而是兩關和寸都很弱,這一點和陽厥有區(qū)別),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重就是有浮腫,用腎著湯,)。 

  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也叫做陽干陰,同樣注意和陰嘔區(qū)別),其人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這種病容易陽痿,用葛根湯起陰氣)。 

  陰陽俱微:不能呼吸,胸中短氣 

  總結:第五個問題看似復雜,要背誦的內容很多,其實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 

  大體上就是陽盛頭痛,吐血,煩熱。陽虛:頭痛,汗出。陰盛:腹痛,大小便難。陰虛:腹痛,腿痛,大小便下利。 

  第六:陽虛和陰虛是怎么產生的?陽盛和陰盛又是怎么產生的

  風傷陽衛(wèi)(背是陽,胸頭是陽,所以傷風頭背痛)導致陽虛,寒傷陰衛(wèi)導致陰虛(腹是陰,胃腹是陰,所以傷陰腹腿痛)。陽虛又導致陰盛,陰虛又導致陽盛。 

  陽病陰治,陰病陽治。 

  第七:為何陽病易治,陰病難治? 

  因為陽病病位淺,解表就可以了,用藥一吐,一發(fā)汗就好了,治療時間短。 

而陰病病位深,要先讓陽氣升起來,所以治療時間長。 

  并且如果病在腸道之間,用方藥,如果是在經絡之間,針灸放血即可。 

  第七:什么叫做陽病見陰脈者,反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 

  分析:首先明確陽病肯定見陽脈,陰病肯定見陰脈,否則就沒有辦法平脈辨證了。 

  這里的意思是說,在治病過程中,患者本來是陰病陰脈,治療一段時間之后,出現(xiàn)陽脈了,其實這時候也可以認為患者是見了陽病了,這就說明治療方向正確。 

  老師舉了兩個例子:第一,給腫瘤病人治病,開始他沒有口苦,后來有了,這是陰盡陽出,見少陽了。第二:關節(jié)炎病人必須要發(fā)高燒出汗,病才能好,這也是陰病見陽了。 

  老師說這叫做陽出陰傳,陰盡陽出。那么是從哪里傳的呢?是從厥陰傳的。足厥陰肝經經過淋巴結,就是通過淋巴結傳的。 

  因此,對于癌癥患者,癌癥淋巴轉移的,在表,清少陽火;在里,用烏梅丸。 

  聽老師這樣講,我認為,厥陰不是最陰,而是陰陽夾雜,陰陽互傳互轉的一種狀態(tài)。

     未完待續(x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平脈法--陰陽脈法
脈有陰陽
【傷寒論注釋】卷一
【李士懋】《辨脈法》求索
江湖醫(yī)俠 [原創(chuàng)]淺談仲景脈法的學習與應用
脈法及針灸的不傳之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