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慕尼黑亥姆霍茲環(huán)境健康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和慕尼黑技術大學(TUM)科學家發(fā)現(xiàn),晚年生活的幸福安康主要取決于個人心理因素。
卡爾-海因茨·拉德威(Karl-Heinz Ladwig)教授概括地對研究做了總結。
他說:
“衰老本身和心境與生活質量的降低沒有必然關聯(lián)。影響主觀幸福感主要是社會心理因素,如抑郁和焦慮。”慕尼黑尼亥姆霍茲中心流行病學研究所精神衛(wèi)生研究課題組長和慕尼黑技術大學(TUM)醫(yī)院心身醫(yī)學的教授解釋道:“對于女性而言,獨居生活也起到重要作用。”
情緒壓力的影響至今還未被研究過
在這次研究中,拉德威教授及其團隊使用了約3600名老人的數(shù)據(jù)。這些老人平均年齡為73歲,他們曾參與過基于人口的KORA-Age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流行病學家卡羅琳·盧卡斯克博士(Dr. Karoline Lukaschek)解釋道,“這項研究之所以極為有趣,是因為壓力對幸福感的影響還從未在這種廣泛的、非臨床環(huán)境中被研究考察過。因此,我們的研究明確包含著對焦慮、抑郁和睡眠障礙的研究。“
主觀幸福感一般較高,但是...
科學家采用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所設計的問卷來查明主觀幸福感水平。問卷分值范圍在0至100。為方便分析,研究人員把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分為兩類:分值> 50為高分;分值≤50為低分。最后結果顯示,多數(shù)(79%)受訪者屬于主觀幸福感高分值。平均值也高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的臨界值。然而,在“低”分組中,女性明顯占多數(shù)。男性有18%獲低分,而女性則約有24%。
抑郁癥和焦慮癥是最大風險
為確定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科學家主要鑒別出社會心理因素。首先,抑郁癥和焦慮癥對幸福感的影響最大。低收入和睡眠障礙也有負面影響。然而,較差的身體狀況(例如,行動不便或所謂的多重病癥)似乎對生活滿意度沒多大影響。在女性中,獨居生活也明顯增加了低程度幸福感的可能性。
拉德威教授說:“當下的研究發(fā)現(xiàn)很清楚地表明,恰當?shù)姆蘸透深A對改善老人主觀幸福感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獨居老年女性。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高程度對主觀幸福感可是與低程度的死亡風險相對應的?!?/p>
附注
主觀幸福感(SWB)是描述個人體驗幸福感或生活滿足度的術語。另外還存在客觀幸福感的測量方法,這種測量試圖記錄人們的生活質量,這種生活質量是基于一些物質事物和非物質事物的可獲取性的。
近30年來,奧格斯堡地區(qū)的合作健康研究(KORA)檢查了數(shù)千名居民的健康狀況。其目的是更深了解環(huán)境、行為和基因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理解。KORA研究重點是慢性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尤其是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為此,研究深入到了生活方式(吸煙、飲食和運動)、環(huán)境(空氣污染和噪聲)和遺傳所引起的風險因素。
研究背景
高水平主觀幸福感的穩(wěn)定性和增齡性疾病或衰老所致社會損失共同構筑成“年齡悖論”。為檢驗真實(高)生理年齡與主觀體驗(高)幸福感之間的明顯矛盾,也為了確定到底什么資源使得人們在健康和社會交往下降的情況下仍能保持積極地生活態(tài)度,我們還需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