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結合一下變速箱的發(fā)展史,闡述L擋究竟是怎么來的!大家都知道最早期的變速箱只有手動擋,后來工程師們?yōu)榱撕啽悴僮鞫邪l(fā)出了自動擋(AT),而早期的自動變速箱只有一套自動升擋邏輯,沒有任何辦法進行手動的干預,當這樣的變速箱問世后,人們發(fā)現了它簡便易用的優(yōu)勢,也暴露了它在換擋邏輯方面的不清晰(早期自動變速箱的換擋邏輯是相當愚蠢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對于動力不強的車子想要爬坡都是要掛低速擋的,簡單點說一般都掛一擋,利用低擋位、高轉速來獲得足夠的扭矩來上坡,這是手動擋的操作方式;但自動減速箱按照轉速進行升擋,比如到2000轉就會觸發(fā)升擋(早期的自動變速箱沒有現在大腳油門延遲升擋、甚至降擋的邏輯),觸發(fā)升擋發(fā)動機就會轉速回落,轉速沒了發(fā)動機釋放的扭矩就會降低,車子沒勁就上不去坡或者上坡狠費力,這給當時的自動擋車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后來工程師就想到即便是自動擋也需要引入人為干預機制,用于應對特殊的環(huán)境,所以此時單模式的自動變速箱就逐漸向著手自一體變速箱過渡,而這種過渡衍生了兩種不同的形式。。。
現如今無論是盤剎、鼓剎都不容易過熱,可能有些朋友可以接受盤剎不易過熱的說法,但認定鼓剎容易過熱;對于乘用車而言,采用前后鼓剎的已經很少見了,如今即便為了壓縮成本主機廠也僅是采用前盤、后鼓的設計方式,而剎車時制動系統(tǒng)會將制動力按比例分配,一般強況下前7、后3或者前8后2,剎車主要依靠的是前輪,而后輪分擔的制動力很低,所以即便是鼓剎但由于在后輪,過熱了對制動的影響也不大,至少依靠前輪還能保留7、8成,所以不存在制動徹底失效的假說!不過話又說出來咱們以正常車速下坡,即便坡度大,但也不至于到非得依靠剎車來牽制車速吧?車子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在坡頂時先進行減速,然后輕輕帶著油門往下走唄,覺得快了就輕踩下剎車、還不行干脆D擋空油門往下滑唄,D擋空油門車子是拖著發(fā)動機走的,阻力很大,車速很快就降下來,如果在收油一瞬觸發(fā)了升擋機制也不用擔心,點下剎車擋位自然就降下來了,之后只要保持空油狀態(tài)擋位就不會升了,道理就是那么簡單,所以一D到底下坡完全可行,因為限制車速的方法很多!
動漫頭文字D各位都看過吧?沒錯就是那種從坡上高速的往坡下沖,這種方式配合不斷的踩下制動踏板才會導致剎車過熱!但請問這是正常人的下坡方式么?普通人這么駕駛完全是玩命!下坡地板油、頻繁的制動,然后說D擋下坡危險,讓后引入L擋概念,以此來突出L擋下坡多么、多么的安全,這不是沒有困難、給自己制造困難也要上的邏輯么?明知道高速下坡會頻繁制動導致過熱,結果我們也要這么來駕駛,目的就為了突出L擋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幫助我們限制車速?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