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86 期
作者 / 1李瑞成2馬鴻祥1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2河南中醫(yī)學院圖書館古籍特藏部
編輯 / 許紅紅 ⊙ 校對 / 張睿智
口瘡,是以唇、舌、頰、上顎等處黏膜發(fā)生單個或多個淡黃色或灰白色潰爛點,疼痛或刺激時疼痛為特征的口腔疾病,以青壯年多見,且易反復發(fā)作,甚至沒有間歇期,相當于西醫(yī)的復發(fā)性口瘡。在中醫(yī)屬“口瘡、口舌瘡”等范疇。歷代中醫(yī)文獻亦有口瘍、口破、口疳等記載。中醫(yī)認為口瘡發(fā)病多與脾的功能失調有關,其病發(fā)多與心、脾經熱有關,《諸病源候論·卷三十》記載:“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脾氣通于口。臟腑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且與腎相關,正如《圣濟總錄·口齒門》所載:“元臟虛冷上沖”“下冷口瘡”;《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也提出了心腎不交虛火上炎可致口瘡的理論。他如飲食不節(jié),熱毒上蒸等也可引起口瘡。臨床上治療方法也很多,現階段現代醫(yī)學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中醫(yī)在治療上卻有著豐富的經驗。
由于疼痛致使患者抵觸服藥,而采用外治療法則患者樂于接受,且外治比內治更直觀些,治療效果隨時可見,有不良反應可隨時停止治療。筆者通過查閱歷代文獻并結合本院老專家經驗,探索多種外治法辨證治療口瘡,屢用屢驗,收效確捷,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門診病人300例,其中男性240例,女性60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68歲;平均26.3歲;病史最短半年,最長48年;發(fā)作次數最少5次,發(fā)作間隔最短3周,最長半年。
1.2 診斷依據:①口腔潰瘍局部灼痛;②口腔黏膜局限性潰瘍,中央凹陷,周邊充血;③病變反復發(fā)作。
1.3 外治治則治法:收濕斂瘡,生肌定痛,調理脾腎。
1.4 藥物制備與用法
1.5 辨證分型加減:集外治之大成的吳師機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又強調“雖治在外,無殊治在內也”,不言而喻的是說外治也要辨證,外用藥也要掌握藥性。本病臨床常見證型大致有寒濕困脾、脾氣虛弱、脾腎陽虛、陰虛火旺、心火上炎、脾胃積熱等型。①心火上炎型:癥見口瘡數目較多,創(chuàng)面小,多分布在舌尖,灼痛明顯,色鮮紅,多伴全身心火亢盛癥狀。宜加黃連、生甘草,按重量比例1∶1配伍。用時與基礎方按重量比例1∶4混勻。
1.6 療效標準:臨床痊愈:用藥后1年內無復發(fā);好轉:潰瘍復發(fā)間隔期延長1/2以上,潰瘍數減少1/2以上,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發(fā)病間隔時間無明顯延長,潰瘍數減少不明顯,自覺癥狀無變化或反而加重。
經治300例,280例痊愈,20例好轉,無無效病例??傆行?00%。多數在3~5天內治愈,最短治療時間1天,最長治療時間15天。
生理鹽水可以清潔口腔,生姜自然汁抗菌消炎,《滇南本草》記載:口瘡,用生姜自然汁漱口,涎出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