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jīng)歷、人生體驗和處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借鑒之處。在這些優(yōu)秀的古代家訓中,有著“誡子書”這一特殊的類別。
“誡子書”,顧名思義,誡是告誡、勸告,子是兒子,書是書信、家書?!墩]子書》主旨是勸誡自己的兒子修身養(yǎng)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讀來發(fā)人深省。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華歷史長河中幾篇“誡子書”的佳作,以饗讀者,與君共勉。
諸葛亮《誡子書》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家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原文大意
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yǎng)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jié)約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褊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于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可悲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后悔)哪來得及!
作者簡介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中國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東漢末,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諸葛亮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后,對促成孫劉聯(lián)盟和成立三國鼎立的局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對自己一生忠于蜀漢政權的自我評價,因此他也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忠臣的代表。
作為一名智者,諸葛亮自然知道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誡子書》是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封諸葛亮的最后一封家書成了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家書品讀
《誡子書》的主要作用就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yǎng)性、建功立業(yè)等。作為諸葛亮臨終之言,應該說這封信是諸葛亮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去教育兒子。作為一位才學淵博、品格高潔的父親,諸葛亮對兒子有著無限期望,他教育兒子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在這些簡練嚴謹、智慧理性的文字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天下為人父母者的愛子之情。作為教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諸葛亮的這封家書言簡意賅,在教導兒子做人治學的道理時,著重論述了“靜”可以讓人成功,而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給后人留下了無限的啟迪和思考。
羊祜《誡子書》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
家書原文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歲,便誨以《詩》、《書》,然尚猶無鄉(xiāng)人之稱,無清異之名。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遠矣!汝等復不如吾。咨度弘偉,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異獨達,察汝等將無分也。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愿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jīng)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動。若言行無信,身受大謗,自入刑論,豈復惜汝,恥之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諷誦之!
原文大意
我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教導,能寫字的年齡,他就教我學那些可以作為典范的重要文籍;到了九歲,便教我學《詩經(jīng)》、《尚書》,但是那時還沒有得到家鄉(xiāng)人的稱譽,還沒有特別的才能。今天我所得到的官職地位,可說是皇帝誤把恩惠賜給我罷了,并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到的。我遠不如我的父親,你們又不如我。見解高深,志向遠大,恐怕你們兄弟還沒有這個能力;才能非凡,智慧通達,看來你們也沒有這樣的天分。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謹慎是行事的基礎。希望你們言語忠信,行為篤敬。不要隨便許給別人財物,不要傳播沒有根據(jù)的謠言,不要偏聽詆毀或浮夸的一面之詞。聽說了別人的過錯,可以聽,但不要再去宣揚,三思之后再決定如何去做。如果言行不講信用,勢必身受很多指責唾罵,甚至落得以刑罰論處,自取滅亡。我難道只是在為你們憐憫痛惜嗎?我是擔心要給父祖?zhèn)円矌韾u辱啊。好好想想你們父親的話,聽從你們父親的教誨,每個人都要認真溫習和背誦它。
作者簡介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人,著名戰(zhàn)略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西晉大臣。羊祜出生于漢魏名門士族之家,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為妻。我國古代教子家訓中的這篇經(jīng)典之作《誡子書》就是他留下的。
家書品讀
羊祜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但是并沒有在鄉(xiāng)里得到“清異”的稱譽。在信中,他語重心長地向兒子講授了人生的處世哲學,訓誡兒子要重視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誠實守信,待人寬厚,不隨便許人錢財,不傳無根據(jù)的閑話,不輕易聽信誹謗之詞,真正做到“恭為德首,慎為行基”。整封信中都包含著他對后輩的諄諄教導和殷切期盼。
人們歷來推崇的恭敬、謹慎是中華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為人處世一定要恭敬,嚴格要求自己?!靶屑耗绻?,自責莫如厚”,“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察其德”。謹慎做事才能使自己的志向堅定;謹慎說話,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人與人之間,相處久了,關系熟了以后,很可能會放松對自身的要求,從而導致問題的出現(xiàn)。所以為人處世不管什么時候都一定要態(tài)度恭敬、言行謹慎,不亂說,不妄行。如果一個人不知禮節(jié),即使態(tài)度恭敬,也不免勞頓;雖然行為謹慎,卻有可能變得膽怯;而如果性情勇敢,又不免莽撞?,F(xiàn)今社會,我們仍然應該學習古人對“恭敬”、“謹慎”人生哲學的理解和闡述,這必將大有裨益。
蕭嶷《誡子書》勤學行,守基業(yè)家書原文
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已年老,前路幾何。居今之地,非心期所及。性不貪聚,自幼所懷,政以吾兄弟累多,損吾暮志耳。無吾后,當共相勉勵,篤睦為先。才有優(yōu)劣,位有通塞,運有富貧,此自然理,無足以相陵侮。若天道有靈,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無失也。勤學行,守基業(yè),治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圣主儲皇及諸親賢,亦當不以吾沒易情也。
原文大意
人生在世,本不是什么平常的事,我年紀大了,還能走多遠呢?能有今天的地位,已不是我所能想象的了。我生性不愛聚財,這是我自幼的志向,但卻因為你們兄弟的事受到牽累,有損我的晚節(jié)。我死后,你們要互相勉勵,團結和睦。人的才干有優(yōu)有劣,地位有高有低,命運有通有塞,這都不過是自然之理,不足以因為自己的優(yōu)勢而欺侮別人。如果老天有眼,你們各自修養(yǎng)自己,卓越的才干是不會被埋沒的。勤奮學習并付諸于行動,持守基業(yè),治理家庭,崇尚樸素,如此這般,就沒有什么可憂慮的了?;实邸案魑挥H朋好友,也不會因為我沒了而有所改變。
作者簡介
蕭嶷(444年—492年),南齊豫章王,字宣儼,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齊武帝蕭賾之弟。蕭嶷為人寬仁弘雅,父親蕭道成特別寵愛他。最初蕭嶷擔任太學博士、長城令,后來擔任尚書左民郎、錢唐令。蕭道成擊破薛索兒后,改蕭嶷封邑至西陽,以先爵賜為晉壽縣侯。
家書品讀
魏晉時期政局混亂,蕭嶷也歷經(jīng)了眾多人事悲歡離合,然而在這封信中我們并沒有看到絲毫的悲悲戚戚,反而看到的是一位知足、恬淡的普通人形象。既然是臨終誡子,信中對兒子的諄諄教導讓人感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濃烈感情?!盎ハ嗝銊睿瑘F結和睦”,“持守基業(yè),治理家庭,崇尚樸素”,這些話語在今天看來,仍是教導后代的良言。
◎本文由【大道知行】編撰整理,參考書目為《中華名人家書》與《中華家訓》,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