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里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德,是社會人共同制訂并遵守的契約,它負載著人的尊嚴,故厚德載物。如果只盯住目標而不擇手段,就會出現(xiàn)信任背離現(xiàn)象,這叫德不配位。
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說法,強調(diào)道德是人類幸福的基礎所在。“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謂“得道”,一謂“得到”。所謂“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類和諧發(fā)展的倫理規(guī)律及其要求,銘記于心,并使行為符合這種倫理規(guī)律和要求,這就是道德。所謂“得到”,就是孔子講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就是踐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獲得一些利益和幸福。當然,由踐行道德而獲得的利益不一定是物質(zhì)利益,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質(zhì)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
殷朝末年一個小國叫孤竹國,國君孤竹君有三個兒子,大兄叫伯夷,小弟叫叔齊。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齊兄弟二人互相讓位,誰都不肯做國君,還都出走國門以示決絕。最后,中子做了國君,解決了國家領導人缺位的危機。西周強大,伯夷、叔齊準備歸依西周以養(yǎng)老,正趕上周武王興兵伐紂,這大出他們對西周的道德想象,失望之中,他們攔車馬勸阻,被武王令手下人拉開。周滅殷后,他們恥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采薇為食,最終餓死。司馬遷把兄弟倆列為《史記》七十列傳之首,并在《太史公自序》里這樣說明:“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第一。”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回答:“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在孔子看來,伯夷、叔齊無論當初拒絕君位,還是現(xiàn)在拒絕周粟,都是為了堅守自己的仁德。而無論當初的去國離鄉(xiāng)還是現(xiàn)在的采薇西山,都是在堅守和追求仁德。伯夷、叔齊得到的是一個大位,那就是千古稱頌,這個大位的獲得,蓋源于他們有大德。
德不配位就是自身的德行不夠,承載不了太多的東西。一個人就是一個氣球,所充的氣就是人的欲望。氣球到達了一個臨界點,如果你及時的將氣放出去,氣球就安全了。德不配位,你的氣球就會被欲望撐破。
德不配位的“位”是一把椅子,“德”就是椅子上擺放著的名與利。位越高,名利愈重,反之亦然。位高德低或位低德高,都會導致失衡。失衡則滋生危險,導致災殃。歷史早已經(jīng)論證了只有德位相配才能福氣長久。如果大德失守,在立場方向上出了問題,就會讓人走進死胡同。呂布可稱三國第一勇將,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但他投靠丁原又背叛丁原,投靠董卓又背叛董卓,被曹操擒獲又想投靠曹操,曹操看他是“三姓家奴”,忘恩負義,絕不留用,一刀砍掉了他的腦袋。
有人會說我身邊有的人才不足以服眾,德不足以聚人,卻身居高位,八面威風,或富甲天下,招搖過市。但歷史能富甲天下又能青史留名的少之又少,而以德才兼具獲得流芳百世的人燦若星辰。這與機遇和能力等其他因素有很大關系。在道德層面上,首先要做到羨慕而不嫉妒,奮發(fā)努力而不詆毀。守住自己做人原則,踏實做好自己,這就夠了。《紅樓夢》里有對王熙鳳的判詞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這就是小聰明足,而大智慧無的結果。有人累積財貨萬千,轉(zhuǎn)瞬揮霍敗盡,何也?德不足。
德位相配的人,淡泊名利,恪盡職守,深受人們的敬重與愛戴;德不配位的人,利欲熏心,無為敢居大功,無能敢居高位,無助敢受大禮,最后眾叛親離。“德”不僅僅包括自己的德行要與自己所處的位置相符合,還包括自己的收獲和付出相匹配。如果付出少,而收獲太多,這相當于意外之財,會滋生一夜暴富的心理,而有這樣心理的人,往往很難真正富起來。
德源于遵循自然法則,源于恪守本分。順道為德,厚德載物。德就像是我們腳下的大地,厚重的大地才可以承載山川河流、萬事萬物,才可以長養(yǎng)一切生命。如果離開了大地這個堅實的基礎,大地之上一切有情無情的生命都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