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替代性藥物在治療慢性疾病方面越來越受歡迎,主要是因為人們認為植物類藥物(草藥)的毒性較小,副作用較少,因此被更廣泛地接受,盡管不能排除劑量毒性或藥物交叉反應毒性的可能。
事實上,隨著全球對健康和福祉的日益關注,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如巴西、中國、印度等)對營養(yǎng)藥品的需求正在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到2025年,全球營養(yǎng)藥品市場將達到5782.3億美元。因此,必須對這些替代性藥物進行嚴格和系統(tǒng)的科學調查,以了解它們的治療效果、毒性劑量和作用機制。
除了中草藥在中國的廣泛使用外,一種名為Withania coagulans(俗稱Paneer dodi)的印度草藥的也已經在傳統(tǒng)印度醫(yī)學中被使用多年。雖然一些醫(yī)生聲稱該草藥可以幫助治療糖尿病,但是尚未被科學家廣泛研究。
近十年來,已有植物提取物可控制糖尿病的相關報道。Paneer dodi就是這樣一種植物,它的提取物一般用于凝固牛奶、制作印度奶酪,也被用于印度傳統(tǒng)醫(yī)學。
如果該提取物被證明是更有效和更安全的,在糖尿病治療中使用這種提取物可能比現有的藥物更可取。然而,傳統(tǒng)上,該草藥的食用方法是將它的果實在水中浸泡過夜,但由于味道巨苦,氣味強烈,往往使人難以下咽,因此療效不佳。
另外一個挑戰(zhàn)是,當口服時,植物提取物中的藥用成分經常被胃酸環(huán)境以及胃腸道中的各種酶破壞失去活性。因此,科學家必須找到有效地將藥物以可控的方式送入人體的方法。
為了克服這個難題,2019年7月11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化學會期刊 ACS Omega 發(fā)表了題為:Small-Intestine-Specific Delivery of Antidiabetic Extracts from Withania coagulans Using Polysaccharide-Based Enteric-Coated Nanoparticles 的研究論文。
研究人員從Withania coagulans的漿果中提取出植物類固醇化合物,然后將提取物包裹在甲殼類動物外骨骼制成的殼聚糖納米顆粒中,并在顆粒表面涂上淀粉,以提高其生物藥效。這些提取物成分可以被安全地將遞送到小腸,然后被釋放和吸收。研究發(fā)現,包被的提取物可以通過促進胰腺β細胞分泌胰島素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與未處理的細胞相比,用提取物處理的細胞胰島素分泌增加了近2倍。
隨后,研究人員通過體外和體內研究對其療效進行了評估。在小鼠胰腺β細胞中檢測包被提取物的體外生物活性,發(fā)現胰島素的分泌增加。此外,喂食納米顆粒5天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較初始水平下降了40%左右。并且,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在治療結束5天后,小鼠的血糖也比開始時下降了60%。研究人員說,這種效果可能是由于釋放系統(tǒng)能夠在較長時間內延長提取物的釋放。
參考內容: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omega.9b00823
本文由生物世界原創(chuàng)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