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八景眾口傳
名家落筆傳世篇
寶山龍?zhí)督癃q在
不見當年臨江仙
瀘州,別名“江陽”,而一提起江陽,許多老一輩的瀘州人就會情不自禁地被勾起一些舊日的回憶,如果要再回憶得深刻些,“江陽八景”便是瀘州人文底蘊的絕佳典范。
“江陽八景”曾被川南名家曾一魯落墨紙上。
曾一魯,來自瀘縣特興鄉(xiāng),生于1914年,家傳農(nóng)耕業(yè)。畢業(yè)于瀘縣簡易師范學校后,他開始擔任小學教師。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他于1938年與妻子劉志瓊前往延安,為國家作出貢獻,專攻美術,并在魯迅藝術學院完成學業(yè)。
曾一魯尤其擅長描繪馬匹。他曾創(chuàng)作了《百駿圖》和《江陽勝景圖》等眾多巨制,并有柯羅版彩印《曾一魯國畫選》傳世。他的書畫作品備受名家所贊,包括于右任、潘天壽、喬大壯以及瀘州前輩學人蔣兆和、陰懋德,他們分別為這些作品撰寫了題跋。
而其所著的《江陽八景》則是他罕見的作品之一。
江陽八景乃是明代才子楊升庵命名的。明代狀元楊慎晚年流落瀘州,并為費苔磯所繪反映瀘州風物的素屏題畫詩《苔磯費生畫屏歌》中,明確提出以“寶山春眺、龍?zhí)稌r雨、海觀秋瀾、方山霽雪、白塔朝霞、東巖夜月、琴臺霜操、余甘晚渡”為“江陽八景”。此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一組詩歌《詠江陽八景送客還滇南》共八首,用精湛的筆墨逐一題詠和展示這八景的由來、價值及其藝術形象。
《寶山春眺》
寶山又名忠山,如今是西南醫(y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yī)院的所在地。長江和沱江靜靜地從瀘州城下繞山而過,萬瓦鱗集的城郭和兩江合流的美景讓人陶醉。據(jù)《永樂大典》所引《圖經(jīng)志》記載:“每逢春天,人們都會登山賞玩。”
楊升庵欣然為之賦詩,作為他《詠江陽八景送客還滇南》組詩的第一首,詩中寫道:“寶峰端聳立,金維勝景重;欄干倚遠眺,萬象分明明。江山映平野,畫橫晚靄輕;秦樹余暉里,汛楚花飛明。吟思立蒼茫,孤城白首情。思量西去路,望斷故園程。” 詩中用極富想象力的筆觸,生動地描繪了寶山的壯美景象,流露出作者的離愁別緒。
《龍?zhí)稌r雨》
龍馬潭是一個美麗的景點,這里有茂密的竹林和一汪清澈的水。池中央有一個孤立的小山丘,云霧繚繞,仿佛隱隱約約地看不清楚。這里的景色美不勝收,周圍是紅色和藍色的建筑,也有古老的寺廟。
當?shù)乩先艘诐櫳壬f:“這里曾是宋朝的通誠古剎,舊時還有楊升庵先生讀書的地方?!睏钌忠苍谒脑姟洱?zhí)稌r雨》中贊美了這里的美景:“銀燭高懸,映照著潭水,潭里有無數(shù)的魚在游動,仿佛在海洋中。這里的桃花開得很美,岸邊有杜若花散發(fā)出香氣。當燈光閃爍,門戶開放時,這里的美景更是不可錯過?!边@里的名字也隨著時間不斷地變化,但不管怎樣,這里都是瀘州八景之一,已經(jīng)有500年的歷史。據(jù)《明一統(tǒng)志》記載,這里的名字源于唐朝時期的傳說,一個落魄的仙人授予王昌遇道術,后者騎著一匹神馬回家,馬匹卻突然變成了龍,跳入潭中,因此得名。
《海觀秋瀾》
楊慎曾寫過一首《海觀秋瀾》詩:“岧峣仙觀枕丹邱,匯澤秋濤似海浮。水漲金沙驚落雁,浪翻銀屋浴潛虬。魚舠曉泛楓香浦,神筏宵乘竹箭流。后夜懷君同賞處,昆池回首望牽牛。“
“海觀“實際上有兩個,一個是瀘州城墻東北角的臺觀,另一個是州城大江對岸的海觀樓。瀘州的《志》記載了海觀樓在兩江交匯處,水勢洶涌澎湃,猶如一望無際的海洋。海觀樓建于宋朝,后因戰(zhàn)火被毀。清朝咸豐年間,黃士瀛、李世彬、鄒容彥倡募重修,但在清末時期,樓被廢棄,改建為亭。
楊慎所描繪的“海觀秋瀾”指的是館驛嘴處的海觀,而曾先生所寫的“海觀秋涼”則是大江南岸的海觀亭。楊慎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金沙被漲水沖刷時的聲響,浪花掀起的銀屋,以及魚船在楓香浦蕩漾的情景。在后夜,他回憶與友人共同欣賞海觀的美景,回首望向牽牛星方向。
《方山雪霽》
瀘州城的西側矗立著方山,山峰挺拔,樹木茂密,云霧繚繞在峽谷之間,陽光透過云層照射在森林上,讓人們感到這座山的神秘與美麗。它有九十九座峰,峰巒疊嶂,高聳入云,冬春時節(jié)積雪,晴天時像玉屏一樣亮晶晶。因此,它被稱為九十九峰山。
在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云峰寺,相傳建于唐代,是蜀南黔北最大的華嚴正宗禪林。歷代名士楊升庵、張問陶、江國霖、劉光第、晏安瀾、越熙、黃炎培、章士釗等人,都曾在這里留下他們的詩歌、書畫和名篇佳作。
楊升庵在他的《方山霽雪》詩中寫道:“方山有九十九奇峰,羅列如云連綿不絕。寒風吹過,松林沙沙作響;旭日初升,翠竹叮咚清脆悅耳。在這里,人們可以漫步于青山綠水之間,享受自然的美妙和神秘。
《白塔朝霞》
白塔是一座八角重檐的磚塔,高32.4米,底部邊長4米,直徑達10米,聳立于瀘州城中心,氣勢恢宏。相傳南宋瀘州安撫使馮楫在其誕辰日大宴群丐時,偶遇自己失散多年的母親,認為這是佛祖的神力,因此修建了這座白塔以感恩佛恩。
2013年,國務院公布白塔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升庵在《白塔朝霞》中寫道:“江城中有梵王宮,何時窣堵入碧空?鐵鳳影連銀界外,金鴨光閃玉毫中。天空云霞繚繞,美景無限;佛家舍利閃爍著絢爛的光芒穿透塔頂。曾先生則畫出了塔頂上朝霞的美麗絢爛,佛家舍利閃爍的奇特光芒。他的畫將瀘州人對于美好生活和未來的向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東巖夜月》
東巖,位于州城鉛店街(澄溪口)大江對岸,絕壁千尋,倚巖建寺,飛閣流丹,氣勢非凡?!队罉反蟮洹分杏涊d:“東巖在瀘州汶江之東,紹興中開創(chuàng)大像,依巖不足以庇風雨。往歲有庖者祈氏,親死廬墓,棄俗,奉香火于巖,邦人信之。不十年,重樓復閣,佛宮經(jīng)藏,甲于一境。又云:懸崖峭壁高數(shù)十丈,足帶江流,僧鑿為巖,鐫一石佛,高五丈許,夜月出,經(jīng)其上,甲于一境。” 南宋嘉定中,帥守曹叔遠植桃千株,建錦浪亭。廢后,佛家因巖建寺,繼續(xù)為一方勝景。
然而,抗戰(zhàn)期間,日寇狂轟濫炸瀘州,千百同胞罹難,城市半為焦土。此時,國民革命軍第76軍上校秘書、富順蕭爾誠先生奮筆疾書“還我河山”四大字鐫刻巖頭,激勵我軍民驅逐倭寇,同仇敵愾。楊慎的《東崖夜月》一詩中道出了東巖的幽靜與高遠:“月上東崖祗樹林,江光晃漾翠微岑。仙宮涌出青銅鏡,禪觀镕成紫磨金。香梵恒依蓮漏演,清吟直待宴鐘沉。吹簫有客停舟望,去國懷鄉(xiāng)萬里心。”楊慎的詩巧妙地將這種極端對立統(tǒng)一成為和諧的整體,余韻悠長,令人感慨。曾先生畫的,也正是這般美景。
《余甘晚渡》
余甘渡是位于沱江上的一個渡口,位于瀘州朝天門北側的小市廂(今上碼頭)。在歷史上,這個地方因為它碧實圓脆的水質、依岸成林的景致和渡口的重要性而聞名于世。
在這個渡口,歷史上曾經(jīng)有許多重要事件發(fā)生。例如,在淳祐年間,四川制置使余玠在此列戰(zhàn)船。同時,北宋詩人唐庚也在這里留下了他的詩篇,描述了夕陽斜照下的漁歌和江沱燕尾的美景。清人何錫璠也在他的詩中描寫了余甘渡口的多情扁舟子和日夜殷勤送客的情景。
這個地方也吸引了許多藝術家的目光,例如楊狀元和夏繼虞先生。他們的詩歌和畫作都描繪了余甘渡口的美麗和歷史的底蘊。這些藝術作品和歷史記錄,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余甘渡這個地方的故事和價值,也讓我們對這個美麗的地方充滿了敬意。
《琴臺霜操》
撫琴臺,山石高聳,周圍七尺,獨樹一幟于山腰。相傳瀘州乃是太師尹吉甫的故鄉(xiāng),在此他的兒子伯奇賢良孝順,但被后母誣陷無法自辯,投江而亡,吉甫不知其下落。夜晚夢中,伯奇身穿青苔,帶著水草,才知他已經(jīng)不在人世,急忙趕到江邊,只見浩浩東流的江水和船只槳聲相應。吉甫痛不欲生,便拿起琴演奏《子安之操》。
楊升庵感慨萬千,寫下了《江陽病中秋懷》詩:“尹氏遺蹤百尺臺,招呼不見子歸來??蓱z文武為邦憲,卻泥嬋娟養(yǎng)禍胎。鳴牝掇蜂終古恨,衣苔帶藻至今哀。悠悠往事嗟何及,浩浩東波去不回?!?/p>
然而,楊升庵并未將這個景點列入“江陽八景”,因為對于這個感人的故事,他并不十分信任。
而曾一魯筆下的第八景,其實應該是“荔林書錦”,只不過,出于某種原因,他并沒有畫下來,而這處景致岸五峰指的是山麓,當年有座小小園林,主人李姓,園中栽種荔枝,夏令果實成熟,枝頭紅綠相映,樹間涼風習習。
當然,如今的“江陽八景”顯然和當年的大不相同了,正所謂“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我們仍然能從這些景致的舊址上感受到歷史的溫度,我們亦可透過歷史的棱鏡,體悟到當年楊升庵先生寓居瀘州時的生活點滴,這是瀘州特有的人文,而這些人文寶藏也見證了瀘州的發(fā)展和變遷。
文 | 公子墨卿
#文旅瀘州# 歡迎您
#瀘州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