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仕強簡介
曾仕強:生于1934年。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工業(yè)教育系,獲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歷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興國管理學院校長?,F(xiàn)任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專研方向:《大易管理》《中道管理》《管理大道》《胡雪巖經(jīng)營管理專題》《三國演義的道理》。
客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以及中國各地主講中國式管理,獲得廣泛好評
●
(一)我為什么讀《易經(jīng)》
我的名字叫曽仕強,可是我三十九歲的時候,我的身體非常的衰弱,簡直是一點都不強。我總覺得頭重腳輕,兩腳無力,那時我的辦公室在二樓,可是上下樓梯我都要小心翼翼地扶著樓梯走,生怕摔跤。我就很緊張,年紀輕輕搞到這地步,怎么辦?我利用周末時間回到家里,把我的情形向我爸爸匯報。我爸爸愣了一下,說:早叫你讀《易經(jīng)》,你為什么不讀呢?我說讀《易經(jīng)》和我生病有什么關(guān)系?他說,當然有密切的關(guān)系。我說,我所知道的《易經(jīng)》只是用來算命的,用來看風水,而我是學科學的,我根本不信這一套。所以,我就不學。我爸爸說,那是一般人錯誤的觀念,就把這本書給害死了。《易經(jīng)》,它是講道理的,講什么道理?講未來變化的道理。那天他給我談了很久。他說,我們中國人受《易經(jīng)》的影響,我們有一句話叫“無三不成理”,我們把任何東西都分成三塊,而外國人經(jīng)常分成兩塊。我們分成三塊,時間有過去、未來、現(xiàn)在,同一天有上午、中午、下午,人也是一樣,連孔子都說,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他一定要湊成三個。他就告訴我,《易經(jīng)》告訴我們,未來是會變化的,所以一個人要重視你的未來,但未來是不確定的,它是會改變的。改變是有一定的道理,這是我們應(yīng)該掌握的。我聽了以后就說,那很好呀,那我就學學吧!
可是我回去后,怎么讀都讀不懂。拿了十本書,有七、八本都是告訴我怎樣去算命的,怎么去看風水,那不是我要的。所以我回去就問我爸爸,看不懂的書有什么用?他說,你應(yīng)該先讀《易傳》,你把易傳讀懂了,回頭再看《易經(jīng)》,你會覺得它很清楚。
(二)我讀《易經(jīng)》的初步感悟
我就很認真去讀《易傳》。讀完以后,我真的有很多感悟,我很開心給爸爸講。我現(xiàn)在最大的收獲就是看懂了中國人。爸爸說,你終于看懂中國人了。
憑良心講,我那時候跟現(xiàn)在年青人一樣,是很羨慕做外國人的。我讀了《易經(jīng)》以后,我的觀點改變了。我說,我今天才懂,為什么叫“內(nèi)方外圓”?就是中國人很有原則的,但是你的原則就是不能表現(xiàn)出來,你一表現(xiàn)出來就跟別人起沖突,就格格不入,人際關(guān)系就很差。所以,外面要圓??墒俏野职纸o我講,那你這樣不就很圓滑嗎?我說,不是。我以前也是很痛恨圓滑的?,F(xiàn)在我才知道,是“圓通”,不是圓滑。中國人最討厭的就是圓滑,這個人滑頭、奸詐,沒有人喜歡。但是你不圓通,你又很吃虧。
我們很小心地用現(xiàn)代的觀念來看古老的《易經(jīng)》,我就越學越有趣。我們看到了很多,我們平常真的看不懂,聽不懂的話,慢慢我都找到了根源。我覺得古代的人,你別看他沒科學,但他知道地球是圓的,我們在這里,美國在底下。所以你到美國去,你就挖一條隧道。一直坐電梯就到了,也不必坐飛機。但是事實上行不通,因為地心中有一團火,燒得你整個融化掉了。這樣我就知道,《易經(jīng)》里面有一條曲線的,告訴我們,直線是最快的,但是經(jīng)常是走不通的。你還是要打個轉(zhuǎn)才能到美國。
我也發(fā)現(xiàn)我們中國人,三人在路上走路,躲來躲去。你問他為什么要躲來躲去,他也說不出道理來。原來他很避免走中間,因為中國人他是中間最高。如果,你和領(lǐng)導(dǎo)在一起走,無論如何你要讓他在中間。有很多年輕人他不懂事吃很多虧。就是每次照相,他都擠中間去,一洗出來,領(lǐng)導(dǎo)一看就這家伙最討厭,你站中間干什么?懂事的就坐旁邊,該你坐中間,自然會請你去坐中間,你急什么?所以中間最大!這就是《易經(jīng)》的觀念。然后,我又去聽懂另外一句話。這句話你可以去考別人、你的親戚,“不三不四”。你成天都在講不三不四,就不知道什么是不三不四?我也曾經(jīng)對我的學生講,你把不三不四翻譯成英語,全世間沒有人聽得懂。中國人很奇怪,他不說不五不六,不七不八,他就講不三不四。你讀了《易經(jīng)》就會知道,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義。
中國人最喜歡講完話就否認,我給你講完話后,加一句:不要說我說的。結(jié)果你對別人說,那就是對我不仁嘛!所以,他來問我,你講了這句話嗎?我說,沒有。我不是欺騙,我是認為你不仁我就不義。你把這些道理說清楚,搞懂以后。你就知道,啊中國人是很誠實的,很實在的。
我發(fā)現(xiàn)中國人最厲害的就是,同時講兩句非常矛盾的話。這里告訴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里想的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里講的是禮讓為先,這里想的是當仁不讓,那怎么辦?答案只有一個:你自己看著辦。這就最厲害!
我慢慢感覺到,凡是外國人最討厭我們的地方,就是中國人最善長的地方。你問外國人,你喝茶還是咖啡?他很干脆:咖啡,茶。中國人不可能,他告訴你:隨便。一定告訴你,隨便。我積幾十年的經(jīng)驗:會講隨便的人都是長壽百歲的。他沒壓力。我常常問年輕人:陰陽是一個東西,還是兩個東西?如果你告訴我這是兩個東西的人,腦筋就有一點西化了。西方人就分開來看,中國人就合起來看,我?guī)资瓴朋w會到,我們是合起來看。我們動不動就說“合作”,大家“和諧”,不能分的,一分就糟糕了。外國人是“分”的,分到最后,你是你我是我。我們陰陽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同樣一個東西有時變陰,有時變陽。這是我從《易經(jīng)》中體悟到的最好的一個法則。
(三)中國所有的哲學都出自《易經(jīng)》
我必須要說明:中國所有的哲學都是從《易經(jīng)》出來的。你看,孔子把人分為中人以上,中人以上這種人怎么去讀易經(jīng),這個人是老子。
老子是替很高智慧的人去解說《易經(jīng)》的。所以,憑良心講《道德經(jīng)》是最高水平的,高難度的。只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就搞不清楚。他先說:不能說,才來說。這很厲害吧!這就對中國人影響很大,中國人講有沒有意見,沒意見。結(jié)果一大堆意見。外國人,有意見就有意見,沒有意見就真的沒意見。中國人不是,先說沒意見,結(jié)果后面講一大堆。我們先說沒意見是尊重人家。我們好好把《道德經(jīng)》讀完了,就會知道《易經(jīng)》里很高深的哲理。
孔子不是,孔子是對中等智慧的人解說《易經(jīng)》,什么是《論語》?就是家常便飯。所以要解說《論語》要從我們生活圈去體會。《論語》一開頭就告訴你:做人要快樂。所以“學而篇”就提出來:孔門三樂。三種樂趣。你與孔子接觸還得不到樂趣,那就很冤枉。
“學而實習之,不亦樂乎”,真正的意思是說,你讀完以后,要去實踐,實踐以后要變成習慣,行成習慣你就很樂了。第二個,“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來不亦樂乎,舍身處地把好茶端給他,把好東西與他分享,他下次一定來,你這樣想就對了。做人要做到你的朋友想到你,就想到能從你這里沾到一點便宜,你就成功了。每個人想到你就想到:我一去一定會吃虧的,那他就跑掉了。第三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就是小小的生氣,沒有發(fā)脾氣,只是有一點不高興。人家不知道你是誰,你一點都沒有不高興的?,F(xiàn)在人不是,現(xiàn)代人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誰嗎?你沒看過我嗎?這就完蛋了。今天各行各業(yè),千萬要記住隔行如隔山,誰也不認識誰,這才是正常的。你如果把孔子這三個基本做完了,你就很樂了。還有一個人,最可惜就是我們都把他忽視掉了,叫做“墨子”。
墨子是專門替基層的人,大眾的人去講《易經(jīng)》的道理。墨子的學術(shù)是最好的。所以,做人先學墨子,實干,認同上面。年紀輕輕就一大堆意見,那不害死自己嗎?然后慢慢走上儒家的路,最后你才可以去進入道家的境界。
(四)《易經(jīng)》包含世間一切
《易經(jīng)》是所有都包括在里面。不管你天文地理什么,包括兵家,包括醫(yī)學,甚至于現(xiàn)在的電腦,都是從里面來
我只講一句話,我們天天都知道,電腦就是010101,0就是陰,1就是陽,你看你現(xiàn)在講這種話010101就構(gòu)成了浩瀚無窮的網(wǎng)際網(wǎng)絡(luò),沒有人不相信??墒俏覀兝献孀诹咔昵熬椭v了:陰陽變化產(chǎn)生宇宙萬物。一樣的道理,電腦就是陰陽的變化,沒有什么稀奇。所以,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很認真在學《易經(jīng)》,我們千萬不要把這種寶貝丟棄了。但是我們要了解,以前沒有科學語言,不得已用那些話,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進入科學時代了,我們一定要用科學語言,用科學的發(fā)現(xiàn)來幫助我們回去了解《易經(jīng)》的道理,這才是現(xiàn)代人讀《易經(jīng)》的一個方法。
(五)《易經(jīng)》是全世間最高明的辯證法
其實《易經(jīng)》是全世間最高明的辯證法。你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中國人,你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說要就是不要,說不要就是要。你送禮給外國人,外國人會當場拿來,告訴你,我最喜歡這個東西。中國人會嗎?中國人你送禮給他,他說不要,千萬不要,好好,擱那兒好了。最后還是要了。我小時候還是很討厭這個的,根本虛偽,假的嘛。后來我才懂,我讀了《易經(jīng)》才懂,學理很簡單,叫做“站在不要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這樣就對了;站在沒有沒有意見的立場,來發(fā)表意見才不會亂講。這樣就對了;站在退讓退讓的立場來不讓,最后當仁不讓嘛!當仁就不應(yīng)該讓嘛!這就是最好的邏輯。《易經(jīng)》告訴我們:當不當就是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的意思。只有一句話,尤其是對年輕人,特別特別要小心“少問喜歡不喜歡,多問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F(xiàn)在是,我喜歡。你喜歡就糟糕了。我經(jīng)常講,外國人因為他腦筋是一半的,我們腦筋是全的,因為我們有陰有陽,同時要兼顧。所以外國人講話,經(jīng)常講一半的話,他們最流行的話是:不自由毋寧死?,F(xiàn)在年輕人都上當,說對對對對,你就糟糕了。他只講了一半“不自由毋寧死”,還有一半他沒講,從來沒講,只有中國人才懂:“一自由就墮落。”不自由當然不好,但太自由更不好。你說有錢多好,這句話也不對啊,錢是怎么樣?錢是不夠很緊張,太多了很煩惱,剛剛好最愉快。這就好了嘛!還是三段!怎么分都是三段。
(六)《易經(jīng)》教給我們?nèi)松嬷B
所以,我覺得我讀完《易經(jīng)》后,我不但生理健康心神愉快,而且我懂得很多道理,我就開始把我們易經(jīng)的道理,一個一個整理出來。
《易經(jīng)》它講六個字:明象位,立德業(yè)。
一個人,他一定要搞清楚現(xiàn)象,象就是現(xiàn)象,位就是你的位置。我們今天就是位置站錯了嘛。位置,我們用通俗的話講叫“地盤”。我問你,你是武藝高強還是占到地盤比較好?占到地盤比較好。武藝高強經(jīng)常挨打的。一個人占到好地盤,占到合理的地盤,你比誰都強。所以,我們常常講位置錯了沒有?就是你的位置在哪里?很多人就是位置搞錯了,講話講錯了,做事也做錯了,最后自己倒霉。而位置,什么叫對,什么叫不對,是看當時的現(xiàn)象,而現(xiàn)象是變化的。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但是你的嫂嫂掉到水里去了,你無論如何要去拉她,這時講授受不親,所有人都要罵你,你見死不救,可見它有例外。你把嫂嫂拉起來就該放了,一直拉,人家就要說你拉夠沒有?那就糟糕了嘛!從這個實例,你可以了解到:一切都要恰到好處。什么叫“中庸”?就是恰到好處!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我們現(xiàn)在都是中國人,我問你,什么叫“中”?中就是合理。中國就是講究合理的國家,就叫中國。不是隨便哪個國家可以叫中國。中國人更難,處處都合理的人,才叫中國人。多神氣!從現(xiàn)在開始,任何時候、任何話要找到合理點,然后你才去講。你看,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表示我們是很重視“理”的。
所以要把《易經(jīng)》的道理,把它提煉出來,在日常生活當中好好去運用。運用到你自己變成很好的習慣以后,那你什么病都沒有了,我敢保證。我現(xiàn)在七十幾歲,我回觀我當年三十九歲的樣子,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常常給很多人講,《易經(jīng)》救了我,要不然我就沒命了。怎么沒命呢?一句話講過來,氣都氣死了,還有命嗎?只要你看不懂中國人,你一定活活被中國人氣死,你看懂以后,就覺得中國人很可愛。我懂得怎樣和他呼應(yīng),那不是很好嗎?中國人,我的研究,是《易經(jīng)》的民族。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懂得《易經(jīng)》的道理。我們只是沒有去整理、去提煉而已。你看我們平常所作所為,你從《易經(jīng)》去看,都是合乎它的道理的。你看事不過三,《易經(jīng)》畫到三劃卦,就不畫了。各位,做事情要簡單,你看看簡單的時候,要復(fù)雜化,不然會陰溝里翻船;你看到復(fù)雜時要簡單化,否則越來越復(fù)雜,最后根本沒辦法解決;你看到簡單就覺得很簡單,最后一定陰溝里翻船,大意失荊州。這樣就對了。
所以,我慢慢地就去把六十四卦整理出來,我感覺每一卦都是寶貝。
就拿第一卦乾卦來說,它一共六個字就講完了。乾卦有六個原則,每個卦都有六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告訴你,你如果搞不清楚這個狀況,你不要隨便表現(xiàn)。很多年輕人(認為)有能力不表現(xiàn)那有什么用?他錯了。你搞清楚了才表現(xiàn),你沒搞清楚一表現(xiàn)就被打死的。有很多年青人很有才干,一表現(xiàn)所有人都打他,這是必然的。你沒有能力,別人打擊你干什么?你有能力才要打擊你嘛,這有什么錯?沒有錯嘛!問題是表現(xiàn)的人自己不知道。你要看看清楚,可以表現(xiàn)到什么地步,你才來表現(xiàn),但是一直低調(diào)一直低調(diào),這個人就沒有前途了。中國人低調(diào)低調(diào)當中還要去看機會,有機會一定要抓住,一抓住你就飛龍在天,你就上去了。所以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如果還沒有什么成就的話,這輩子大概就沒有什么后勁,這些都在卦中。
沒有好卦也沒有壞卦。一般人說,我卜到一個好卦,那是錯誤的。卦沒有好壞,它只是告訴你,你處在這種位置,你看到什么現(xiàn)象,你應(yīng)該注意什么問題,如此而已。
所以前面那三個字很重要“明象位”,但后面這三個字才是根本,叫住“立德業(yè)”。一個人學問再好不能擔保你有成就;能力再高,不能擔保你會發(fā)達;錢再多也沒什么用,最要緊是品德要好。教育最要緊的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我在大陸受的國學基礎(chǔ)教育,我那個小學教師是最了不起的。我還記得那個時候我們很慘的,在廟里上課,那里有教室。老師第一天把國語課本發(fā)給我們,只講一句話,你們拿回去以后就開始背,不管你懂不懂,背!你背了一課,到我這里來,我給你蓋個章。我們好開心呵,回去不管躲在防空洞里、躲在家里也好,天天背,拼命背。差不多一個星期,一本書就背完了。記住,年紀小的時候記憶力最強,理解力不高。懂不懂無所謂,你讓他背。他背就記住了,記住了將來到了十幾歲二十幾歲,他就會把記住的東西吐出來,跟牛一樣吐出來,然后來嚼嚼嚼。才有東西可嚼嘛,你小時候不背,腦袋空空,想什么,不知道!只有上網(wǎng)去玩,這很可惜的。一個人小時候記憶力很好,讓他多背,理解力不行,沒關(guān)系,慢慢長大,理解力越來越好,你就把你以前背的東西,一個一個拿出來,好好整理,去體悟,然后得到你的東西。你有了品德以后,你比較會照你心中這把尺子去做。你一旦沒有照這把尺子去做,你就會歪的,就會走歪路。所以我們中國人經(jīng)常講一句話:要憑良心。做人,別的都不是很重要,最要緊的就是憑良心。憑良心是很難的事情,所以我常常告訴你,上半夜要想想自己,后半夜要想想別人。所以我們很多的道理,其實一以貫之,就是說,從小要告訴他:做人要實實在在,做事要規(guī)規(guī)矩矩,然后才來學應(yīng)變。一個不務(wù)實的人是沒有資格來講應(yīng)變的,而一個不懂得應(yīng)變的人,他是沒有什么前途的。因此我們再把剛才那四個字再說一遍,叫“持經(jīng)達變”。應(yīng)變就是適應(yīng)不同的人,讓大家都能夠接受你的原則,不能夠強制,因為強制沒有用;也不是說一定要把他拉過來,也沒有必要。中國人到最后發(fā)展就是“和而不同”。我們很和諧,但看法不一定一樣,和諧絕不是和稀泥,和稀泥就完了,和稀泥就是怎么樣都行、都可以,那個做得就沒意思了。我有我的原則,你有你的原則,我們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是彼此要尊重。
你看動植物要多元才能生生不息,人也是要多元才能生生不息。沒有辦法把所有的人都變成跟你一樣,沒有必要。我們彼此尊重、互相包容,然后我們一定在和諧當中商量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東西,這多愉快!
所以為什么我剛才講,沒有好卦壞卦,我還是要修正一下,就是說八八六十四卦里面有一個從頭到尾都好的卦,就是謙卦。做人一定要謙虛。只要人家說你不對,一定不要馬上反應(yīng)說不要,聽聽看嘛,有什么關(guān)系呢?也許正好是你沒有想到的那一點,你把它包容進來不是更好嗎?每一個人多少有一點他獨特的地方。你聽聽嘛,有什么關(guān)系?實在不行,你把他去掉好了。我年紀越大,越感覺到,馬上反應(yīng)是很危險的,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我給各位建議,真正學懂《易經(jīng)》的人,《易經(jīng)》就是開關(guān)而已,一開一關(guān),陰就是開,陽就是關(guān)。你可以這樣想,從現(xiàn)在開始碰到任何刺激,外面有任何東西進來,第一個把嘴巴閉起來。我們的壞處就是一進來就把嘴巴,羅羅羅,然后得罪一大堆人,回去就后悔了,哎呀,今天早知道不說就好了,很痛苦的。養(yǎng)成習慣,聽到什么話把嘴巴閉起來,嘴巴閉起來才能經(jīng)過腦袋想,想妥當了再講,想妥當了再做,我保證你沒有事情。連孔子都講他讀了《易經(jīng)》,就可以沒有大過失,他不會犯大過失。因為《易經(jīng)》告訴你——你如果這樣將來會那樣!你經(jīng)過判斷,經(jīng)過理性地選擇,那你還會犯什么大錯呢?不會了。那就非常好,所以年紀輕的多花一點時間學《易經(jīng)》,你后面用的時間很長;年紀大的,花點時間看看《易經(jīng)》,你才知道這輩子你到底過得如何?過得怎么樣?但是我們希望各位了解,入門比較難,所以將來我們有時間,我們會來一步一步地把《易經(jīng)》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