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劇流行于江蘇南部和上海一帶。發(fā)源于太湖之濱的無錫,常州農(nóng)村,初為鄉(xiāng)民用當?shù)氐拿窀栊∏f唱故事以自娛,稱為“東鄉(xiāng)調(diào)”,后逐漸發(fā)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由于語音唱腔略異,分“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之后,灘簧吸收了江南民間舞蹈“采茶燈”的身段動作,開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為二人一檔,在農(nóng)村中活動,所演節(jié)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兩個腳色,如《雙落發(fā)》、《磨豆腐》、《拔蘭花》、《庵堂相會》,稱為“對子戲”。進入城市后,又發(fā)展為多至幾十人同場演出的“大同場戲”,劇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麗君》、《玉連環(huán)》等大戲。辛亥革命前后,無錫、常州的灘簧戲,正式搬上舞臺,并先后進入上海,不久逐漸合班演出,改稱“常錫文戲”,1952年定名為錫劇。現(xiàn)江、浙、滬、皖共有錫劇團32個。
錫劇是一個長于抒情,具有江南水鄉(xiāng)情趣和特色的戲曲劇種,它的唱腔曲調(diào)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結(jié)構(gòu),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調(diào)為簧調(diào)。20世紀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陸板,蘇州文書調(diào)(由蘇灘和評彈衍變出來的一種說唱曲調(diào))的“玲玲調(diào)”,蘇灘和申曲的“迷魂調(diào)”與“三角板”,京劇的“高拔子”以及[春調(diào)]、[紫竹調(diào)]、[九連環(huán)]、[繡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調(diào),使唱腔更加豐富多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音樂工作者與演員密切合作,對錫劇音樂風(fēng)格進行統(tǒng)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編和創(chuàng)作了多種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錫劇音樂,面貌一新,曲調(diào)柔和、流暢、輕快,具有“江南絲竹”特色。伴奏樂器以正、副二胡為主,琵琶、三弦、揚琴為輔,簫、笛等管樂器也開始伴奏唱腔。
【來源:中華五千年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