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醫(yī)四大經典之一,《黃帝內經》一直為人所重視,對于它的學習和研究從未中斷過。《內經》奠定了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揭示了中醫(yī)獨特的理論體系。那么,這份理論體系到底是什么呢?它又為何獨特呢?文中為您解答。
中醫(yī)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完全不同于西醫(yī)理論體系。
一、形神整體觀
《黃帝內經》提出了“形與神俱”的生命雙結構整體觀,“形”是父母遺傳給的先天形質軀體,“神”是出生時天地氣味生成的后天無形生命體。形神合一,常有天年。《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wèi)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彼^“神氣舍心”,就是營血歸心,就是后天氣、味化生之營衛(wèi)血氣注入心脈,先后天就合一了,即神與形體合一了,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形與神俱”,并說“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吧瘛迸c“肌肉若一”,即形神合一。因為這個“神”來自于自然界四季陰陽變化,故需要“四氣調神”(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神生于天地陰陽氣味,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p>
二、形神疾病觀
“形與神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唯一健康標準,也是生命存活的唯一條件。形神合一則常有天命,形神分離則生病,甚則死亡。《靈樞·天年》說:“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庇终f:“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素問·玉機真臟論》說:“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毙魏〖葱误w,沒有了“神氣”,只有“形骸”就是尸體。先天“形骸”得不到后天“神氣”的滋養(yǎng),就會死亡。為什么“神氣皆去”呢?《素問·湯液醪醴論》說:“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wèi)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币驗椤笆扔麩o窮,而憂患不止”,損傷了營衛(wèi)血氣,故而“神去”?!端貑枴乎蝉氛摗氛f:“平治于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五陽(天氣為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有“神”則“強”,故“得強則生,失強則死”。關鍵在于升降出入的“神機”。
三、形神防治觀
在形神疾病觀基礎上,中醫(yī)提出了“養(yǎng)神”和“養(yǎng)形”的觀念,并說“粗守形,上守神”。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然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愿卒聞之。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于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遇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病在形,診在經脈,治在神。
神隨四時陰陽而生,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正常的生理順序是先有形體,后有神氣。病理則逆之,先神氣病,后形質病。
內傷發(fā)病,神病指后天胃腸道黃庭太極方面的疾病,是本病。張仲景指為血痹虛勞病,李東垣指為脾胃病。
氣指形的“生化”方面疾病,包括“生化”的情志疾病,指現代說的功能性疾病。
最后是形質——器質性疾病,最重了。
神病引起了氣病,最后是形質病。
治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補之以味?!薄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說:“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薄鹅`樞·邪氣臟腑病形》說:“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strong>
內經知多少?
《黃帝內經》到底有什么魅力?讓一代一代的醫(yī)者、學者甘愿為它獻出大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