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貴粟疏》原文、注解和譯文

論貴粟疏》原文、注解和譯文

(2006-12-15 14:30:10)
分類: 大學語文
論貴粟疏[1]
 
晁錯[2]
 
     圣王在上[3],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4],織而衣之也[5],為開其資財之道也[6]。故堯、禹有九年之水[7],湯有七年之旱[8],而國亡捐瘠者[9],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10]。今海內(nèi)為一[11],土地人民之眾不避禹湯[12],加以亡天災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13],何也?地有遺利[14],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15],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16]。民貧則奸邪生[17]。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18],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19]。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20];饑之于食,不待甘旨[21];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22],君安能以有其民哉[23]?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24],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25],趨利如水走下[26],四方亡擇也[27]。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28]。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亡饑寒之患[29]。此令臣輕背其主[30],而民易去其鄉(xiāng)[31],盜賊有所勸[32],亡逃者得輕資也[33]。粟米布帛生于地[34],長于時,聚于力[35],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36],中人弗勝[37],不為奸邪所利[38];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39],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40],秋獲,冬藏,伐薪樵[41],治官府[42],給徭役[43]。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44],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45]。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46],急政暴虐[47],賦斂不時[48],朝令而暮改。當具[49],有者半賈而賣[50],亡者取倍稱之息[51],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52]。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53],小者坐列販賣[54],操其奇贏[55],日游部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56],亡農(nóng)夫之苦,有阡陌之得[57]。因其富厚[58],交通王侯[59],力過吏勢[60],以利相傾[61]。千里游敖[62],冠蓋相望[63],乘堅策肥[64],履絲曳縞[65]。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66],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67],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68]。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69],復卒三人[70]?!避囼T者,天下武備也[71],故為復卒[72]。神農(nóng)之教曰[73]:“有石城十仞[74],湯池百步[75],帶甲百萬[76],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77],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78],   乃復一人耳[79],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注解】

[1]本文選自《漢書·食貨志》,題目是后人加的。貴粟,重視糧食儲備,提高谷物在國家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的作用。

[2]晁錯(公元前200年?—前154年),西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年輕時學習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學說。文帝時為太子家令,景帝時任內(nèi)史、御史大夫,景帝的主要謀士,稱為“智囊”。晁錯力主改革政治,獎勵農(nóng)耕,抗擊匈奴。當時各諸侯國地盤大,實力強,中央難以控制。晁錯提出“削其支郡”、“以尊京師”的建議。這事觸犯了諸侯王的利益,于是吳、楚等七國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興兵叛亂。袁盎等人趁機誣諂,景帝為了平息叛亂,便把晁錯殺了。史有“世哀其忠”之嘆。

[3] 圣王:圣明的君王。在上:在上位。

[4] 食(sì):動詞,給…東西吃。

[5] 衣(yì):動詞,給…衣服穿。

[6]為開其資財之道也:因為他能給百姓開辟取得資財?shù)牡缆?。開,打開,開辟。

[7] 堯:傳說中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禹:堯時的一個部落酋長。相傳堯時發(fā)生了連續(xù)九年的洪水。禹的父親鯀治水失敗了,禹又接著治理,終于把洪水治退。

[8] 湯: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傳說商湯時發(fā)生過七年旱災。

[9] 亡:通“無”。下文除“亡逃”、“流亡”外,其余的“亡”字皆通“無”。捐:拋棄,這里指無人供養(yǎng)。瘠(jí):瘦弱。

[10] 畜:通,“蓄”,儲藏,下同。備:儲備。先:事先。具:準備齊全。

[11] 海內(nèi):四海之內(nèi),國境以內(nèi)。為一:成為一體,統(tǒng)一。

[12] 不避:不讓,不差于。避,讓。

[13] 及:趕得上。

[14] 遺利:余剩,指土地沒有被充分利用的潛力。遺,遺漏。利,財富。

[15] 山澤:山林和江河湖泊的統(tǒng)稱。澤,聚水的洼地。

[16] 游食之民:指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到處流動以謀生活的人。歸農(nóng):歸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來。

[17] 奸邪:不正當?shù)男袨?,邪亂的事情。

[18] 地著(zhuó):定居在一個地方,著,附著。

[19] 輕家:不戀家。輕:輕視。

[20] 輕暖:輕軟暖和的衣服。

[21] 甘旨:香甜可口的食物。

[22] 保:保養(yǎng),保全。

[23] 以:介賓詞組“以此”之省,根據(jù)這種情況。有其民:擁有他的百姓,即保住他的統(tǒng)治地位。

[24] 薄:減少、減輕。賦斂:向國家繳納的田地稅。

[25] 牧:放養(yǎng)牲口,這里是撫養(yǎng)駕馭的意思。

[26] 趨:歸向。如水走下:象水一樣往低處跑。下,低下之處。

[27] 四方:東南西北。亡擇:沒有選擇。

[28]以:因。上:指君主。用:用來作資財貨幣。之:指珠玉金銀。

[29] 周海內(nèi):走遍全國。

[30] 輕背:輕易背離。

[31] 去:離開。

[32] 勸:鼓勵,這里是“助長”的意思。

[33] 亡逃者:指棄農(nóng),遠走他鄉(xiāng)的人。亡,外逃。輕資:輕便的財物。

[34]布帛:古代麻織品叫“布”,絲織品叫“帛”。這里泛指布匹。

[35] 聚:聚集,指收獲。力:指人力。

[36] 石:容量單位。漢代一石相當于今天的兩斗。

[37] 中人:一般人。弗勝:不能勝任。

[38] 不為奸邪所利:不易被奸邪的人所貪圖。利,貪圖,貪求。

[39] 服役:服勞役和兵役。不下:不低于,不少于。

[40] 耘:除草。

[41] 伐薪樵:(替官府)砍伐木柴。薪樵,木柴。

[42] 治官府:修理官府的房舍。治,修理,修建。

[43] 給徭役:服勞役,供應官差。給,供給,供應。

[44] 吊:吊唁。

[45]孤:孤獨的老人。長(zhǎng):撫育。在其中:在一年之中。

[46] 尚復:還要。被:遭受。

[47] 急政:急迫地征收賦稅。政,通“征”,征收賦稅。暴虐:指殘酷兇狠地壓榨百姓。

[48] 賦:收刮錢財。不時:沒有一定的時間。

[49] 具:備辦。

[50] 有者半賈而賣:有谷的人把谷作半價賣出去。賈:通“價”。

[51] ?。航枞?。倍稱(chèn)之息:照原數(shù)加倍的利息,指高利貸。

[52] 鬻(yù):賣。責,古“債”字。

[53] 商賈:有固定營業(yè)場所的商人。積貯:囤積貨物。

[54] 坐列:擺攤開店。販賣:販賣貨物。

[55] 操:把持操縱。奇贏:高額利潤。

[56] 粱肉:精美的飯菜。粱,精米,精細的小米。

[57] 阡陌(qiān mò):田間的小路,這里代稱田地。

[58] 因:憑借。富厚:有錢。

[59] 交通:交結,串通。

[60] 力:權力。吏勢:官吏的勢力。

[61] 以利相傾:指相互間比富有,賽闊氣。傾:傾軋,互相排擠。

[62] 游敖:游玩。敖,通“遨”,出游。

[63] 冠:帽子。蓋:古代車上象傘似的車篷子。相望:互相可以看見,指絡繹不絕。

[64] 堅:指堅固的車。策:鞭策,鞭打。肥:指膘肥體壯的馬。

[65]履:鞋,用作動詞,穿。絲:指絲織品做的鞋。曳(yì義):拖拉著??c(gǎo):一種精細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縞衣。

[66] 乖迕(wǔ):違背。

[67] 縣官:漢代對官府的稱呼。

[68] 渫(xiè):疏散,分散。

[69] 車騎馬:可以拉戰(zhàn)車或供騎兵用的戰(zhàn)馬。騎,騎兵。

[70] 復卒:免除兵役。復,免除。

[71] 天下武備也:國家的軍備。

[72] 為復卒:為之復卒,給他們免除兵役。

[73] 神農(nóng):傳說中的遠古帝王,相傳是他開始教民耕種的。

[74] 仞:長度單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75] 湯池:像充滿沸水的護城河。比喻防守嚴密。步:古代一般以五尺或六尺為一步。

[76] 帶甲:披掛鎧甲的戰(zhàn)士,指武裝精良的軍隊。

[77] 大用:最重大的物資。

[78] 五大夫:一種爵位。漢朝沿襲秦制,侯以下共分二十級,五大夫在第九級。

[79] 乃復一人耳: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
 
【譯文】

    圣明的帝王在位的時候,他的百姓便不會挨餓受凍,這并不是說帝王能自己種糧食給他們吃,或親自織布給他們穿,而是說他能夠為他們開辟增加物質財富的途徑。所以唐堯和夏禹都曾遭遇到了九年大水災,商湯遭遇到了七年的大旱災,可是國內(nèi)卻沒有被遺棄的,或餓得瘦弱不堪的人,這是因為糧食儲備得多,并且準備工作早就做好了?,F(xiàn)在全國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土地的遼闊,人民的眾多,也不下于夏禹、商湯時,加上并沒有出現(xiàn)連年的水、旱災荒,可積蓄卻不如那時侯,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土地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百姓的潛力沒有得到全面的發(fā)揮,能夠生產(chǎn)糧食的土地沒有得到全部開墾,山林川澤的資源沒有得到全面開發(fā),那些四處游蕩,不勞而食的人還沒有全部回來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啊。百姓生活貧困,就會有壞人壞事出現(xiàn)。貧窮出自于物資不足,物資不足出自于不發(fā)展農(nóng)業(yè),不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百姓就不可能在農(nóng)村定居,不能定居,他們就會輕易地離開家鄉(xiāng)。人象鳥獸一樣地去四方謀生,即使有很高的城墻和很深的護城河、嚴厲的法令、嚴峻的懲罰,還是禁止不了這種行為的。

    人在寒冷的時候,對于衣服就有急迫的要求,不會等到有又輕又暖的貴重衣服才穿;人在饑餓的時候,也不會等到有美味的食物才吃。饑餓寒冷危及自身,人就不會去顧及廉恥了。人的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便要餓得發(fā)慌,一年不添制棉衣便會感到寒冷。肚子空空沒有吃的,身上冰冷沒有穿的,即便是慈愛的母親也無法保護他的兒子,君主又怎么能保護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使人們致力于農(nóng)桑,并減輕他們的田賦捐稅,多多地積蓄糧食,用來充實糧倉,防備水旱天災,這樣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擁護。

    人民,是皇上所統(tǒng)治的,他們對利益的追求,就像水往低洼處流淌一樣,是不選擇東南西北的。珠玉金銀這些東西,當人餓了的時候,它們不能當飯吃;當人們寒冷的時候,又不能當衣穿,但是人們認為它們珍貴,那是因為君王要用它的緣故啊。珠玉金銀這些東西又輕又小,很容易收藏,拿在手掌里,就可以走遍全國,而不必擔心饑寒。這就使得臣下輕易地背棄君王,百姓輕易地離開他的鄉(xiāng)里,使得盜賊等人得到鼓勵,使得逃亡的人得到輕便的資財。米粟布帛這些東西生長在地里,在一定的季節(jié)里成長,要用人力去收獲,不是一天就能辦得到的。幾石重的糧食,中等氣力的人拿不動,不是壞人所能隨便利用的,但是一天沒有它,便會有饑寒,因此賢明的君主重視五谷而輕視金玉。

    現(xiàn)在一家有五口人的農(nóng)民,其中為國家服役的不少于兩個人,他們能夠種的田地,不超過一百畝。而一百畝田的收獲,不超過一百石。農(nóng)民們春天耕地,夏天鋤草,秋天收獲,冬天儲藏,又要采伐柴薪,修理官府,應付公差。他們春天不能避風塵,夏天不能避暑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寒冷,一年四季沒有一天能休息。他們又要有私人交往,如吊祭死者,慰問病人,養(yǎng)育孤兒幼童等。即便這樣辛苦,還要遭受到水旱等自然災害,緊急征斂賦稅、兇狠的聚斂等人為災害,而征收賦稅又不按照生產(chǎn)季節(jié),有時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又改變了!那些有糧的農(nóng)民,就只好半價賤賣,而沒有糧食的農(nóng)民,就只有向人借貸,付加倍的利息。于是就出現(xiàn)了賣掉田宅、賣掉子孫去還債的慘事。可是那些商人,大一些的囤積貨物,取得雙倍的利潤;小一些的就開設店鋪,販賣貨物,取得暴利。他們成天在市場里轉,趁著政府的急需,出賣時必定加倍地哄抬物價。所以,他們男人不耕田地,女人不養(yǎng)蠶織布,但穿的必定是華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的米肉。他們沒經(jīng)歷過農(nóng)民的辛苦,卻坐享著田地的收獲。他們憑借自己的富裕,去結交王侯,力量超過政府。他們憑著財富,相互傾軋炫耀,到千里之外去游玩,彼此可以望見冠服和車蓋。他們坐著堅固的車子,騎著肥壯的馬,穿著絲鞋,披著綢衣。這便是商人侵吞農(nóng)民,使得農(nóng)民四散逃亡的原因!現(xiàn)在法律上輕視商人,實際上商人已經(jīng)富貴了;重視農(nóng)民,但事實上農(nóng)民已經(jīng)貧賤了!所以世俗所重視的,就是君主所輕蔑的;官吏所看輕的,就是法律所尊重的!上面和下面相反,喜好與厭惡相背離,卻希望國家會富裕強盛起來、法制建立起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現(xiàn)在,最要緊的事,沒什么比得上讓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了。要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就要重視糧食。重視糧食的方法,在于使百姓可以用糧食來求得獎賞與免除刑罰。如果面向全國,廣泛地征求,命令凡是繳納糧食給國家的,便可以得到封爵,可以免除罪過。這樣,有錢的人便會有官爵,農(nóng)民就會有錢,糧食就有可能由中央統(tǒng)一分散到需要的地方去。那些能夠交糧食得到封爵的人,都是富裕的人。從富裕的人那里取得多余的糧食,供給朝廷使用,就可以減輕窮人的賦稅,這就是常說的“減少有余,補充不足”。這個法令一旦頒布,就會使人民得到好處。順從民心,可以有三個好處:一是君王的財用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了農(nóng)民生產(chǎn)?,F(xiàn)行法令是百姓出車騎馬一匹的,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兵役。車騎是國家的軍事裝備,所以可以為他們免除兵役。神農(nóng)氏曾教導說:“有七八丈高的石頭城墻,有寬達百步的像貯滿沸水的護城河,有雄兵百萬,但如果沒糧食,也是守不住的?!边@樣看來,糧食是對國君極端有用的物資,也是治理天下最根本的東西。讓百姓通過繳納糧食而獲得封爵,到五大夫這階爵位以上,才只免除一個人的徭役,這出糧食與出車馬的功勞差得很遠了。封賜爵位是主上專有的,只要開口說,就沒有個窮盡;而糧食則是百姓耕種的,生長在土地上也不會缺少。而獲得高的爵位與免除罪罰,也是人們所希望的。假如全國人民都繳納糧食,用在邊塞上,以換取爵位,免除罪罰,那么,不出三年,邊境地區(qū)的糧食就一定會多起來。
                                          (夏京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貴粟疏
讀《資治通鑒·漢紀七》(四)
《漢書》論貴粟疏
晁錯《論貴粟疏》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漢文帝實施“三十稅一”,百姓們?yōu)楹芜€要跑?
《資治通鑒》第十五卷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