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詩詞,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內(nèi)質(zhì),培育人的審美能力。而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空白”藝術更是有著無盡的魅力。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論述詩詞“空白”藝術的欣賞:對話中的“空白”;用典中的“空白”;列錦中的“空白”;互文中的“空白”;“對寫法”中的“空白”。
關鍵詞:古典詩詞 空白藝術 想象聯(lián)想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詩歌,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花架,是德、智、美的圣潔殿堂。而中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內(nèi)容極為豐富,絢麗多姿,特別是一些優(yōu)秀詩人的作品,往往體現(xiàn)著詩人的高風亮節(jié)和人格魅力。例如2000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的“美政”理想,渾厚的愛國主義情結(jié),“九死不悔”的節(jié)操和一往無前的戰(zhàn)斗精神;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關注國家命運,同情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情感;宋代著名詩人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人的滿腔報國熱忱,至死不改的愛國熱情,以及民族英雄岳飛的一曲“滿江紅”,至今還使多少后人為之激奮。不僅如此,歷史詩歌中的那些謳歌壯麗山河的詩篇,對艱難時事憂心感懷的詩作,歌詠親情和真摯友誼的詩作,敘寫純真愛情和爭取男女婚姻自主的詩作,以及生動描寫四季美景,賞心悅目的詩作等等,讀起來都會蕩滌心扉、陶冶性情,使我們的道德情操得到升華。
古代的優(yōu)秀詩人不僅以他們卓越優(yōu)美的篇章,廣泛而深刻地反映多樣的生活層面,開闊我們的心胸和眼界,還往往以他們對生活特有的敏銳機智,傳遞著他們的人生感悟,體現(xiàn)著他們的人生智慧?!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龔自珍)等等,這些出于復雜人生閱歷而產(chǎn)生的深刻思考,其中所表達的頑強、豁達、瀟灑、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蘊含哲理,啟迪我們生活的智慧,開闊我們的心胸,從而極大地增益和提高我們的人生閱歷和修養(yǎng)。
古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品,它的主要功用還在于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滿足我們在生活中審美的需求。我們知道,每個人無不愛美,無不要求心靈的充實和感情的滿足,而優(yōu)美的詩詞等文藝作品,正以她特有的品格、特性,滿足著我們這方面的需要。因而學會欣賞古典詩詞便是非常重要的了,所以,本文將談談古典詩詞中“空白”藝術的魅力與鑒賞。
“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如齊白石繪畫的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而這正是運用了“空白”的手法。藝術家通過畫面上的物象啟示讀者,充分調(diào)動觀賞者的想象,重現(xiàn)美好的藝術境界。
中國古典詩詞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讀者在鑒賞中可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通過想象補充畫面的內(nèi)容,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詩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詩不患無景,而患景之繁”。(陸時雍,《詩鏡總論》);“詩無言外之意,便同嚼蠟。詩要含蓄,必寓言外之意,寓有言外、象外之意的詩,便叫含蓄?!?袁枚,《隨園詩話》)從前人的這些論述中我們便可知道詩歌含蓄、蘊藉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在古典詩詞中一個明顯的體現(xiàn)便是“空白”藝術。
一 對話中的“空白”
詩詞中的對話,不同于散文、戲劇、小說。它往往只有答句而無問句,可謂惜墨如金,但詩句往往通過答句便可猜測問句的內(nèi)容,從而達到賞析的目的。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首詩便是典型的問答體。首句“松下問童子”,問什么詩中略而不答。但我們從“言師采藥去”便可推知問的內(nèi)容:“汝師在家否?”“在哪里采藥?”“到底在哪里采藥?”。而在詩中這些內(nèi)容全部省略,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藝術空白,使讀者通過聯(lián)想補充了這些藝術“空白”,進而更深刻地體會詩人內(nèi)心由希望——失望——希望——失望的悵惘,無可奈何的情感起伏。言簡而情感豐富。
這些“空白”,詞中也有。如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沉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這首詞中,“試問卷簾人”無問的內(nèi)容?!皡s道海棠依舊”是答句。從答句可推出問句的內(nèi)容,大概就是“夜來風雨聲,海棠花怎么樣了?”從推出的文句,讀者便可體會女詞人對春光易逝,好花不長的無限惋惜之情,以及對自己的青春易逝的慨嘆。
二 用典中的“空白”
用典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大特色,它蘊涵著作者豐富的感情。而我們要通過用典進行類比、想象才能挖掘出作者蘊藏的感情。而這些用典正是它的“空白”藝術魅力所在。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曾引用了費爾巴哈的一段話談這個問題:
“俏皮的寫作手法還在于:它預計到讀者也有智慧,它不把一切都說出來,而讓讀者自己去說出這樣一些關系、條件和局限,只有在這些關系、條件和局限性都具備時談出來的那句話才是真實和有意義的?!?
以李清照《漁家傲》為例: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首詞下篇四處用典:一是“我報路長嗟日暮”?!奥烽L”“日暮”均化用《離騷》中的相關語句,“路長”脫胎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日暮”出自“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這里借典故抒發(fā)追求理想而難以達到,前途茫茫,內(nèi)心彷徨的慨嘆;二是“學詩漫有驚人句”,出自杜甫的《江上植水如海勢聊短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里有感慨,有怨嗟,道出了對自己負有才名仍然感到不足的心聲;三是“九萬里風鵬正舉”,出自《莊子·逍遙游》,說大鵬鳥“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四是“蓬舟吹取三山去”。出自《史記·風禪書》,說渤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這兩處聯(lián)系起來是說:大風刮起來了,請看那上可直沖云霄漢,下可搏擊海水的大鵬吧,它奮飛起來了,迎著狂風,傲然飛翔。讓我像那鵬鳥一樣,高飛遠揚,去到那海外仙山去吧。據(jù)此,可以看出詩人當時內(nèi)心對幸福自由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似乎宛然在目,卻又恍惚不見。
再如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后兩句用了兩個典故:莊周夢蝶和蜀帝魂化杜鵑的典故。表面看說的是莊周和蜀帝,而實際上詩人是借用典故表達自己對美好夢境的迷戀和無限的悲感、難言的怨憤。
三 列錦中的“空白”
列錦是修辭學中的一種修辭,是用名詞或名詞短語構(gòu)成的句式來寫景,敘事抒懷。這種修辭表面看沒有動作謂語,但從畫面意境上去賞析,卻有無窮無盡的藝術魅力。如馬致遠的《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曲小令開頭三句九個名詞,中間沒有一個可作謂語的動詞、形容詞或系動詞,但我們可通過作者提供的特定語言環(huán)境,馳騁想象,補上“空白”,達到賞析的境界:深秋季節(jié),纏繞著枯藤的老樹上,棲息著烏鴉,又到黃昏時分了,一條小溪從小橋下流過,橋那邊是幾戶人家,一位遠離故鄉(xiāng)的斷腸人,冒著西風,騎著瘦馬,在那荒涼的古道上奔波,太陽已經(jīng)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黃昏”這個古典詩詞中特定的思人懷鄉(xiāng)意象,在這個深秋的季節(jié)出現(xiàn),引起多少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呀。
而這類“空白”,在古典詩詞中可謂舉不勝舉。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黃庭堅《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等等。
四 互文中的“空白”
在連貫性的詩句中,本應合在一起的兩個詞語,為了避免行文單調(diào)呆板,或適應字數(shù)的限制,前后各省去一個,修辭學上稱為互文。古文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但在理解時必須按“此”中含“彼”,“彼”中含“此”的思路去參見互義,補充上這個“空白”,才能真正把握詩詞的內(nèi)在意蘊。
互文中的“空白”可分為對句中的“空白”和當句中的“空白”。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就是典型的對句中的“空白”。上句寫牽牛星用了“迢迢”,省略了“皎皎”,下句寫“河漢女”用“皎皎”省略了“迢迢”。要欣賞這兩句詩必須補充上這個“空白”,所以這兩句詩的含義是:“皎皎”的牽牛星和織女星,隔著河漢相距“迢迢”。還有《木蘭詩》中的“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若按字面上說好像是“當窗理云鬢”之后再去“對鏡貼花黃”,而實際上是“當窗對鏡理云鬢貼花黃”。
杜牧《泊秦淮》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煙和月是典型的互文見義,詩句的含義應該是:月光和霧氣籠罩著河水和岸邊的沙地。
王昌齡的《出塞》中有名的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扒亍焙汀皾h”、“明月”和“關”是互相補充的,是此中含彼,彼中含此,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如果孤立地理解“秦”“漢”,似乎“明月”專屬秦代,“關”專屬漢代,那就貽笑大方了。所以補充上這些“空白”,對于準確理解詩詞的內(nèi)在意蘊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五 “對寫法”中的“空白”
從對方的角度寫為虛,從己方的角度寫為實。虛實結(jié)合,一般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所以有人稱之為“對寫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
“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此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身陷長安時思念妻子兒女之作。詩人采用了“對寫法”,從對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對月思念自己,而孩子還不懂得母親為何要思念長安。有評論家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這種寫法比說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但感情卻達到了雙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更加動人,藝術感染力也更強。要深切地體會這種感情,便要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補充詩歌中的“空白”。這個“空白”便是詩歌之外的詩人的處境、遭遇以及心情等等,也就是要從己方入手欣賞詩歌。
常見的運用“對寫法”的詩詞還有高適的《除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親人,卻說故鄉(xiāng)的親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節(jié)便加倍地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可作者不說自己想念家鄉(xiāng)的兄弟,卻說家鄉(xiāng)的兄弟想念自己。詩人想象他們重陽登高,遍插茱萸時,因少了出門在外的詩人不能歡聚而十分遺憾。
又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前兩句寫冬至之夜,詩人羈留他鄉(xiāng)的孤獨冷清的生活畫面。思鄉(xiāng)之情,不言而喻??稍娙瞬徽f自己思念家人,卻想象家人于冬至節(jié)之深夜還坐在一起念叨著自己。至于說了些什么,便要讀者去補充這個“空白”,進而去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再如歐陽修的《踏莎行》: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想象樓上的思婦,柔腸寸斷,以淚洗面,憑高眺遠,思念旅途中的自己(行人)。而行者不但想象到對方登高懷遠,而且想象到對方的心一直追蹤自己。這種遙想,極寫了行人的離愁。這種寫法設想的對方不能是景,只能是人。
詩詞當中還有其他一些“空白”,當然只要聯(lián)系背景,縱覽全篇,隱含義便會自然隱現(xiàn)出來。這些“空白”的藝術魅力恰好體現(xiàn)了詩歌含蓄、蘊藉的特點。朱光潛先生說:
“無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所以有許多意,盡在不言中。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
由此可見,詩歌的“空白”藝術是具有無窮無盡的魅力呀!
參考文獻:
[1]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2] (清)袁枚:《隨園詩話》,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年版。
[3] 《列寧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三十八卷),1999年版。
[4] 朱光潛:《無言之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張愛榮,女,1970—,陜西渭南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工作單位:渭南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