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字則平,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宰臣。年輕時就忙于官場事務,所以學問不夠深厚,做了宰相之后,太祖趙匡胤經常勸他多讀一點書,等到了晚年,幾乎是手不釋卷,每逢下朝回來,便關起門來讀書。他有一只書箱,讀時將書取出來,讀完重新將書放回去。他死后,家里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論語》二十篇。又據(jù)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趙普當宰相時,曾有人說他讀書僅限于《論語》,意思是譏誚他學識不廣博。趙匡義曾為此而問過趙普,趙普很自豪地回答說:“我平生知識,誠然不外乎《論語》。從前曾以半部《論語》輔佐太祖定天下,現(xiàn)在還想以半部《論語》輔佐陛下致四海太平。”后常有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典故就來源于此。但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則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除上述譏誚的意思外,還有人認為,趙普說的是對的,讀書不一定多,關鍵是要讀通、讀精,只要書讀通、讀精了,半部《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
“陳橋兵變”是歷史上有名的“兵變”,當天凌晨趙普與趙匡義最先進入趙匡胤的軍帳,因而使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趙普是宋朝開國元勛,后半生一直是宋朝重臣,為朝廷出了不少力,也曾不惜委屈自己以求賢才。例如,某日趙普曾向趙匡胤推薦一名官員,遭到拒絕;第二天他又向趙匡胤推薦,仍然遭到拒絕;又過了一天,趙普又再次推薦,結果把趙匡胤惹惱了,將他的奏牘撕得粉碎,扔到了地上。趙普面不改色,跪下去將撕破了的奏牘一片片拾起;回到家里,將碎片重新粘連,補綴完好,又再一次向趙匡胤推薦,使趙匡胤終于改變了態(tài)度,任用了那一名官員。還有一次,在群臣當中,有一人按照慣例已經該升遷了,但趙匡胤對他的印象不太好,因而拒絕提升他。趙普的請求使趙匡胤大怒:“我就是不給他升官,看你能怎么樣!”趙普說:“陛下這樣做可就不大合適啦!刑以懲惡,賞以酬功,乃是古今通例。刑賞是天下人的刑賞,不是陛下你一個人的刑賞,怎么能以一時的喜怒而專斷呢?”趙匡胤聽罷,更加惱火了,站起身來就走。趙普立即跟在他后面,趙匡胤進宮去了,他仍站在宮門之外,久久不肯離去。趙匡胤最后只好批準了他的請求。
趙普也有專權獨斷、胸襟狹窄、謀取私利、玩弄權術的缺陷,引起了不少人的忌刻和怨恨,所以才引起別人的譏誚,說他所讀的書僅限于《論語》,也才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歷史名言。
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