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叔叔阿姨在出國前都有這么一個困擾,就是在國內受了那么多年的中式教育,在國外會不會脫軌?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給大家說一說我所看到的。
我相信這是大多數(shù)家長最困擾的為題之一,其實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可以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來看。
中國式的家庭教育
對孩子過于保護
對于孩子的過度保護是我看到的最多的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問題,在我看來,中國家長通常不會培養(yǎng)我們的獨立性,因為他們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小寶貝,應該依賴自己,并且被自己所保護,所以他們會千方百計的去愛護自己的孩子,卻從來不會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聽話!”,是媽寶男誕生的罪魁禍首。因為這些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父母告訴他們一定要聽父母的話,因為只有聽爸爸媽媽的話才是好孩子,要是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就是“壞孩子”。小時候他們想要做一個好孩子,長大之后他們也沒有能力去做一個“壞孩子”。
中國父母對于孩子的保護,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我們能想到的所有事情,父母都已經(jīng)給我們想好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yǎng)兒育女等。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出國留學之后發(fā)現(xiàn)可能連自己都日常飲食起居都沒有辦法打理好(這種同學我以前所在的班就有),久而久之便會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負擔,甚至影響他的學習。
不重視心理教育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tài)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最常見的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梗。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父母們最關心的是我們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這據(jù)我觀察,跟國內的整體風氣有很大關系,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
“你就好好學習,其他事情,我們都給你辦了?!毕嘈盼?,即使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樣也是不對的。
而且中國的家長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比較。其實在這樣的比較中,往往對孩子造成的隱性傷害是巨大。
盡管父母們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我相信您看到這里知道我要說什么了。
過于要求孩子守規(guī)矩
這也是對孩子影響最重要的一點。中國家長往往“滿足于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
在我看來,即使國內的父母都要求孩子要守規(guī)矩,其實他們自己都沒有做好這一點,而國內不守規(guī)的大環(huán)境也同樣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當然,這是題外話。而我真正要說的是的,由于家長的管教,導致我們這些孩子都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只會學習,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想不明白。
西式家庭教育
放養(yǎng)但不放縱
相對于華人家庭,西方家庭的“管教”是不動聲色,但這并不代表沒有力量。規(guī)則不需要嘮叨,不需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講道理,不需要大聲吆喝,更不需要施以暴力。
西方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在很小的時候就培養(yǎng)孩子擁有一定的獨立能力。
他們也多會采取放養(yǎng)的形式,給了他足夠的自由,喜歡拆東西就拆東西,喜歡躲在房間發(fā)呆就躲著發(fā)呆,喜歡在博物館待著就在博物館待著……
雖然當時的孩子也許在生活方面沒有獨立的能力,但是他們在思想方面卻已經(jīng)非常獨立了,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且也知道自己所喜歡的是什么,大人們也會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去思考。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動性
比如說西方的家長在外出和孩子一起吃飯的時候會和小孩完全分開坐。大人在另一個房間里喝酒吃飯,也沒有去要求或者是喂自己的孩子吃飯;而孩子們自己動手,遇到想吃的就吃,不喜歡的就不吃,完全不需要家長去過多的操心。
反觀國內,孩子一步不能離開家長的視線,導致了相互依賴,其實各位父母可以思考一下,其實你們自己也已經(jīng)喪失了獨立性。所以在創(chuàng)造孩子的獨立自動性時應該多給他們點時間和空間,也讓自己更加獨立吧!
重視多元化教育
西方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他們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會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長商量。相信我,健康的心理對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重視創(chuàng)新性以及好奇心與探索欲的培養(yǎng)
國外的孩子更多喜歡自然,喜歡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而且小孩對于那些看起來很可怕的蟲子完全不害怕,而是一心求知,想要了解這些蟲子。
與此同時,家長們也會更加的鼓勵孩子們創(chuàng)新。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tài)去營造一個利于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并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
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并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予以糾正。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有太多的不一樣。
與中國家庭教育模式相比,西方家庭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品行、獨立、生存能力和責任感。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糾正,自尊并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
他們鼓勵我們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
所以為什么很多同學出國留學后往往會有很長一段時間覺得很難融入到當?shù)厣睿艽笠徊糠衷蚴亲孕〉某砷L環(huán)境差異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