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經(jīng)》71-81原文、譯文、點評

道德經(jīng)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卻仍表現(xiàn)得好象一無所知,這是最上乘的做法;明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卻自以為全明白了,就會遭致困難和禍害。只有預先防范,謹慎地避免,才不會有病患疾厄。圣人沒有災難、禍患、疾病,正因為他小心謹慎地預先防范,所以永遠不會招來禍患。

點評:本章主要講的是“為道”所應有的態(tài)度——“病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strong>

“知不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第二種是對目前似乎比較完善的現(xiàn)狀不滿足,而求進一步的“知”。

無論哪一種,都是虛心的態(tài)度。《道德經(jīng)》中最講究的就是這個“虛”,“虛”才能納物、容物而變得豐滿,虛懷若谷的人才能獲得長進。其實就是“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道理。

“不知知”,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實是不知道的,還以為自己是很明白的那個狀況。得了一鱗半爪的知識就以為什么都知道了,這是“小器易盈”的表現(xiàn)。所以老子認為,這才是一種“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strong>

“病病”,就是擔心得“病”而謹慎地預防的意思。從醫(yī)學的角度來說,預防疾病才能避免疾病,這個道理很簡單。但這里并不僅僅講的是肉體的疾病,而是心理認知上的“疾病”。

從“知”的角度來說,任何人都是處在“無知”和“知”之間,無非有的人靠“無知”更近,有的人相對靠“知”更近一些。但無論那種人其實都同時存在著“知”和“無知”的兩面性。

承認自己“無知”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肉體上的疾病,一般人都會正視它,及時去治療;而了解自己心理認知上的疾病,就屬于“自知”的范疇了?!白灾薄l(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是需要智慧的,進一步承認不足并改進自己的缺陷——“自勝”是要有勇氣的,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

“病病”,就是不斷地“自知”和“自勝”的過程。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strong>

對于“圣人”而言,由于他遵循“道德”,所以他所處的位置實際上已經(jīng)比一般人高明很多了。他不會去犯普通人常見的錯誤。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掌握了可以不犯錯誤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病病”——擔心犯錯誤所以謹慎地預防。

對待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就是“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這其實就是個不斷自省自律的過程。要用普通人尋找寶藏的心態(tài)和方法去尋找自己的不足,通過接受外來的批評和內(nèi)在的反省來找到潛在的禍患,不斷地“靜之徐清”和“動之徐生”,在動靜之間不斷消除自己的缺陷而使自己不斷提升,不斷地接近于“道”。這就是“病病”。

只有這樣的“病病”,才能“不病”?!笆ト恕钡摹安徊 本褪且圆粩嗟刂鲃印安〔 睘榇鷥r而取得的。
道德經(jīng)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夫唯不壓,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民眾不再畏懼統(tǒng)治者的威權(quán),那么就會有大的暴動來顯示它的威力了。不要去侵犯民眾的生活環(huán)境,不要壓迫民眾賴以為生的生計。只有不壓迫民眾,才不會被民眾背棄和討伐。所以高明的統(tǒng)治者有自己的主張,但絕不自以為是;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但絕不妄自尊大。這樣才算高明的統(tǒng)治者。

點評:本章提出了保持統(tǒng)治威權(quán)的一個基本原則——“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這個原則不僅適用于治國,對于修道養(yǎng)生等等方面也是一樣適用。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夫唯不壓,是以不厭。”

從統(tǒng)治的意義上說,譯文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任何一種社會的統(tǒng)治,都需要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guī)范、社會契約或者說法律制度來約束全體民眾。有約束才有有自由。比如,有對每個人不允許隨便殺人的社會約束,才有個人安全的基本保障。問題僅僅在于,既有的社會約束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為絕大多數(shù)人的根本利益服務的。

當然,作為高瞻遠矚的領導人,所制定的國策不必經(jīng)過每個國民的同意,那是既沒有必要又幾乎是不可行的。即使是以民主為當今世界主流的今天,也不可能做到人人參與國家事務。同時,作為整個國家來說,某一種政策的實施,也必然會對社會各階層產(chǎn)生利害關系,從而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人心波動。

有一些合理的政策,在剛發(fā)生的時候,是需要以暫時犧牲社會一部分人的利益來作為代價的,就象當代的改革開放。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所以受到損害的人群肯定會有抵觸情緒。這時候,“威”——國家法令的強制性就起了作用,不服從也必須服從,至少在行動上必須服從。

“威”——國家政府的權(quán)威是建立在多數(shù)老百姓長期以來對政府的信任的基礎上的,所以才有“威信”一說。老百姓信任政府,是因為他們相信這個政府是為了他們的利益而運作的,是他們自己的政府。正是由于這種信任,政府才有“威”可用。

“威”是無條件的服從,“威”的執(zhí)行對于被執(zhí)行者往往是“狎其所居,壓其所生?!钡摹K浴巴辈粦撌钦某S檬侄危鐟?zhàn)爭不應該是國與國之間的正常交流方式一樣。政府不能過多地去用“威”去強制老百姓、侵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那樣就成了濫施淫威。濫施淫威的后果是老百姓對政府失去信任,失去信任的政府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威”了,只剩下了單純的暴力。

當老百姓普遍對政府的感情由原來的“下知有之”到“親而譽之”到“畏之”直到“侮之”的時候,政府的威信便蕩然無存了。政府失去了民心,就是失去了天心,進一步也必然失去天命。

政府對百姓的關系應該是恩威并施的,而且應該恩重于威。恩來自于“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德行,恩才是“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钡摹8鶕?jù)“大者宜為下”的原則,相對強勢的政府就應該對老百姓經(jīng)常采取低姿態(tài),關注老百姓的利樂疾苦。只有這樣,老百姓在政府不得已用“威”時才會有足夠的心理緩沖。父母對待不懂事的小孩也是這樣,任何一種“威”——嚴格教育都是以“恩”——對孩子的愛作為基礎的,而不是把愛當作借口。無“恩”之“威”,只會讓弱者逃走,而強者奮起反抗。

從修行道德的角度上說,由于世間萬物都是在微妙的平衡中取得穩(wěn)定的,所以每取得一點某個方面的進步,必然會對其他方面早成壓迫或損害。暫時的壓迫和損害是必然的,但是不能讓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發(fā)展,否則一旦超越那個壓迫和損害的底線,就會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就會前功盡棄甚至危及生命。在平衡中求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注意平衡,這就是“動靜之道”另一個角度的解釋。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strong>

有自己的主張,但絕不自以為是;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但絕不妄自尊大。守住做人的根本,不去做過分的事情。既有原則,又懂得通權(quán)達變;懂得通權(quán)達變,又知道回歸原則的重要?!笆ト恕敝?,如此而已。
道德經(jīng) 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勇氣用在逞強好勝上就會遭到誅殺;有忍辱負重、收斂鋒芒、安靜謙和的勇氣才能生存。這兩種勇氣,有的得到上天的護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懲罰。上天的好惡,又有誰能知道它的標準呢?上天的法則就是:不用爭斗卻善于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在不言中。這種法則大到包羅萬象,好象不嚴密、不精確,卻沒有誰可以擺脫它的控制。

點評:本章主要談“勇”,“勇于不敢”才符合“天之道”。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老子這里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于敢”;一種是“勇于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梢姡嬲浪岢摹坝隆笔莵碓从凇按取钡?,是以“慈”為根本的。那么以“慈”為根本的“勇”又是怎樣的呢?就是“勇于不敢”。

“勇于敢”一般來說就是爭強斗狠,最終的結(jié)果不是殺傷別人就是殺傷自己。殺傷自己固然不好,殺傷別人從長遠來說也是殺傷自己,因為種下了殺機。“勇于敢”是不講“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為,“勇于敢”的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誅殺。

“勇于不敢”就是勇于堅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觸犯“道”。這比通常意義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氣。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為要挾逼著你去殺人,你是去殺還是不殺?不殺,立刻就是死;殺,至少暫時可以活著。殺和不殺,哪一種是“敢”,哪一種又是“不敢”呢?

真正的“勇于不敢”的含義是“寧舍身命,終不作惡”。一切取舍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為依據(jù),而是完全地遵循于道,只做從道的角度上看應該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質(zhì)是“敬畏天道”。

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聲名素佳的高僧,一天有一群人來質(zhì)問他,說他讓當?shù)匾粋€姑娘懷孕生子了。他當然可以不承認,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承認,姑娘、嬰兒和姑娘保護的情人有可能都要死。所以他的選擇就是承認這個嬰兒是他的孩子。結(jié)果首先是被暴打一頓,差點被活活打死,好不容易恢復過來他還必須承擔起這個嬰兒的撫養(yǎng)責任。于是他用了十幾年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地把嬰兒喂養(yǎng)大。直到那個冤枉他的姑娘良心發(fā)現(xiàn)承認自己的罪過,他所做的也不過是把已經(jīng)長大的孩子還給他的父母。

“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光從字面上去看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可以做文字游戲。比如“我不敢殺老虎”和“我敢不殺老虎”。明白“勇于敢”和“勇于不敢”這中間區(qū)別的實質(zhì)內(nèi)容才是最重要的事。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天所給予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待遇,為什么呢?因為“勇于不敢”才是“同于道”——符合天道的,所以“道亦樂得之”?!坝掠诟摇敝皇欠堑赖耐秊榱T了。

冥冥中主宰萬物的天道又是怎樣是呢?就是:“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p>

勉強地翻譯一下,就是:不依靠爭斗也不必去爭斗卻善于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于無聲無息之中而報應絲毫不爽;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自然順暢、天衣無縫。

天道的一切都是依循自然的。不爭而善勝,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的道理;不言而善應,就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不召而自來,就是“執(zhí)大象,天下往?!钡牡览?;殫然而善謀,就是“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钡牡览怼?/p>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strong>

這是現(xiàn)在最常見的一句話。每當有大貪巨惡落入法網(wǎng),人們都會這么說。其實天網(wǎng)比任何法網(wǎng)都要精密和嚴格。天網(wǎng)——大道至簡之處,其實就那么人人皆知的幾條——真所謂“甚易知,甚易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堅守奉行呢?總是自以為聰明,可以一手遮天,心懷僥幸,以逞私欲。自古以來,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敬天者生,逆天者死。這就是自然規(guī)律,看起來好象不起眼,誰犯了都逃不脫。

兩千多年前老子的語錄至今仍舊光華燦爛。
道德經(jīng)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靳,夫代大匠靳,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民眾不怕死,又怎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如果民眾一貫都怕死,那么對膽敢胡作非為、逆天行事的人我抓來殺掉,還有誰敢妄動呢?就算民眾一貫都怕死,那也應該由專司誅殺的人去殺。代替專司誅殺的人去殺,就象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一樣。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伐,很少有人不會傷到手的。

點評:本章是談死刑與統(tǒng)治關系的一章,核心內(nèi)容是“殺亦有道”。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七十二章上說過,政府對于民眾的治理,不外乎“恩”、“威”二種方法。其中的“威”就是政府的強制力,“威”到了盡頭,就是“死”刑。

死刑永遠都不是目的,而只應該是手段。對于罪大惡極的人處以死刑,這對其他潛在的作惡的人是一種威懾。威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試圖作惡者不敢作惡,這就保證了社會的治安,使絕大多數(shù)人能夠安定的生活。這才是死刑的意義。

“民不畏死”,為什么“不畏死”?人的天性就是“畏死”,之所以“不畏死”是因為有比死更不能忍受的東西在壓迫他們。孟子說:“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死有所不避也?!碑斀y(tǒng)治者對老百姓的壓迫已經(jīng)到達了讓老百姓寧可死也不愿意承受的地步,那么當然就“民不畏死”了。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治理天下的基本條件就是要“以百姓心為心”——關注老百姓的根本利益。這是個大前提,這就是“恩”;有了這個“恩”作基礎,才有“威”的施展余地。“威”是建立在老百姓對政府的“信”的基礎上的。“信不足,焉有不信?!薄习傩詹恍湃握皇且驗檎约翰粔蛘\信罷了。只要政府是真心實意地為老百姓的利益服務,老百姓又怎么會不信任政府呢?

只要滿足了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钡纳钚枰?,當然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畏死”——誰會能過好日子還去找死呢?但是任何社會都免不了有極少數(shù)的“為奇者”——惟恐天下不亂的人。這樣的人數(shù)盡管少,但對社會安定的影響和破壞力卻不小。從治理國家這個層次上來說,必須要懲罰他們,制止他們繼續(xù)破壞其他大多數(shù)人享有安定幸福生活的權(quán)利。

懲罰的最高級就是死刑。前面說過,死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然是手段,就要注意效果,不要適得其反。死刑只殺必須殺而且應該殺的人,這樣才有震懾力和良好的社會效應。

“向使民常畏死,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靳,夫代大匠靳,希有不傷其手矣?!?/strong>

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去執(zhí)行死刑,也應該由專司誅殺的人去干這個事。代替專司誅殺的人去殺,就是代替高明的工匠去砍伐。而代替高明的工匠去砍伐,很少有人會不傷到手的。

“大匠靳”就是符合“道”的砍伐。就好象春天令萬物生,夏天令萬物長,秋天令萬物收,冬天令萬物藏一樣都是自然規(guī)律。萬物服從這樣的規(guī)律,沒有秋冬的收藏哪來春夏的生長?

秋季就是專司肅殺的季節(jié),這叫殺之有度。同樣作為國家來說,也有專門做這項工作的部門和機構(gòu),是別的人不能越俎代庖的,刑法是國家的大事,事關人命的死刑更是頭等大事,從立案、取證、判決到執(zhí)行,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慎之又慎,寧縱毋枉,否則就是好殺、草菅人命。

亂殺、不依法度來殺人,這件事無論是誰來做都是違反“道”的,所以“必傷其手”。任何一種制度在建立的時候都有其符合規(guī)律的內(nèi)在必然性,正確地掌握這些內(nèi)在的必然性而把制度控制在一個合情、合理、合度的范圍之內(nèi),這也是“道蒞天下”的表現(xiàn)。
道德經(jīng) 七十五章 民之饑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譯文:百姓遭受饑餓,是因為他們的君主糧稅太重,所以百姓才會遭受饑餓。百姓難于治理,是因為他們的領導沒有因循自然而肆意妄作,所以才會難于治理。百姓漠視死亡,輕易地走上死路,是因為他們的統(tǒng)治者太過窮奢極欲,過分厚養(yǎng)自身,所以百姓才輕易地趨向死路。一個人調(diào)養(yǎng)自身,不也是這樣嗎?所以不特意把養(yǎng)生作為一件大事來做的人,反而活得比那些過分重視養(yǎng)生的人要好。

點評:本章從治國要從根本上治理的道理開始,引申到養(yǎng)生的道理。核心內(nèi)容還是要遵循“道”。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strong>

老百姓的饑餓是因為政府“食稅”太多。稅是必要的,稅是政府用來支付公共事務的開支的和國家儲備的,從根本上說,稅還是服務于老百姓的。問題就在于“多”,多到了讓老百姓饑餓的地步的稅,就是過分的稅,因為它已經(jīng)侵犯了老百姓的基本生計。

稅為什么那么多呢?在老子那個時代,是因為統(tǒng)治階級的窮奢極欲。在老百姓“當家作主”的今天呢?就有必要從體制、制度上去研究了。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strong>

“有為”是針對“無為”而言的。第六十五章上說:“民之難治,以其多智?!边@個“智”就是被統(tǒng)治階級培養(yǎng)出來的“生存智慧”。

無為之治是因循自然的治理,老百姓在合理的制度范圍內(nèi)享有最大的自由、生活保障和發(fā)展的權(quán)利。一切正常的需要都可以在制度的范圍內(nèi)去滿足,那么“智”就不是重要的事情了。天下就是一家人,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什么事都好商量,所以不“難治”。

有為之治是統(tǒng)治者不遵循客觀規(guī)律、主觀獨斷的結(jié)果。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證,所以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基本需要去努力。政府和老百姓之間是利益對立的關系,所以當然“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strong>

統(tǒng)治階級“求生之厚”的后果,就是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讓大多數(shù)老百姓因為失去應有的社會資源而無以為生,所以只能輕易地走向死路。死路對于弱勢者來說,就真的只有等死了;對于不甘等死的人來說,就會起來破壞社會制度——從小的犯罪到大的造反。

犯罪和造反,如果是小概率事件,說明的是個體的不良;如果成為了一種普遍趨勢,就必須從根源上去查找,是什么把那么多人逼上死路的?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這句話可以有很多種翻譯,上面的譯文是一種;還有一種翻譯就是:不把活著作為一件大事,要比珍惜生命的狀態(tài)要好。人到什么時候會珍惜生命?就是到了生命遭遇威脅的時候。無為之治的社會,老有所養(yǎng),病有所醫(yī),外無強敵入侵,內(nèi)無盜賊作亂。人們不用擔心生命在明天能否延續(xù),活著就不是一件大事。正如空氣對于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人們來說,是沒什么可以珍惜的道理一樣。

而上面的譯文是另一層意思:“所以不特意把養(yǎng)生作為一件大事來做的人,反而活得比那些過分重視養(yǎng)生的人要好?!?/p>

普通人的養(yǎng)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養(yǎng)生,所以只做那些看起來對“養(yǎng)生”有利的事情。但是任何一種事情都有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長期影響,沒有“道”作為行動的指南哪里又能認清什么才是真正利于“養(yǎng)生”的呢?具體養(yǎng)生行為對這個人是有益的,對那個人可能是有害的;對這個年紀是有益的,對那個年紀也許是不利的;在這種時空環(huán)境是有利的,在那種時空環(huán)境是不利的等等。有時候為了養(yǎng)生反而是戕害了自己的生命。

對于修行道德的人來說,主觀上并不在乎養(yǎng)生,但客觀上他的行為由于時時契合于“道”這個宇宙根本法,所以等于時時刻刻都在做利于養(yǎng)生的事情。

修行道德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它里面就自然包含了養(yǎng)生的內(nèi)容。到達“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以后,就“萬物并作”可以“觀其復”了。“萬物”這中間就有養(yǎng)生的內(nèi)容。但真正修行道德的人主要的目的不是為了養(yǎng)生,養(yǎng)生的效用只是副產(chǎn)品而已。
道德經(jīng)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譯文:人活著的時候形態(tài)柔軟,死后就會變得僵硬。植物生機旺盛時表現(xiàn)得很柔韌,生命停止就干硬了。所以說凡是堅硬強大的東西都是趨向死亡的一類,反之柔軟弱小的才富于生命力。所以用兵過分逞強就會遭致滅亡,樹木過于堅實就會被毀折。所以堅硬與柔弱相比較,堅硬最終總是屈服于柔弱。

點評:本章是對“柔弱勝剛強”、“大者宜為下”道理的又一次闡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物在生命開始的時候總是“柔弱”的,以人來說,連應該最堅硬的骨頭在那個時候都是柔軟的。隨著成長壯大,“柔弱”的成分越來越少,而“堅強”的成分越來越多,這個過程也是逐步向死亡接近的過程。

古文由于簡約,所以每個字所形成的“名”是“非常名”的。這里的堅強指的是有形的“強”,而不是第三十三章所說的那個“自勝者強”的無形之“強”。

有形的東西都是開始于柔弱的狀態(tài),當發(fā)展到剛強的階段就已經(jīng)應該是“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的時候了。從節(jié)氣上說,“立春”是春之“柔弱”,盡管春當令,那時實際上還是冬的力量在起主宰作用,但春天的日子還長;“春分”才是春之“剛強”,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但那個時候?qū)嶋H上春天的余日已經(jīng)不多了。就象春之“柔弱”必將勝過冬之“剛強”一樣,夏之“柔弱”也必將勝過春之“剛強”。這是四季之道,也是自然天道。

易經(jīng)中只有第六十三卦“既濟”才是六爻全部陰陽得位的,因此“既濟”就有“大功告成”的意義。但是“既濟”還有“初吉終亂”的意思,為什么呢?因為它已經(jīng)“剛強”到頂了,下一步不論怎么變,都要有陰陽失位的現(xiàn)象了。盈極則虧,剝極而復,這才是“道”的運作規(guī)律。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strong>

軍隊怎么體現(xiàn)強大?就是要不斷地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戰(zhàn)爭的勝利是建立在殺戮的基礎上的,殺戮多了,達到了冥冥中的那個“度”,那么就會有“殺報”。

樹木長得堅實了對樹木本身就是災難。不是遭遇狂風的摧折就是會遭遇人類的砍伐。對于樹木來說,就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钡摹獦涓鶊詫嵍鴺渖胰岽?。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笔怯泻芏鄬右馑嫉?。首先可以理解為“柔弱勝剛強”,這是第三十六章說的內(nèi)容。

另一種理解則是“處下才能強大”。從第六十一章的“大者宜為下”可以看出強大者處下的智慧,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水也是“處下”的典型。

強與弱、上與下永遠是相對的、暫時的,會不停地轉(zhuǎn)化的。在上位時的風光是以在下位時的忍耐為代價的,這叫“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真正的強也是脫胎于柔弱安忍、和光同塵的修養(yǎng)的。

“道”的法則就是均衡,在處處不平衡中尋求整體的均衡。
道德經(jīng)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自然規(guī)律的運作難道不象拉開弓弦一樣嗎?高的我把它壓低,低的我把它抬高;富余的我讓他減損,缺乏的我讓它補足。自然規(guī)律就是削減富余補益貧乏,從而取得均衡。人類社會的法則就不是這樣,他們總是減損那本來就很貧乏的去增益那本來就已經(jīng)很富余的。又有誰能把自己多余的拿出來貢獻給天下呢?只有深通自然規(guī)律的人。所以智者施為了卻并不以此自持,大功告成而不居功德,他不想讓自己顯得過分高明。

點評:本章的重點就是講“均衡” 之道。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strong>

把天道來比拉弓是老子一個絕妙的比喻:拉弓的時候就是同時壓低高的那頭;提起低的那頭;把長的那部分縮短而把窄的那部分拉寬。這里的“均衡”講的是一種趨勢,但高的再低也不會比原本低的低,差距還是存在的,但是要控制在一個“均衡”的范圍之內(nèi)。

從地球表面的自然現(xiàn)象來說,日曬雨淋的結(jié)果是不斷地把山川之高去彌補河谷之低。這個過程是經(jīng)久不衰的。但是如果整個地球表面成了徹底的一塊平板,就不會有山川河流,也不會高等文明的出現(xiàn)。所以又從地球的內(nèi)部不斷產(chǎn)生造山運動來凸顯高低的差距。

適當?shù)牟罹嗑褪前l(fā)展的根本動力。沒有正負電極電位的差距,就不會有電流的產(chǎn)生。但是這個差距如果過大,就會毀滅整個系統(tǒng)。所以“道”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在具體細節(jié)處處不均衡的情況下尋求全局均衡的過程。

易經(jīng)中的九宮圖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四二為肩,八六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宮?!闭麄€系統(tǒng)沒有一處是相同的,但是無論橫、豎、斜的總和卻都是一樣的,它在不和諧、不均衡的個體間形成了整體的和諧和均衡。

均衡的目的是維持系統(tǒng)的存在,但過分強調(diào)均衡到了平均主義的地步,就會失去發(fā)展的動力;不均衡是發(fā)展的動力之源,但過分求這個動力的結(jié)果會使系統(tǒng)不堪承受而解體。在哲學上,這是個“動”與“靜”的關系;在治國上,其實就是個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關系。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盡管在局部有種種的不均衡,但是從整體和大局來看,“天之道”是最均衡的。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陰、陽爻所處的位置、分量、方位都不同,但是從整體上看,陰陽的位置、分量、方位等等都是絕對均衡的。所以,天之道就是一個不斷地在不均衡的現(xiàn)狀中求取均衡的過程。損有馀而補不足,損掉的都是對于“道”來說是“余食贅形”的東西;補的也正是由于“余食贅形”的存在而一直受壓抑、一直沒能正常發(fā)展的那一部分。

人的“道”就不一樣:損不足以奉有馀。最傳統(tǒng)的解釋是掠奪本來就不足的老百姓的財物去奉養(yǎng)那些本來就有余的統(tǒng)治階級。其實并不僅僅是這個意思。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會有這種“損不足以奉有馀”的情況。喜歡體能鍛煉的人他體能有余而別處不足;喜歡動腦筋的人智力有余而別處不足。包括種種生活習慣、個人愛好、性格趨向等等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老是去做那些“有余”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不足”的事情。

第四十四章上有“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句子。那其實都是屬于“天之道”來減損“人之道”的結(jié)果。所有的事情,不論起初的作用是好是壞,做到了盡頭,都會越度過分。只要越度過分,就會受到自然之“道”的裁決。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strong>

所以有“道”的人,他能夠主動減損自己多余的部分,因為他懂得這個“天之道”的規(guī)則。錢財、器物、名譽、功勞等等有形的東西是世人所熱衷的,所以要“取之有道”。這個“有道”不僅指的是“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且還有“取”的多少程度的問題。欲望無限膨脹把自己搞得天怒人怨,這就違反“道”了。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strong>

“圣人”是做事的人,但是他做完就完了,沒必要強調(diào)那是“我”做的。做了好事就有功德,但他根本不在乎這個功德,他是只求整體效益而不講個人得失的。為什么呢?因為他“不欲見賢”——不想讓別人看到、認為、推崇甚至表彰他是“好”人。

從個人修養(yǎng)來說,“寵辱若驚”,贊揚和批評都會讓人心失衡,特別是贊揚更加容易讓人迷失本性——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當然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是不為“寵辱”所動的,但是那個時候,“賢”對他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更多的就象是對一個成人贊揚說:“你真乖?!币粯涌尚?。

另外,還有個社會效應的問題。就是第三章所說的“不尚賢,使民不爭。”這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賢”,就會有“不賢”的區(qū)別。有了這個區(qū)別,人就會被人為地劃分了等級。有了等級的高下之分,就會人人爭高。群起而爭實際上離“賢”的內(nèi)在越來越遠而只是在充分暴露人性的丑惡,這就不是“圣人”實施“道蒞天下”、“德化天下” 的初衷了。
道德經(jīng)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然而在攻堅克強的戰(zhàn)斗力上卻沒有什么能勝過它的。因為沒有什么東西能替代它、改變它。弱小可以戰(zhàn)勝強大,柔軟可以勝過剛硬,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但卻很少有人懂得去身體力行。所以圣人說:勇于接受國家的恥辱,這才叫國家宗室的主人;敢于承受國家的災難禍患,才有資格成為天下的主宰。最正直的話聽起來說得好象顛倒一樣。

點評:本章主要講的是“柔弱勝剛強”之道——忍辱方能負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strong>

第八章上說:“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是講水的基本品德。“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是講水的善行。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同時又沒有什么東西比它更有力量。水是貌似柔弱而內(nèi)在擁有非常強大力量的東西。它這種特性在天地之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老子才說: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取代它。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strong>

那么水為什么在柔弱的外表里面會蘊藏著那么巨大的力量呢?柔弱是如何勝過剛強的呢?就是忍耐和克制。柔弱和剛強毫無花巧的正面相抗,那是必敗無疑的。否則柔弱就不再是柔弱,而剛強也不再是剛強。柔弱要勝過剛強只有等待萬物消長之機。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主要講的就是弱小的中國如何戰(zhàn)勝強大的日本侵略軍的戰(zhàn)略,就是持久戰(zhàn)。持久戰(zhàn)的核心是游擊戰(zhàn)和消耗戰(zhàn),而不是陣地戰(zhàn)和大兵團的決戰(zhàn)。就是說整個中國在不可能迅速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的時候必須選擇忍耐。保存自己才能最終消滅敵人。

忍耐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叭獭弊志褪恰靶摹鄙厦婕右话选暗丁?。我國有句古話,叫“忍得一時之氣,可消百日之憂?!?,又有句話叫“大丈夫能屈能伸”,講的都是忍耐和忍辱的道理。忍辱貌似屈辱、怯懦,但與后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懂得“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這個道理其實并不復雜,就是個選擇“勇于敢”還是選擇“勇于不敢”的問題。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道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身體力行地去做呢?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為天下王?!?/strong>

勇于接受國家的恥辱,這才叫國家宗室的主人;敢于承受國家的災難禍患,才有資格成為天下的主宰。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自污事敵,最后終于復國報仇就是一個最好注解。自古以來,“慷慨赴死易”而“從容就義難”。有的時候,堅持活著比選擇死亡需要有更大的勇氣。

“忍人所難忍,才能成人所難成;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人所不能成?!?/p>

“嚼得草根百事可做?!?/p>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p>

不經(jīng)過一番“動心忍性”,怎么能夠勝任“天降之大任”呢?胸懷天下的人,就不能斤斤計較于個人的利害得失,必須天下的利害得失看成是自己的利害得失——“先天下之憂而憂,先天下之苦而苦,先天下之辱而辱,先天下之危而危?!?/p>

第十三章所說的:“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币簿褪沁@個道理。

最正直的話聽起來說得好象顛倒一樣。
道德經(jīng)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譯文:和解了大的仇怨依然會有殘余的不滿,這又怎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釋好呢?因而智者寧肯讓別人有負于他也不對他人苛責。有德行的人總是讓別人虧欠于他而不思追討,無德行的人總是怨怨相報、斤斤計較。上天對世人本來沒有什么親疏,只是一貫幫助有德行的善人。

點評:本章重點談人道的“不爭”,“不爭”才是“善”,才是“天道”所佑護的。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strong>

調(diào)和大怨不如根本上不結(jié)怨。與其傷了人之后再去道歉不如一開始就不去傷人。有一個外國的寓言說得很好。傷他人的心就好象往木頭里釘釘子,道歉就相當于把釘子拔出來,盡管釘子已經(jīng)拔出來了,但是曾經(jīng)受傷害的那個窟窿卻不能愈合。這就說明了解怨不如根本不結(jié)怨的道理。那么怎么才能不結(jié)怨呢?

“安可以為善”這五個字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就是上面譯文的翻譯方法,是翻成問句的。但我總覺得可翻譯成:“安”可以為善——陳述句。無論是第六十四章的“其安易持”里的“安”還是第十五章的“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里的“安”都可以用在這里。

“安”就是一種穩(wěn)定和祥和的狀態(tài)。道德涵養(yǎng)很深的人所擁有的一種寧靜和淡泊。是不與人爭一日之短長、斤斤計較于世俗功名利祿的平和沖淡的心態(tài),這也是“善”的根本。從“安其心”到“安其居”;由“安其分”而“樂其道”;民“安”而后天下“安”。所以說“安”才“可以為善”。

“左契”是古代契約中一分為二左邊的一部分,通常是由債權(quán)人持有。圣人就是那種常常愿意讓別人虧欠他而不去追討的人。人和人之間只要有交往,就難免會有利益的關系。通常大家都很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想吃虧,這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不想吃虧,在這個社會也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每個人“不吃虧”的尺度總是難免偏向自己的。

圣人是不想和別人“結(jié)怨”的,他所求的只是“安”,甚至連“安”也不是非常在乎。相比之下,他就不那么在乎吃虧了。人和人之間很多時候,吃點小虧都沒什么了不起,甚至還是占了大便宜。至少肯經(jīng)常吃虧的人不容易結(jié)怨,將來也不必去花很大的代價去“和大怨”。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有道德和沒道德的人區(qū)別在哪里呢?

有道德的人總是愿意讓別人欠他的,因為他是懂得“損有余而補不足”的道理的,他會主動地把自己的“有余”拿出來“奉天下”的。他是“為腹不為目”的,在物質(zhì)豐裕的時候,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質(zhì)困乏的時候,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沒道德的人他不能讓別人占他一點兒便宜,而且恨不得占盡別人的便宜才好。他是那種“持而盈之、揣而銳之”的人,他追求的是“金玉滿堂”,追求的是個人的成就。他心里除了他自己沒有任何人,不斷地迷失在欲望的追逐中,不斷地損他人之不足而奉自己之有余。最后當然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遺?!绷?。

俗話說:“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庇钟性捳f:“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亦深。”這些話就是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最好的注解。上天對世人本來就沒什么親疏之別的,無非是“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薄疤炀W(wǎng)恢恢,疏而不失”。

天下人,天下事,大抵如此。
道德經(jīng) 八十章 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國家很小,人口很少,就算有武器也很少使用,民眾都珍惜生命,不愿背井離鄉(xiāng)。雖然有船和車等交通工具,卻沒有人去乘坐;雖然有軍隊,卻沒有列陣作戰(zhàn)的機會;民眾心思淳樸,沒有繁雜的心計,回復到那只用繩結(jié)就足以記事的年代。滿意自己的食物,喜愛自己的服裝,安守自己的家園,享有自己的風俗。就算相鄰兩國近到可以互相望見,連雞和狗的叫聲都能聽到,也不互通往來,避免造作生事,以享受自然淳和為至上妙境。

點評:本章是老子心目中太平盛世的描述,也是“道在人間”的集中體現(xiàn)。

“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才是能夠保證民主和民權(quán)的根本。國家大了,民眾多了,意見就不容易統(tǒng)一,就難免要產(chǎn)生集中意志,而所謂“集中意志”或多或少都難免強奸民意。更多的意義上,“人民當家作主”只是一句空話罷了。從根本上說,只有因地制宜,順其自然地發(fā)展才是最利于國計民生的。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p>

這段話就是進一步闡述“小國寡民”的具體形式。

“什伯之器”就是需要十人、百人才能共同操作的器械。這類器械的使用發(fā)展必然走向集中意志,走向集權(quán)和專制,與崇尚自由和自然的道家思想背道而馳。但是“什伯之器”在特別的時候又是必須的,所以對它的態(tài)度應該是“備而不用”的。

“重死”就是怕死。老百姓為什么怕死,就是因為生活得很舒適。要讓老百姓都怕死,就是要讓老百姓都過上豐裕富足的生活。“不遠徙”就是不必奔波勞碌,如果在家鄉(xiāng)可以實現(xiàn)豐裕富足的生活,那么又有誰會愿意去背井離鄉(xiāng)呢?所以這就是各區(qū)域共同繁榮的思想。要讓所有人都能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所作為,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奉獻給家鄉(xiāng)。而不是向今天那樣,為了自己的發(fā)展,紛紛奔往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甚至是國外。

交通工具的使用率很低,因為幾乎沒有什么人需要“遠徙”。軍隊雖然存在,但是沒有什么作戰(zhàn)的機會。國家沒有內(nèi)憂和外患,主要依靠“道蒞天下”使萬物各安其位,其次強大的國防力量因為可以震懾潛在的國內(nèi)外“為奇者”。從道的角度來說,軍隊存在的意義并不是為了作戰(zhàn),而是為了防止戰(zhàn)爭。這也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用繩結(jié)來記事當然不可能記下非常復雜的事情。反過來也就是說,老百姓沒有什么值得操心的事情。只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依著自然規(guī)律來運作就行了。簡單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strong>

滿意自己的食物,喜愛自己的服裝,安守自己的家園,享有自己的風俗。這描述的是多么淳和自然的畫卷??!

人生的意義也隱然其中了:最幸福和最快樂的事情原本就不必去向外追尋的,它早就在你的內(nèi)心深處,只是很多時候你并不知道。當向外“眾里尋他千百度”而不獲以后,“驀然回首”,往往會發(fā)現(xiàn)“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所有的幸福和快樂都是唯心的。

對于老百姓來說,一定要區(qū)分出餛飩和包子哪個更好吃嗎?一定要說哪一族的服裝、建筑、風俗才是天下第一嗎?老百姓自己滿意就行了,并不在乎絕對數(shù)量的多少。心安就是家。一百斤粗糧可以讓一個壯漢飽食一個月,但也許換不來發(fā)達地區(qū)消閑時的一杯酒。錢的多少是次要,重要的是生活質(zhì)量;生活的物質(zhì)質(zhì)量也是次要的,關鍵是自己心理是否滿足。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strong>

很近的兩個“國”(更多是指相對獨立的區(qū)域)在一起,非常近。但是互不往來,為什么?因為都能自給自足,沒有往來的必要。向外走的就是為目的路——就是“五色令人目盲,馳騁油獵令人心發(fā)狂”。過多地向外追尋只會刺激人的各種欲望。欲望多了,人心就不平了。人心不平,天下就亂了。
道德經(jīng)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忠誠正直、尊重事實的話往往不漂亮,不會令人非常滿意;漂亮的字句、優(yōu)美的修辭、悅耳的言談往往都帶有種種夸張而不足為信。因為自然是平淡而不華麗的。真正好的理論不必爭論自然令人信服,能引出爭論的事總有他的不完善處,精深博大往往很難兼顧:過于精研深究往往無力旁顧;一昧求廣博,不分魚龍兼收并蓄,往往難有真知灼見。智者不會刻意地積聚,以不積聚作為人性的圓滿。不斷地將德行施與眾人,從而自身德行日益精深;無私地把一切貢獻給民眾,反而使自身日益充實。自然規(guī)律的特點是生長、養(yǎng)育萬物而不恣害眾生;智者的行為準則就是只施德行而不爭功名。

點評:本章的主題是“圣人”之道,也是修行道德的根本原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strong>

“信”和“美”、“善”和“辯”、“知”和“博”是三對矛盾。也是修行道德在不同階段的體現(xiàn)。

“信”更多的是講實證,要的是實在的受用;“美”是種種讓人便于接受的方便、教化的法門。如:“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鼻笳嬷摹靶拧睍r是很難顧及“美”的,而“美”——人為的修飾表達也會離真正的“信”差得很遠。“美”的主要作用在于傳播和指引,“信”才是真正自己的領悟。有了領悟,再要說出去引導后人,又是一個“美”的過程。都有一定基礎的人之間可以用“信言”,但是“信言”聽起來是平淡無奇的;但對外人就只能曲盡解釋之能事,但怎么解釋、比喻都不是真相。

“善”在這里就是完善的意思,完善的東西是沒有爭辯的必要的。在修行上就是指那些大家公認的內(nèi)容?!稗q”就是爭辯,有爭辯就說明有疑問。有疑問就說明還不完善。不完善的東西當然要依靠“辯”——不僅與別人辯,而且與自己辯來讓它逐漸趨于完善。修行道德的人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坎”,“坎”就是阻礙,有阻礙就說明對道的認識還不完善,這樣就有一“辯”的必要。真正修行的人對“道”的認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從“善”到“不善”,從“辯”到“不辯”,所謂“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修行功夫要有長進,心地功夫(認識)也一定要到位。

“知”是心領神會,是直接經(jīng)驗;“博”是博覽群書,是與別人印證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屬于間接經(jīng)驗。不去參考前人有益的經(jīng)驗,自己盲修瞎練,輕則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重則身心受損,甚至入魔。但是如果只是盲目相信前人經(jīng)驗,而自己不去扎扎實實地下功夫修行,那么也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對自己、對他人都沒有任何好處。修行是應該不斷地在“知”、“博”之間轉(zhuǎn)換的?!安钡哪康氖菫榱酥笇А爸?,“博”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為了形成對“道”的認識、理解和領悟體系,然后就要進入“知”的階段,自己去精研靜修,看看哪些自己的領悟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在“知”的時候,不要受“博”的太大影響,取其主流而略其支脈,取其精髓而略其皮毛。在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知”以后,再回到“博”,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由此不斷修正對“道”的認識,匡正自己不符合“道”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這就是修道。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strong>

“圣人不積”。圣人是“為腹不為目”,是只求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胺e”就是積蓄、積累、積聚,是“人之道”的“損不足以奉有余”。圣人是“利萬物”的,總是不斷地“為人”和“與人”。圣人是屬于徹底開放的宇宙大系統(tǒng),他沒有小我,而只有宇宙這個大我。因此在宇宙的范圍里,他就是無我的。無我則無人,我就是人,人就是我;我就是天,天就是我;人就是天,天就是人。“為人”和“與人”最終也是“為我”和“與我”,所以才會“己愈有”和“己愈多”。當然這只是為了文字表述的方便,其實對于圣人來說,早就沒了“人”、“我”之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strong>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庇钪嬷兴摹按蟆笔且幻}相承的?!疤熘馈笔琼槕匀坏?,是“損有余而補不足”的,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盡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對萬物畢竟是“利而不害”的,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

世人有“不爭”亦“不為”的隱士和庸才;也有“不為”還要“爭”的小人;也有既“為”也要“爭”的強勢者。作為“道”在人間的代表——圣人則是最后一種,“為而不爭”。

真正的圣人之道,就是一句話:“不積以利萬物,不爭而愿處下?!边@和“水”的品質(zhì)完全一樣,是“上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