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道德經(jīng)》第三章:圣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道德經(jīng)》第三章:圣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

①     “?!?,帛書本為“恒”。

②     “為無為”,帛書本,無此三字。

品讀:

老子在第二章中,明確提出了全篇的核心,宗旨,那就是“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二字,是整個《道德經(jīng)》的神髓。道不可說,無不可見,而“無為”,卻可說,可知,無為就是“無以為”,就是“無不為”。“無為”乃全書之精要,圣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乃中國民族精神之神髓。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老子為了破除此種智障,此種迷悟,在第三章中,老子首先要破除“無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為的迷惑。老子在第三章中,明確寫出了圣人有所不為的三不為,那就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圣人有三不為,必然有所為,圣人有所為的核心,就是“無為”,就是用“無”來作為,用“無”來創(chuàng)造,就是無中生有,生生不息。

老子在第二章中,從大眾層面,從美與善的角度,揭示了大眾的名利之心;老子在第三章中,繼續(xù)從小眾層面,從上流社會,從圣賢層面,揭示了小眾的名利之心,那就是“尚賢,貴難得之貨,知見。”老子揭示大眾小眾的名利之心,是為了破除名利心,破除分別心。破除名利,破除分別,圣人才可以“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不尚賢,使民不爭;

大眾尚名尚善,小眾尚名尚賢。不尚賢,一是說,無賢可尚。世上根本沒有圣賢,可以讓人們崇尚。老子在下文中說,“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保?7章)圣人無心而為,功成而不居功,目的就是不想成為圣賢。圣人都不想成為圣賢,不想為名所累,那么,世上也就沒有圣賢。如果有,肯定是沽名釣譽之徒,也就不是圣賢。孔子也說,“賢者辟世”,圣賢都隱居起來了,找不到了,世上已經(jīng)沒有圣賢了,又怎么來崇尚圣賢呢?二是說,尚賢,就是分別。分別就有是非,有是非,則“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有是非,就失道,就有偏愛。是非是天下大亂的禍端。三是說,尚賢,就有標準。尚一賢,則抹殺了眾賢,抹殺了天下皆可為圣賢的可能。四是說,天下人人皆圣賢?!吨芤住G浴氛f,“天德不可為首”,“見群龍無首。”天之道,無始無終,無首無尾,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這樣一來,就會群龍無首,那么人人都是龍,人人都是領(lǐng)袖,人人都是圣賢,人人都有成為圣賢的可能性。五是說,圣賢的使命,是“舉而措之天下之民”,是要把萬民舉在手中,支持萬民,化育天下,讓天下文明。圣賢是要處下,是要位居最末最后,而不是要被萬民舉在頭頂,去頂禮膜拜。六是說,不尚賢,是要求同存異,看人看有點,看長出,看可能性,是要參同。只有參同,才能天下大同,才能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七是說,不尚賢,是要尚德,人人德性圓滿自足,不必尚外,只需尚內(nèi)。不尚賢,是要尚道,人人皆有道,皆是圣賢。萬民歸一,則天下歸一?!笆ト藷o為,而民自化?!?wbr>

不尚賢的目的,是讓人人都不爭。《國語。越語》說,“爭者事之末也?!睜幟麪幚际羌氈δ┕?jié),都是事物的末端。人人都不愿為末,而愿為首。眾人皆首,則群龍無首,天下皆是圣賢。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大眾尚利尚美,小眾尚利尚寶?!安毁F難得之貨”,一是說,物以稀為貴,稀有之物,對民生來說是無用之物。不必厚愛。二是說,貴難得之貨,容易使人向外尋求滿足,而不想內(nèi)尋求自足?!白宰阏吒弧保軌蜃宰憔褪歉挥?。三是說,不貴難得之貨,則萬物平等。四是說,貴難得之貨,容易引起貪欲之心,窮奢極欲之風,讓天下人為非作歹,見利忘義。盜,甲骨文的意思,是看到器皿就貪婪流口水,存心不善。盜的危害重要的不是盜取財物,而是讓人們升起貪婪之心。所以,俗語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不怕丟失了財物,就怕天下物欲橫流。

“不貴難得之貨”的目的,就是“使民不為盜”,人民可以安居樂業(yè),自然就會生活富足,天下太平。

3、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對于大眾來說,只崇尚名利就可以了,對于小眾來說,名利之心仍不能使其滿足,他們還要追求知識,知見。對于小眾來說,見可欲是另一種名利之心。

可見,包括兩個方面。《周易》說,“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笨梢娭?,包括見形之器,見意之象兩個方面。有形之器,主要是財物、利益、地位、權(quán)力等有形之物。無形的意向,主要指情緒、名譽、意識、知識、思想、文化、理念、藝術(shù)等無形之物。由于外部環(huán)境物質(zhì)、人文精神引起的欲望,都是可見之欲。佛法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夠見到的,都稱為可見,不單指眼睛可見的形象,同樣包括眼睛不可見的意向,它們是引起塵世間種種煩惱的根源。

可欲,也包括兩個方面的欲望,一是物質(zhì)之欲,二是精神之欲。也可以說是名利之欲兩個方面;又可以說成物欲與情欲兩個方面。佛法總結(jié)為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欲望,即是對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欲,執(zhí)著與妄念。儒家總結(jié)為七情六欲?!墩f文解字》說,“不足為欲。”向外尋求,不滿足,就會升起各種各樣的欲望。無論是物欲還是情欲,無論名利之欲,還是身心之欲,概括來說,就是七情六欲?!秴问洗呵?。貴生》首先提出了六欲的概念,即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由于六種欲望引起的七種煩惱,稱為七情,即為“喜怒哀懼愛惡欲”。

不見可欲,包涵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說,見可欲,就是見物,見色,見名,見利,見有,而不見性,不見無。所以,見可欲,是迷惑,是智障。因小知而失去大知,因小聰明,失去了大智慧??鬃诱f,“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辈缓虾醵Y節(jié)就不看,不聽,不說,不動??鬃佑终f,“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偏私之愛,最能讓人迷惑。私心之愛,愛的時候,愛得死去活來,恨不得能讓對方長生不死;恨的時候又恨得死去活來,恨不得讓對方立即滅亡。這種偏私之愛,就是迷惑。二是說,見可欲,是向外看,而不是向內(nèi)觀。中國文化,是內(nèi)文化,是內(nèi)觀文化。內(nèi)觀可見心,見德,見道,見自在。人向外看是,人人都是一粒微塵。人向內(nèi)看,人人都是一個宇宙。人向外看,無邊無際,永遠不能滿足;人向內(nèi)看,無窮無盡,無所不有,無所不能,則內(nèi)在圓滿自足。三是說,欲能亂心?!墩撜Z》說,“以欲竭其精?!庇軌蛞鹌咔椋咔槟茏屓说木珰?,為之衰竭。人活一口氣,精氣衰皆,氣若游絲,人就容易斷氣而亡。四是說,不見可欲,要“無欲觀無”,“有欲觀有”。觀無,而無中生有,生生不息。觀有,而觀一知萬,觀一物知萬物,觀一有而知天下。

“不見可欲”,可以使“民心不亂”。心亂,則容易生出無明的煩惱。心不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心不亂,則不為物役,就是自由,就可以率性而為,就具有了“無為”精神。

老子在第三章中,重點闡述了圣人“無為”的“三不為”,就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是從觀念上,破除人們的評價與決定。這樣,就可以回歸自然之心,就可以回歸到“無”上來,就可以用“無”來作為,來創(chuàng)造了。三不為,是無為關(guān)鍵點之二;無為最為關(guān)鍵的點之一,仍是“無以為”,用“無”來作為。

4、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如何讓人人做到“三不為”,老子緊接著給出了四大法則?!疤撈湫?,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二虛二實,二無二有,二外二內(nèi),二世界二自己。老子的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式上仿佛散亂無章,實際上句句真言,皆承上啟下,缺一不可。中國文章的奧妙亦在形散而神不散,得其神而忘其形;得其詩意,而忘其文字;得其智慧,而忘記《道德經(jīng)》,忘記老子;得其道,而忘記一切智慧。得道而忘道,則道即人,人即道,道與人為一。

“虛其心”,就是空虛其心。就是清除向外尋找的一切雜念,清除名利之心,心大無邊,包容萬物,包容天地宇宙。虛其心,是自己與宇宙的關(guān)系,把整個宇宙全裝進自己心中,心胸無邊無際,心中的宇宙同樣無邊無際。心中無所不有,則自然就圓滿自足?!吨芤?。咸卦》說:“咸。君子以虛受人?!本褪钦f,君子放下分別,是非,決定,評價,信念,讓自己虛懷若谷,用寬容之心,接受、容納天下人。《論語。述而》也說,“亡而為有,虛而為盈?!卑褵o當作有,把虛當作盈。則無所不有,無虛不盈。

“實其腹”,就是充實其腹。一是說,養(yǎng)其身。孟子說,“充實之謂美?!睂τ诿裆鷣碚f,首要的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人人心腹充實了,滿足了,人人擁有一個喜悅的人生,就會天下大同,就會有萬世太平。二是說,養(yǎng)其氣。腹有詩書氣自華。詩為《詩經(jīng)》,書為《尚書》。詩書是中國文化最光輝燦爛的文化寶藏??鬃咏痰茏游褰?jīng),就是,《詩》、《書》、《禮》、《易》、《春秋》。用詩書養(yǎng)其氣,自然氣韻生動,浩氣長存。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梢?,孟子是用光輝燦爛的文化,來養(yǎng)其浩然之氣的。三是說,養(yǎng)其性?!睹献印氛f,“食色性也。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眱?nèi)心德性圓滿之人,就可以用圓滿的德性,滋養(yǎng)其色。其滋養(yǎng)的原則是,內(nèi)心有深愛之人,有仁愛之人,有博愛之人,內(nèi)心德性圓滿之人,一定會心生一團和氣;內(nèi)心充滿和氣之人,一定會有喜悅的神情;內(nèi)心充滿喜悅的人,一定會有姣好的容顏。而姣好的容顏即是色。如何滋養(yǎng)其色?用喜悅來養(yǎng),喜悅從何而來?喜悅來自于內(nèi)心的和氣。和氣從何而來?和氣來自于內(nèi)心的深愛。深愛從何而來?深愛來自于內(nèi)心圓滿自足的天性。深愛本身就是天性。所以,孔子說,“人之道,曰仁曰義。”人道就是仁義,就是仁愛,就是深愛,就是圓滿的德性。如何養(yǎng)其性?其實,性不需要養(yǎng),人人本來圓滿自足?!白愫跫?,不待于外之謂德?!彼氖钦f,養(yǎng)其命。腹在內(nèi),養(yǎng)其內(nèi)。有在外,無在內(nèi),養(yǎng)其無。莊子說,“天在內(nèi),人在外。”天性來自于內(nèi)心,人的習性來自于外部環(huán)境?!疤烀^性”,天性即天命。天命即道。充實其腹,實際上是養(yǎng)其道,讓人人復歸于道。實其腹,是自己與自己的關(guān)系,是讓人人內(nèi)心足夠,人人本來都內(nèi)心足夠,德性圓滿,不待于外。

“弱其志”,柔弱其志趣?!墩f文》,“志,意也?!币庠福庀?,意趣的意思。“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辈粓?zhí)著,不期望,不動念。這是在講我與他人,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主要是要有一份不執(zhí)著的人生態(tài)度。這句話,仍然在講無為,講自然而然。志作為理想來說,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說,人不能無志。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憋蹈醒?,“人無志,非人也?!彼渍Z說,“人無志,無以立?!笨梢娎硐胫谌说闹匾?。二是說,人們又不能太執(zhí)著于理想,理想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發(fā)生變化??鬃釉f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弊尷险叨嫉玫劫狆B(yǎng),讓朋友都相互信任,讓少年人都得到支持??鬃佑终f自己的志向,“吾從點也?!蔽业闹鞠蚺c曾點的一致。而曾點的志向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c的志向,是回歸自然,過一個自由自在、喜悅的人生。

“強其骨”,強健其筋骨?!吨芤住氛f,“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睆娊∑浣罟?,君子可以自強不息。強其骨,又是說自己與自己的關(guān)系,讓自我成為生命的主宰。一是說,成為骨干。二生三,三為天地人。人站立起來之后,天地才同時創(chuàng)造。人是天地的骨干。盤古開天辟地,每天身長一尺,天就高一丈,地就寬一丈。一直長了一萬八千年,天就無窮地高遠,地就無限地廣闊。頂天立地是人的使命。二是說,骨肉相連。三生萬物,三為天地人。天地人一起創(chuàng)造萬物。對于人來說,天地與人共生,萬物與人為一。人立而萬物立。人與萬物骨肉相連,生命無窮無盡,生生不息。三是說,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有傲骨之人,不為物役,君子不器。君子不愿意成為器具,器皿。形者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為之道。君子要與道為一。君子要成道,要“天上地下,唯吾獨尊。”四是說,要有骨氣。氣在血中,而血由骨造。佛活一炷香,人活一口氣。沒有氣,則人就會死亡。沒有骨氣,人就是行尸走肉。五是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蛟龍到了曠野,用自己的光輝照耀天下,感召天下萬民,大眾歸一,天下歸心,則就可以天下文明。強其骨,是自己飛龍在天的根本。飛龍在天,就可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起吉兇。”

圣人要無為之治,就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边@樣的目的,是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睆亩_到,“為不為,而無不治”的目的。

5、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常”帛書本為“恒”。恒久的意思,“恒使民無知無欲”。佛法講知,主要講知見障,主要指因為知識,文化對心靈的局限,而引起的迷惑。無知,就是要覺悟,要消解知見的迷惑。老子有自己對“知”的解釋,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敝浪说娜擞行÷斆鳎雷约旱娜瞬庞写笾腔?。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辈恢?,豈能知人?老子是讓人們放下知見,由外而內(nèi),先要知己,先要明。老子讓人們不要知,甚至不要智慧,而是要明,最終回歸自然,回歸到,最終無為而無不為。無知,才能知己,才能明,才能無為。

無欲,即不見可欲。放下一切對外物的追求,放下貪嗔癡慢。不貪欲,不嗔恨,不癡迷,不傲慢。這樣,才能心不亂。

“知者不敢為”,是說知者不敢妄為。老子說,“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薄墩f文解字》解釋說:“敢,進取也。”不敢妄為,是說知進退存亡而不妄為。

6、為無為,則無不治。

“為無為”,就是“一為三不為”。就是讓無來作為,讓無來創(chuàng)造,無中生有,生生不息。就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使民心不亂。”這樣,則天下無不治?!墩撜Z。衛(wèi)靈公》中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笨鬃邮钦f,無為而治天下的人,是舜啊。舜都做什么了?他不過是內(nèi)心謙恭,端正地面向南面而坐而已??梢?,起初儒道不分,皆崇尚無為。

7、老子因為在第二章立下了“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全篇總綱領(lǐng),《道德經(jīng)》第三章,老子專門闡述了如何進行無為而治的方法。一是說,圣人要“三不為”,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分別從小眾尚賢好名,容易導致爭名奪利;小眾尚利好寶,容易導致為非作歹;小眾好知見,容易導致自以為是,輕慢他人,導致知見迷惑等三個方面,來闡述小眾好名,好利,好知見的危害。不尚賢,就是要去除分別之心,不貴難得之貨,就是要去除執(zhí)著之意,不見可欲,就是要去除一切妄念。不分別,不執(zhí)著,無妄念,則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圣人,人人皆歸于道,皆無為而無不為,天下自然生生不息。二是說,圣人之治,要四為,即“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讓人們空虛心念,充實心腹,柔弱志趣,強健筋骨,從而養(yǎng)身,養(yǎng)氣,養(yǎng)性,養(yǎng)德,養(yǎng)道,從而具有無為精神。三是說,圣人三不為,四為的目的,是使人們“無知無欲”,不因小知而危害大知,不因小欲,而危害大道。這樣,知者就不敢妄為。知者就會知進退存亡之道。四是說,這樣一來,就可以“為無為,而無不治了?!碧煜麓笾?,開萬世太平。

8、一葉障目

楚國有個書呆子,一天看書時看到書中寫到,“如若得到螳螂捕蟬時,隱身的那片樹葉,用來遮擋身體,就可以隱身,誰也看不見自己?!庇谑?,他就去樹林里尋找。一天,他找到了螳螂捕蟬隱身的樹葉,就把樹葉摘了下來。因為過分激動,樹葉飄落在地,混入無數(shù)樹葉之中。

他就一片片拿起樹葉,擋在自己眼前,然后一片片地問自己的老婆,能否看到自己。老婆不勝其煩,最后就說:“看不到?!边@個楚國人,欣喜若狂,舉著樹葉來到街上,當著店主的面,拿取店家的貨物。被當場捉獲,送交給了官府。

知見障,就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是因小知,而失去大知。佛家有一句話,“我眼本明,因師故瞎?!笔钦f一位禪師,開悟之后,突然覺悟到“我眼本明,因師故瞎?!北緛硭p目明亮,因為知見的障礙,一直盲而無明。去掉知見,重又復明。

老子談“使民無知”,是要從根本上去除人們的知見障,提醒人們不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不要因為知見,而瞎了自己本來明亮的眼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老子四字真經(jīng)
德經(jīng) 12、渾厚包容
老子四字圣典
《審度【老子道德經(jīng)】之全譯 》 ---70
《老子》55句經(jīng)典名句
易道闡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