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言偃,吳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子游既受業(yè),為武城宰”。“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由此可見,澹臺滅明的故里是武城,子游曾在武城當過縣官,而澹臺滅明和子游的老師孔子也曾去過武城。為此,后世的德州武城人為紀念孔子及其父母官子游,曾在武城境內(nèi)建有弦歌臺、弦歌書院及子游祠,令人感慨萬千。
武城縣在明、清兩朝的縣志中都毫無爭議地記載:春秋為晉東鄙地,戰(zhàn)國為趙地東武城。漢始設(shè)東武城縣?!妒酚洝份d:趙平原君封于東武城?!短江h(huán)宇》載:武城,七國時趙邑也。
對于子游宰邑是否是德州武城縣的問題,今人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因為春秋時期武城地域?qū)贂x國,要確定子游是否曾為今德州武城宰,只要明確孔子是否到過晉國就行了。
據(jù)《史記》、《東周列國志》、《孔子傳》、《孔子年譜》權(quán)威性的記載,錄孔子行蹤如下:
孔子在其七十三年的生涯中,五十五年在故鄉(xiāng)魯國度過,其余十八年游歷國外,他的國外游歷情況是:
公元前518年,孔子和南宮敬叔到周朝洛陽考察,拜訪了老子。
公元前517年,孔子因魯國內(nèi)亂帶領(lǐng)弟子去了齊國。公元前515年返魯。
公元前497年,孔子及其弟子開始周游列國,先至衛(wèi)都帝丘(今河南滑縣)。后想去晉國、曹國、宋國,因中途受阻,均沒能成行。后至鄭國,鄭國不接待,又只好去了陳國,直至公元前489年。
公元前489年,陳國內(nèi)亂??鬃蛹捌涞茏与x開陳國,經(jīng)蔡國去了楚國。
公元前488年,孔子在其弟子的要求下辭楚返衛(wèi)。
公元前484年,孔子在學(xué)生冉求的推薦下,魯國季康子派人把孔子從衛(wèi)國接回魯國,從而結(jié)束了長達十四年的游歷生涯。
除此以外,孔子再無游歷外地的記載。
孔子在其七十三年的非凡歷程中,足跡踏遍了黃河以東、以南的齊、魯、衛(wèi)、宋、蔡、陳、曹、鄭、楚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但他始終沒有渡過黃河西行一步,當然也就沒有到過黃河西岸的晉國了。
因沒有在春秋時期孔子到過晉國的任何記載,當然也就沒有到過隸屬于晉國的今武城境域,故可以斷言,《史記》、《論語》中“子之武城”的“武城”絕非今德州武城縣,德州武城縣更非子游之宰邑,澹臺滅明之故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