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的傳承下去,除了前人為之奠定了較為完備的理論基礎,最重要的就是治病療效。但是醫(yī)者臨證效果的發(fā)揮是受多種因素制約的。這就要求醫(yī)者既要正確掌握經典的方法論,還需有經驗的積累,又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所謂的見病知源,愚認為應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知曉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二是要能從中醫(yī)思維了解疾病的來源;三是要能辨析疾病寒熱虛實的本質。
讀仲景書,重在會仲景意。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最基本思想,就是告訴我們病分六經的大規(guī)律。世人患疾病萬千,若不按六經的規(guī)律尋診,必陷入亂絲無頭。六經辨證的三陰三陽,大致劃分了疾病的陰陽屬性及其病位。其次是六經辨證的方法論基本概況了疾病的發(fā)展、傳變規(guī)律。在六經的大規(guī)律下,病證有章可循,治療用方有理有據。
六經辨證的大規(guī)律我們應該怎樣具體的把握運用呢?一是在新病小疾、證候單純的情況下,可以按照六經的方藥直接用方;二是在證候過于復雜,患者主訴多、全身上下處處有癥狀的時候化繁就簡,按六經找病。例如,我們都知道耳鳴是難治的疾病,杭州一女士突發(fā)耳鳴一周,電話向我求診,我斷她是外感引起,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開方葛根湯合小柴胡湯三天服罷痊愈。因為外感太陽病五官七竅可閉塞,少陽經關聯(lián)于耳道,外感邪氣阻經可成耳鳴,這就是初病單純直接用方。再則,有些病人虛實夾雜,久病舊疾,表里證皆有,主訴癥狀多,此時運用六經辨證的普遍規(guī)律,表里雙解,斡旋中焦,可用三方姜連湯為框架再行加減,多可大見功效。
怎樣更好的從中醫(yī)思維了解疾病來源呢?中醫(yī)病理觀的建立與嫻用非常重要。中醫(yī)觀點下人體的發(fā)病因素最常見的就是外感于邪氣,內耗于精血,損于臟腑,傷于情志。但當患者向醫(yī)師表述疾病時,絕大多數用的都是西醫(yī)的病名,醫(yī)者萬不可按照病人講述的西醫(yī)病名去治病。做為醫(yī)者應該能夠區(qū)分并對應起中醫(yī)相應的病名,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進入中醫(yī)的邏輯思維。因為許多時候西醫(yī)病名所表達的含義,與中醫(yī)疾病觀的認識會大相徑庭。例如面對一個腸梗阻大便不通,腹痛嘔吐的病人,在西醫(yī)已經形成的定式思維下,認為必須要手術治療。但在中醫(yī)看來,就是一個陽明腑實的急證,多數用下法的大承氣湯就可以解決。
其次無論是中醫(yī)病名或者中醫(yī)術語的語言表達,應該更多遵循仲景學說的語言環(huán)境,這樣可以很好的培養(yǎng)醫(yī)者見病知源的思維模式。
在《傷寒論》中,仲景很多條文的描寫,不僅是對病理現象的高度概況,也是對病家證候場景意境的獨到凸現。如原文11條:“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讀此條文,眼前既展現了一個高熱寒戰(zhàn),又要添衣加被的病患形態(tài)。這也是對真寒假熱病理狀態(tài)的高度概括。原文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仲景此條文為我們展現的是一個陽熱之人,外感后服桂枝湯又出大汗,傷了津液,煩渴難耐,急需大量喝水的一個病理現象。
再如太陽篇中的“體痛嘔逆”“汗出惡風”“頭項強痛”“身痛不休”“嗇嗇惡寒,淅淅惡風... ...”“喘而胸滿”“陰陽自和”... ...
陽明篇中“渴欲飲水數升”“舌上干燥而煩”“腹?jié)M身重”“痛不可近”“譫語遺尿”“身如蟲行”“面合色赤”“但頭汗出”“食難用飽”... ...
少陽篇中“郁郁微煩”“胸滿煩驚”“往來寒熱”“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薄澳亢蟿t汗”... ...
太陰篇中“自利不渴”“腹?jié)M而吐”“胸中滿而煩”“時腹自痛”“四肢煩痛”... ...
少陰篇中“但欲寐”“惡寒而蜷”“口中和”“心中煩,不得臥”“必動其血”“溫溫欲吐”... ...
厥陰篇中“手足逆冷”“見厥復利”“冷結膀胱關元”“血弱氣盡”“邪結在胸”“熱深厥深”等等不勝枚舉。這些經典思維下獨特的語言描述,皆可為我們見病知源提供思考。
能否辨析疾病寒熱虛實的本質,是見病知源,辨證用方,決定療效的關鍵。醫(yī)者通常辨證用方的抓手,一是證候與方子的對應;二是在四診合參下辨識病機;三是個人臨證掌握的一些經驗方法。我的體會是,按照經典的規(guī)律與法則,隨著辨證水平的不斷提高,應培養(yǎng)形成一種對疾病認知的“意念”,這種意念暫可以稱之為看待疾病的“穿透力”。但這種“穿透力”決不是對疾病隨意的臆測,而是在經典思維的作用下,在六經大法的前提下,抓住關鍵證候特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病位的關系、疾病表里寒熱的關系。
如此“見病知源”思維的培養(yǎng),尤其在遠程問診病人時,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但是當遠程診治病人時四診不全,脈象不見,獨余問診。要在紛繁的證候中排除干擾,能夠迅速判斷出疾病的本質,這還需要多多發(fā)揮問診的技巧。比如當今發(fā)病率較高的肺癌,中醫(yī)問診要抓住幾條關鍵,一是當下主證,二是反應寒熱虛實真實面貌的兼證,三是結合患者體質狀況,思維不可受肺癌病名的限制,要辨出肺虛肺萎、肺寒肺結、肺熱肺癰,才能出手必效。
其次是治療上研究合方思路亦可反推循證溯源,對用方增效大有幫助。如疫情期間一腸癌術后患者遠程求診,電話問診得知:便血嚴重,多方治療無法止血。伴肛門下墜,粘液便,大便一天十多次;腹痛里急,肛門灼熱;頸肩不適,乏力明顯,食欲差;舌胖大,苔滑膩。雖未見人,憑印象便知此乃主證熱利,兼證水濕,或兼表證。必合方而治: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五苓散三方相合。服藥便血立止,諸證好轉。
再如一個年輕女性患者早期宮頸癌伴hpv陽性,確診后恐懼痛哭,年紀輕輕未婚又不想手術。證見接觸性出血,水樣白帶色黃味臭,四肢怕冷、型瘦面黃、納差,脈細弱。但又見口苦心煩、泛酸,口腔潰瘍,齒齦出血,便后肛周灼熱。按六經來辨,為典型的陽明不足太陰積熱,寒熱錯雜,虛毒蘊結下焦。治療以三方姜連湯為主兼行加減,服藥半年后檢查,結果令患者欣慰至極:宮頸已相對光整,hpv轉陰性。此患者既然三方姜連湯加減能夠治愈,反推必是表里不和,中焦不足,寒熱并存,體虛毒戀。
見病知源的較高境界,只要把中醫(yī)經典法則運用得當,加之實踐的不斷積累,是可以修練而成的。
蔡氏經方,蔡長友,202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