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送你一個專業(yè)的心理測試
金錢商/人格面具/情緒健康
文 | 欒晶
01
想必大家都見過自戀狂,因為太過自戀,招人討厭,所以不被喜歡,人緣不好。
但還有另外一種情況:自卑狂。
一個人狂討厭自己,極其自卑,結果,人緣也不好。
后者是怎么發(fā)生的呢?
大家都讀心理學,知道:一個人喜愛自己,必定是因為,他曾被人喜愛。
這個人,通常來說是父母。
假如一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給了他很多贊譽,對他由衷接納,一般情況下,他不會太討厭自己。
即便后來陷入極其困難的境遇,也會有由內(nèi)而發(fā)的力量,支持著他,對他說:
你能行。
這種力量感,會伴隨終身。
可惜,很多父母不擅長給出“你很棒”的信號。
相反,他們更樂于給出“你很挫”的暗示。
要知道,年幼的孩子,起初是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認識自己。
當他周圍充斥著“你很挫”的聲音,一顆幼苗,你指望它在暴風驟雨中屹立不倒?
早就蔫了。
并且,這種“我很挫”的感覺,會深植于他的內(nèi)心,不說伴隨終身,至少也能折磨他十幾、二十年。
不僅如此,他還有本事,讓他在漫長人生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都覺得“他很挫”。
這就很不幸了。
02
我的一個來訪者就是這樣。
外人眼里,她各方面都不錯;
她看自己,卻哪哪都不對。
久而久之,那些原本對她有好感的人,也開始遠離她。
回顧這個女孩的童年,你會發(fā)現(xiàn),她身后站著一個百般挑剔的父親。
這個父親,在她成長過程中,總是指責、貶低她。
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很猛烈的攻擊,所以她感到非常,非常受傷。
換作成年人,遇到攻擊我們的人,我們可以離他遠遠的。但她那時還是個孩子,更何況,指責她的人,是她的父親。
一方面,她愛他;
另一方面,她得靠他活下去。
她逃不脫。
帶著這種“受傷感”,她去和父親相處,卻痛苦地發(fā)現(xiàn):
“受傷感”,不能拯救她。
父親看到她受傷,不僅沒有退讓,反而發(fā)起了更強烈的攻勢——
說你兩句還不行了?
你怎么這么嬌氣?
哭?就知道哭!
孩子是很聰明的,她馬上就會轉換策略:
既然“受傷感”無效,那就披上一層“憤怒”的偽裝呢?
于是,你看到一個女孩,扎著架子和她父母斗爭,總是一點即燃,怒目圓瞪。
你指責我,說我挫,我就暴怒,就恨你,頂撞你(如果關系還夠安全的話)。
如果關系不夠安全,不敢正面表達,那我就暗戳戳地表達:
不好好學習,在學校惹麻煩,不聽你們的話,故意把事情搞砸。
防御在這個時候啟動了,原本很純真但鮮血淋漓的“脆弱”,搖身一變,成了“橫眉冷對”。
自此,“橫眉冷對”,就成了這個女孩最鮮明的性格特征。
心理學通常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就是這個人的防御。
一個人最鮮明的性格特征,即,她最主要使用的“心理防御機制”。
而這個女孩,她會在往后的幾年,甚至幾十年中,對外界所有“疑似的指責”,都反應過度。
她“不可愛”的根源,就在于此。
03
各位看官要問了,在她人生中,總不至于每個人都去否定她貶低她吧?
當然不會。
但是,她會忍不住去靠近這種感覺,最常見的是用2種方法。
1. 時常無意識地發(fā)出信號,讓別人去貶低她。
幼年時處在被貶低的環(huán)境中,塑造了她小心翼翼的性格。
她很容易就進入高緊張的狀態(tài),總會懷疑自己干不好。
簡言之,不自信。
當一個人表現(xiàn)出不自信,馬上,就會有人順著這個味道,去懷疑她。
舉個常見的生活事例:
老婆晚上沒做飯,她很忐忑,擔心老公下班回來說她。
結果,老公回家,抱怨了一句“這么晚回來,居然沒飯吃”,老婆就炸了。
本來只是一頓飯的事,結果倆人把陳芝麻爛谷子的舊賬,翻了個遍。
換個場景:
老婆回家,發(fā)現(xiàn)老公沒做飯,怒火中燒:“你居然沒做飯!”。
老公繼續(xù)坐在沙發(fā)上,慢條斯理地刷手機:“寶貝,想吃啥?我給你點外賣。”
老婆居然無言以對,半小時后,倆人默默吃起了外賣,還挺享受。
是啊,很多時候,我們感到受傷,是因為主動給了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
你若不開那條縫,就什么也刺不進去。
別人也不想傷害你,但如果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一不小心就把你傷了,他就算想“愛”你,也愛不起來了。
沒人受得了那種負罪感。
所以,不是你不可愛。
很多時候,是你防御過重,導致別人不敢來愛你。
2. 她總瞎懷疑別人在貶低她。
這個就是投射啦,我科普了好多次的概念。
簡單說一下,就是:
一個人自己心里有什么,就懷疑別人那里也有。
我的來訪者,那個女孩,由于她一生中最核心的負面體驗就是“被指責”,她會經(jīng)常地把一個“指責她的父親”的形象,投射給別人。
同事的建議,她當作是指責。
老板跟她談心,她當作是指責。
朋友善意的提醒,她也當成指責。
對于那些“疑似”會指責她的人,可能人家還沒開口,她就炸了!
她像當初炸她爹媽一樣,去炸別人。
請問,這誰頂?shù)米。?/span>
然而這個女孩一生都在演這段內(nèi)心戲:
你是不是在說我?你是不是馬上要說我了?
不行,我得想辦法保護自己,阻止你。
這樣的性格,人緣好才怪。畢竟,她不論遇見誰,都能將他們的關系模式,轉變成她和父親的關系:總是高度警惕,總是武裝到牙齒,時刻準備戰(zhàn)斗。
把別人嚇跑,也把自己累癱瘓。
別人的負面反饋,也會加深她“我很挫”的感覺,使她更“不喜歡自己”。
防御就又加厚了一層。
這么坑爹,其實是爹坑的啊。
而且,這是傳家寶,你再去看看她爺爺就明白了。
“不可愛”的基因,也是代代相傳的。
04
最后,我們來說另外一種性格,這種性格,也蠻牛逼的——
一個人,有本事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唯獨他自己,不喜歡自己。
這類寶寶也很不容易。他的爸媽,其實在玩同一種“你很挫”的游戲,只是,比較含蓄。
他的爸媽不會說“你很挫”。
他們只說“你應該更好”。
簡言之,我不是說你現(xiàn)在不好,但是,你就是應該更好。
你就應該優(yōu)秀,這樣我就會喜歡你;如果你更優(yōu)秀,我就更喜歡你。
這也很可怕,因為它是在變相地說:你不夠好。
而且“更好”,到底是好到哪里?
掙一百萬,夠嗎?
一千萬呢,夠嗎?
沒有夠,他們沒有具體目標,只是淡淡說一句:總歸,你要更上一層樓哇。
這也沒人能頂?shù)米 ?/span>
但孩子愛父母,所以,他頂不住也要硬頂。
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他就試著去做一個“完美”的孩子,事無巨細都要符合父母對他的期待。
可是,哪有一個真實的人是沒有缺點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為了換取父母的認可,孩子就只有一個辦法了:
裝。
總是不按照自己的真實想法表現(xiàn)自己,甚至背道而馳。
我們平日里見到的那些非?!肮浴钡暮⒆?,他們天性就“乖”嗎?
如果不是為了外界的認可,誰愿意直愣愣地端坐45分鐘,眼都不眨一下盯著黑板?
的確,這些“很乖”,“完美”的孩子,通常能換來一時的肯定。
但是,這也在他們內(nèi)心埋下了一個很大的沖突:
你喜歡的,到底是我,還是優(yōu)秀的我?
如果我不優(yōu)秀,你還會不會喜歡我?
這種沖突,會一直在潛意識深處纏繞,最終形成一種要命的“自我苛求”:
不夠好的時候,他要求自己更好,因為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足夠好的時候,沖突得更厲害了:
你們喜歡的,根本不是真的我。真正的我,沒人會喜歡。
無論好還是不好,他都不會喜歡自己,也不愿意相信,別人會真的喜歡他。
這最終會帶來:無意義感。
他會陷入一種虛無中:
這一生,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即便追到了,又有什么意義?
什么才是真正的好?
是應該符合自己的內(nèi)心,還是符合別人的期待?
他會掉進這個夾縫中,左右搖擺,永遠無法自洽,直到失去信仰。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被這種“無由來的無意義感”長期糾纏后,抑郁了。
不少抑郁癥患者,他們的核心沖突,就在于此。
這也是為什么,我現(xiàn)在只做成人心理咨詢,兒童的我一直不愿再做。
因為,與固執(zhí)的父母交談,常常會勾出我自己的無力感。
我始終無法讓他們知道:
那些和他們的孩子有類似童年的來訪者,
他們長大后,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掙扎,最后,不得不邁進我的咨詢室。
他們長大后,費了多大力氣,才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
可即便如此,居然也得不到那些心理健康的同齡人,一半的能量。
我的始終無法讓他們知道:
“我只是希望他更好哇”,這是一句多么鬼畜的魔咒,可以折磨一個人一生。
如今,我的許多成年來訪者,我看到他們厭倦自己,痛恨自己,不把自己當人看,長久地生活在痛苦、糾結中,苛求自己,直到把自己逼到抑郁、絕望......
我真想坐上時光機,倒回幾十年前,將他們帶到自己的父母面前,對那些曾經(jīng)希望他們“更好”的父母們說:
你看,這就是你們的“更好的”孩子,一點也不可愛,您滿意了嗎?
作者簡介:欒晶,全職心理咨詢師。公眾號id:luanjing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