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同谷到成都十二首紀行詩的第一首《發(fā)同谷縣》,是準備出發(fā)時在同谷縣鳳凰山下鳳凰村所作。杜甫一家人在此暫住了二十多天,雖然他覺得同谷山川很美,是個隱居的好地方,但缺衣少食的窘迫現(xiàn)狀,使得他還是決定前往成都去尋求投靠。杜甫自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劍南紀行。”赴劍南即指赴成都,唐時成都屬劍南道。
《發(fā)同谷縣》
賢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
況我饑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來茲山中,休駕喜地僻。
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
忡忡去絕境,杳杳更遠適。
停驂龍?zhí)对?,回首虎崖石?/span>
臨歧別數(shù)子,握手淚再滴。
交情無舊深,窮老多慘戚。
平生懶拙意,偶值棲遁跡。
去住與愿違,仰慚林間翮。
自譯:
賢者墨子居無地,孔子亦曾缺暖席。
況我窮困一愚人,焉能安穩(wěn)有宅第?
覓所來到此山中,息駕暫住喜地僻。
缺衣少食身所迫,四次行路一年里。
憂心忡忡去美地,故鄉(xiāng)渺渺更遠離。
駐馬停車龍?zhí)哆叄厥走b望虎崖脊。
臨行路口別數(shù)友,握手相看淚再滴。
萍水相交情亦深,念我窮老多慘戚。
平生笨拙怠求名,隱居山林偶然際。
同谷離去與愿違,慚愧仰看林鳥棲。
杜甫在本年(公元759年)春天,自河南洛陽探親后返回華州(今陜西華陰),夏末攜家人離開華州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入冬后又離開秦州到同谷(今甘肅成縣),年末又要離開同谷赴四川成都,這便是杜甫說的“一歲四行役”。杜甫在同谷衣食問題未得解決,但他對同谷仍有好感,和發(fā)秦州時的心情不同。最早紀念同谷杜甫居所的當推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即杜甫流寓同谷114年后,成州刺史趙鴻所作的一首詩《杜甫同谷茅茨》:“工部棲遲后,鄰家大半無。青羌迷道路,白社寄杯盂。大雅何人繼,全生此地孤。孤云飛鳥外,空勒舊山隅?!?/span>
杜甫同谷至成都十二首紀行詩的寫作地點(前七首)。
杜甫離開同谷(今成縣)的路線。
成縣青泥河飛龍峽峽口。
成縣杜少陵祠位于青泥河飛龍峽峽口處。
成縣杜少陵祠初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成縣杜少陵祠中的杜甫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