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和手段,有機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感受語文的人文精神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讓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得到碰撞,使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在固有的教學基礎上達到最優(yōu)化。它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僵硬局面,構建了一種活潑、新穎、重方法、促思維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創(chuàng)建了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已成為眾多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作為21世紀的教師,應主動學習并運用這一現(xiàn)代科技的教學手段,勇于鉆研實踐,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她必將對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她必將推動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改革,促進教育事業(yè)的欣欣向榮。
一、 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tài)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的使用便改變了這種乏味的現(xiàn)狀。計算機讓課堂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體地講,在教學中根據(jù)課文內容,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播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這些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荒島余生》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荒島上的生活艱辛,我們可以找來電影《荒島余生》,并播放了片段讓學生觀賞,這樣不僅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痘实鄣男卵b》本來就是一篇活潑的童話,運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連環(huán)畫,讓學生根據(jù)連環(huán)畫敘述故事,這樣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動了起來,學生也更樂于參與。又如在教學《春》這篇抒情散文時,我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在課中向學生展示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雨圖、春風圖、迎春圖,即將下課時又在教室內響起歡快輕松的春的樂曲——《春天在哪里》,這樣不僅,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視覺、聽覺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緒從上課伊始到結束都持續(xù)高漲,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又如《月亮上的足跡》,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有許多的圖片資料和視頻資料。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能讓抽象的描述變得更為直觀。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就下載了“神州五號”的發(fā)射過程,以及阿姆斯特朗等利用儀器在月球上拍攝的圖片,這些資源的展示,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因此,對于美文、說明文等某些課文而言,多媒體的直觀手段確實是一種成功的幫助,它的出現(xiàn)解決了學生缺乏實際的現(xiàn)場感,難以把握抽象理論這一長期困擾語文教學的難題。它展現(xiàn)出來的生動直觀的課堂教學實例遠比教師口頭描述精彩、完整,大大便利了學生學習,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情感。
在激發(fā)情感方面,多媒體教學設施也發(fā)揮其獨特的優(yōu)勢。如學習《貝多芬》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提示學生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復傾聽的過程中,他們聽出了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憂傷、孤獨與痛苦,也聽出了當命運之災降臨時,他內心洶涌的波濤聲,那是他對藝術執(zhí)著的熱愛與追求,旋律中回蕩著這位音樂巨人要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與誓言。良好的多媒體音響效果,豐富了學生的視聽體驗,使他們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當課文內容涉及到孩子們比較陌生的事物時,多媒體課件也顯示出其直觀展示的長處。如學習《安塞腰鼓》一課,先連續(xù)播放粗獷豪放的演出畫面,讓學生看到了“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們,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黃土高原上人們的旺盛活力,體會腰鼓的火爆熱烈風格,一邊引導他們傾聽鼓聲,那能“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使恬靜的陽光變得飛濺,使困倦的世界變得亢奮”的鼓聲,確是有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學生的情緒迅速升溫,激動、興奮起來之后,再來朗誦課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計算機多媒體能模擬仿真,化抽象為形象,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fā)展思維能力,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了學生認識的難度,變難為易。例如在《春》的教學中,我從網(wǎng)上下載了這一課的課件:在一陣悅耳的笛聲中,課題從不同的角度飄入背景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隨之出現(xiàn)作者的頭像與簡介。隨著頭像與文字的逐漸隱去,屏幕上出現(xiàn)五幅小畫,分別對應課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五幅小畫可做按鈕使用,用鼠標選擇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鍵盤上的數(shù)字鍵1、2、3、4、5來選擇。每段都可重復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為屏幕左上方出現(xiàn)該段主題,如春草圖,主題下方開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現(xiàn)連續(xù)的圖像、視頻、動畫等。整個屏幕的右邊,在一個矩形框中映現(xiàn)該段文字,文字的范讀貫穿始終。在使用時可讓學生邊欣賞畫面,邊聆聽課件中的配樂朗誦,然后再讓學生跟讀。通過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渠道,增大了課堂的語文信息容量。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還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學難點,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養(yǎng)并發(fā)展了學生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多媒體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評價的機會,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變過去的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和實際操作實踐,逐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良好品質。同時促進了學生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等能力的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多媒體的技術應用的同時也大大的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
傳統(tǒng)的授課一節(jié)課緊緊巴巴,一篇課文至少要兩節(jié)課才能完成,長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講一個星期。多媒體在此則顯示了其優(yōu)越性,它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板書無需再寫,輕輕一點即可完成,問題也無需重復兩遍三遍,已經(jīng)擺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來時間節(jié)約不少,課的容量自然加大,長課短講成為可能。教學傳統(tǒng)篇目《社戲》,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我制作的課件,學生津津有味的看,熱火朝天的談感受,江南的小橋流水、月下行船、水鄉(xiāng)社戲、夜航偷豆等歷歷在目,那淳樸的鄉(xiāng)情、可愛的伙伴、那帶著露珠的羅漢豆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飛猛進,結果往常三節(jié)課講完的內容兩節(jié)課甚至一節(jié)課就完成了。這時的多媒體就像是在學生和課文間架起的一條快速道、一座立交橋。
五、有利用于增加學生閱讀量
語文學科是個涉及范圍很廣的特殊學科,天文地理,無不涉及,而單靠教材中所介紹的內容,完全滿足不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利用網(wǎng)絡來彌補不足,網(wǎng)絡也恰恰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要。
在課余,教師可以推薦和課文有關的網(wǎng)站,讓學生利用搜索網(wǎng)站進行網(wǎng)上觀看。如在初中課本中名家名作占很大比例,像魯迅的作品,到初二上半學期為止學生就已經(jīng)學過兩篇他的文章,學生對他的了解比較多,但這都是表面的,要想深入了解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的思想,了解他在文壇上的重要地位,還需要進一步閱讀他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此時可以讓學生利用百渡等搜索網(wǎng)站查找有關他的生平資料、閱讀他的小說、散文、雜文,及一些人對魯迅的評價等文章。
通過了解作家及相關的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網(wǎng)上閱讀,既節(jié)省了金錢,又節(jié)約了時間,而且網(wǎng)絡資源的豐富性是一般書籍所無法與之相比的。
總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老師教得生動活潑,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在語文學科課程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已經(jīng)逐漸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我們完全相信,在轟轟烈烈的語文教學改革中,信息技術將以其它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已逐步走進課堂,對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并將會廣泛運用于其它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