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君主,曹劉孫。
然而曹操從來不真把孫權(quán)放在眼里。“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是兒欲使我居爐火之上耶!”把這小子當(dāng)后生晚輩。
劉備算他的對手。“劉備,吾儔也。”“天下英雄,使君與操?!?/span>
陳壽寫《三國志》時,也說劉備折而不撓,只是干略不逮魏武,所以基業(yè)也小了點——但終究是放一起討論的。
然而劉備年近五十,還在當(dāng)陽被五十四歲的曹操追殺;漢中決戰(zhàn)時,曹操六十四五歲,劉備也快六十了。
說劉備是曹操的對手,其實更像是倆半老頭一路你追我趕。
我們讀歷史書,也知道三國著名戰(zhàn)役,一個官渡,一個赤壁。官渡決定了北方,赤壁決定曹操拿不下南方。
則曹操的天大優(yōu)勢,乃至曹魏基業(yè),說在官渡奠定的,也沒錯。
嗯,是了。
曹操最大的對手,實是袁紹。
現(xiàn)在各色故事談公元190-200年,一般集中在曹操劉備孫策視角。
所以大家好像覺得:曹操在河南山東打,打得差不多了,才去打袁紹;哎呀!袁紹怎么那么多兵?好,曹操以弱克強打敗了袁紹!真勵志!
——問題來了:袁紹先前是怎么變強的?難道是上天變出來的?父輩留給他的?
曹操的山東河南那片基業(yè),是自己打出來的。
袁紹的河北,也不是憑空來的。
話說,袁紹這人,很復(fù)雜。
在說他是什么樣之前,先得說:他不是什么樣。
《三國演義》及許多其他三國題材衍生作品,比如游戲漫畫,都容易將袁紹描述成這樣子:
紈绔富二代、靠祖宗吃飯、浮夸、跋扈、土豪金,曹操的配角。
這個報導(dǎo),其實有點點偏差。
袁紹的親爸爸是誰,就有說道。《后漢書》說爸爸是袁成,五官中郎將。《魏書》又說他是袁逢庶子,去給袁成當(dāng)兒子了。
反正,比起袁術(shù)這個司空袁逢正牌兒子,袁紹起點不算高。
古代的嫡庶有多狗屁倒灶,我們是知道的。
袁術(shù)是:舉孝廉除郎中歷職內(nèi)外,典型富貴人家小孩的出身。
袁紹則是從小帥氣,能聚眾;父母過世,他守孝補孝,還幫襯同時代很多士人,是個從小聚人氣的孩子。
當(dāng)時宦官看袁紹不爽,說他不聽呼召、而養(yǎng)死士,不知道是不是有圖謀。于是袁紹去給大將軍何進當(dāng)手下。
庶子出身,年紀(jì)輕輕就蠢蠢欲動有想法,當(dāng)時評價挺高,上頭都知道了,宦官都忌憚了:
可見袁紹并不純是賴著祖宗混的,是個自己很有想法的人,真算是自強不息。
公孫瓚就曾罵過袁紹。按《后漢書》說法,公孫瓚說袁紹:
你媽媽出身那么低,你怎么還敢這么努力,不想著謙虛呢?
《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傅婢,地實微賤,據(jù)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茍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
如上所述,袁紹出身不及袁術(shù),但來了個彎道超車,搞得袁術(shù)都不高興了:
袁紹辟大將軍府,不得已起從命,舉高第,遷侍御史。弟術(shù)為尚書詔,不欲為臺下,告疾求退。
比起袁術(shù)那種路中餓鬼的跋扈架勢,袁紹屬于默默努力型,但野心從來不小。
袁紹從小養(yǎng)死士,后來又跟人合謀除宦官。
到升任司隸校尉時,參與謀劃引外軍入洛。
實在也是個梟雄。
之后何進與宦官一起完蛋,董卓到了,袁紹出奔。
我們說東漢末年大亂,是何進宦官董卓們一鍋燉。
但若說是袁紹幫著裹亂、掀了東漢的桌子,讓亂世開始,也不為過。
說曹操是亂世奸雄,其實袁紹何嘗不是?
看看袁紹的玩法:聚人、搞陰謀、召眾將、對付太后……何進都聽著呢:
因復(fù)博征智謀之士逄紀(jì)、何颙、荀攸等,與同腹心……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后漢書·何進傳》
袁紹是從小有心思,也確實上進的梟雄。
從結(jié)果上來說,他將東漢朝亂的方向推了一把。
至于心思深到什么地步,是不是故意搞亂天下來爭霸的,天知道。
反正,袁紹即便不是陰謀家,也絕不是躺在功勞簿上吃祖先余蔭的好好先生。
他能得人推戴,一半是出身,一半也是個人努力。
還記得當(dāng)日諸侯反董時,曹操孫堅還去撲董卓,袁紹們卻在關(guān)東作壁上觀么?
從結(jié)果來看,說袁紹存野心比曹操早,一點問題都沒有。
說性格。
所有史書都說,袁紹姿貌宏雅,喜怒不形于色,威儀端正。對任何人都有禮貌。所以許多人都肯跟他。
郭嘉后來黑袁紹,也只好這么挑刺:
袁紹看到人饑寒,就很觸動很幫忙;看不見的,就不管了。
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
這后一句,實在有點苛求了:看不見的怎么管呢?
但可見,連罵袁紹的都承認(rèn),袁紹算是很能得人心的。
所以曹操、荀彧和荀攸,雖然都說袁紹外寬內(nèi)忌、但也基本承認(rèn):袁紹的關(guān)鍵詞,都是寬厚有恩,傾心折節(jié)。
不止對手下,對百姓也不錯。后來袁紹死了,河北老百姓都哭。
“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袁紹這種大家庭里出身不算高的小孩子,努力上進,又得人心;所以單騎出奔到河北后,雖然起家資本不算厚,但能聚人。
后來袁紹忽悠公孫瓚,施壓韓馥,領(lǐng)冀州牧,再就是一路打了。
我們說三國,多是曹操劉備孫權(quán)視角。其實袁紹挺能打的:畢竟,河北四州地盤,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袁紹和曹操最后官渡對決,但中間,其實是袁紹河北、曹操河南,兩人背靠背聯(lián)盟,對抗北邊的公孫瓚、南邊的袁術(shù)劉表、東邊的陶謙(與后來的劉備、呂布)。
匡亭之戰(zhàn),袁紹跟曹操一起打跑了袁術(shù)。后來又掃蕩黑山軍——也就是這一戰(zhàn)出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話。
袁紹又打東郡克臧洪,之后和公孫瓚一路打沒停過。最后滅掉公孫瓚拿下幽州。
到官渡之戰(zhàn)前,袁紹有河北之地,不是祖宗留給他的,是他自己搞定的。當(dāng)時大概天下最強了。
曹操雖然有郭嘉十勝十?dāng)≌?、荀彧的各色鼓勵和情報,但他自己在《讓縣自明本志令》里說了:
“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
所以,直到官渡之戰(zhàn),袁紹的歷程是:
門第不錯但出身不如袁術(shù);從小存著心思招納人眾;舉止風(fēng)度受人敬仰;為人寬和聚攏人心;一直存心搞宦官也確實搞掉了;靠背景連實力,硬生生打出河北天下的梟雄。
勢力之強,當(dāng)時第一。
那時,天下真仿佛會是他的了。
然后出了官渡之戰(zhàn)。
官渡之戰(zhàn)太龐大太傳奇,不多說了。
只說一個細(xì)節(jié):
官渡之戰(zhàn),是河北的袁紹,渡過黃河,去打河南的曹操。
官渡之戰(zhàn)隔年還有倉亭之戰(zhàn),還是袁紹渡河打曹操。
倉亭之戰(zhàn)后不久,袁紹病死了,袁紹自己病死后,兒子們分崩,曹操才北上。
在袁紹死之前,袁曹之戰(zhàn),一直是袁紹攻,曹操守。
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又花了七年時間,平定北方。
就像赤壁之戰(zhàn)并沒讓曹操垮掉,只是阻止了他的統(tǒng)一大業(yè)似的,官渡之戰(zhàn),其實并不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之戰(zhàn),更像是曹操阻止了袁紹的南進,改變了曹袁勢力對比。
袁紹的真正問題,其實還是死得早:
自己兒子們一散,問題暴露啦。
當(dāng)然,官渡之戰(zhàn)與袁家敗落,對袁紹的性格描繪,也很有參考價值。
曹操、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所有人都說:袁紹為人寬,但好謀無決。寬緩,遲。
曹操說袁紹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
荀彧說袁紹的軍隊沒有軍法。
歸根結(jié)底一句話:多,但慢,不嚴(yán)明。
我覺得,袁紹個人魅力與背景(雖然是庶子),讓他能團結(jié)許多人,百姓也喜歡他;但也是這點性格,讓他對待手下人,對待兒子,對待軍隊,都不夠嚴(yán)明。
所以規(guī)模大了、人員雜了,就頭疼。
好玩的是,劉曄后來說劉備,也是這個字:有度而遲——遲。
劉備和袁紹都很能聚人,但在曹操那派眼里看,袁劉都不夠狠。
曹操自己是嚴(yán)明果決型,所以看任何對手,都覺得慢一拍。
袁紹(以及劉表)好在背景姿貌都迷人。袁紹性格還很好,各階層的人都能吸引。但規(guī)模一大,處理關(guān)系就不大對了,而且他對人的好,也沒好到劉備對黃權(quán)那種推心置腹到犯愣的地步:大概,這就是袁紹所謂外寬內(nèi)忌了。
同樣被曹操手下評價為遲,但一般說劉備寬厚,袁紹外寬而內(nèi)忌。體現(xiàn)在用人上,劉備是真推心置腹,簡直到了愣的地步;袁紹則是對人好,得人心,但最后內(nèi)部有派系,聚人而不能團結(jié)擰成一股繩。審配許攸們于是惹出事來了。
大概,這就是袁紹了:
門第很高,但出身不算高至少不如袁術(shù);從小有野心,也自強不息,搞了宦官們(也間接亂了局勢);單騎出奔,聚人攻伐,拿下河北之地,一度是天下最強。
為人寬厚,但不太嚴(yán)明;野心大但疑似搞不定太復(fù)雜的派系,搞不定太瑣碎的人士關(guān)系(相比于看似浪蕩不羈但機變迅速的曹操),因此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也就不如嚴(yán)明緊湊狠辣的曹操,結(jié)果得天下未遂。
最后身體不行,死了。
大概,如果官渡是袁紹勝了,而且他再多活兩年,蕩定兗豫司徐,估計現(xiàn)在史書就不會說袁紹“外寬而內(nèi)忌”,而是反過來一窩蜂說曹操“暴譎寡恩”、“多行不義”之類了吧?
史書從來是勝利者書寫嘛。
之前說過,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里,曹操去給袁紹祭墓,加戲加得絕妙。
曹操讓陳琳在袁紹墓前,將罵他的檄文再讀一遍。眾將反對,曹操道:
“念!為何不念?當(dāng)年此文傳至許都,我方患頭風(fēng),臥病在床。此文讀過,毛骨悚然,一身冷汗,不覺頭風(fēng)頓愈,才能自引大軍二十萬,進黎陽、拒袁紹,與其決一死戰(zhàn)。真乃檄文如箭!此箭一發(fā),卻又引得多少壯士尸陳沙場,魂歸西天。我曹操不受此箭,壯士安能招魂入土,夜枕青山!星光殷殷,其燦如言,不念此文,操安能以血補天哉!”
這段豪邁燦爛,是魏武的天下氣度。
但在此之前,是這么段:
“昔日我與本初共同起兵時,本初曾問我:若事不濟,方面何所可據(jù)?我問之曰:足下意欲如何?本初曰:我南據(jù)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我答曰:“我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亡,我……我不能不為流涕也!”
當(dāng)初的對話,簡直就是早早預(yù)言了他們的命運啊。
如果以結(jié)果論,劉孫都比袁紹活得長,也建國立業(yè)稱帝了;但若以時勢論,巔峰期袁紹,實在才是東漢末曹操真正最強的對手。
倆人出身都不是一般平民,但一個庶子豪俠,一個贅閹遺丑,也都被袁術(shù)那種貴公子針對過。
能闖出來,倆人也都是從逆境中,努力奮斗過來的。
公元200年之后,是三國分鼎的故事。劉備在荊襄奔走、益州分鼎;孫權(quán)自擅江表(得虧他哥哥縱橫吳會),各有傳奇的一面。
但袁曹的天下,也不是憑空撿來的——真是一點點打下來后,又兄弟對決出來的。
在公元189-200年,故事主旋律其實可說是:
袁紹曹操兄弟倆,先是各自背靠黃河,聯(lián)手抵御天下強敵。
最后回過頭來,彼此相愛相殺:賭注是整個北方,以及天下霸主之權(quán)。
終于袁紹吐血,曹操渡河;袁紹的兒媳婦成了曹操的兒媳婦甄皇后;袁紹曾經(jīng)的核心鄴,成了曹操魏王國奠基之處,還立起了銅雀臺。
年輕時,他們倆還荒唐,一起玩搶新娘。
誰知道那時玩鬧的伙伴,最后會在官渡,玩搶天下的游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