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道家哲學是浪漫派,以純粹天然境界為自身,為最好。道家認為自然的世界就是至善,不要有任何的人為,一旦人為介入就失去了事物的本真和純凈。
所謂道法自然,其實就是指道就是自然。道是天地萬物之全體,故萬物的自生自長,自毀自滅,都是道所為,是道的一種自為。
在道家看來,順其自然,遵從道的規(guī)律,就是幸福。因為凡物都有自然之性,我們無需外求,過好自己的內(nèi)在自然生活,就是幸福當下。
人為的事情很多都是違背自然本性的,人類的墮落在于總是拿自以為是的聰明才力,去改造天然境界,進而給自己帶來很多痛苦和不必要的麻煩。人為之目的不外乎兩種:一模仿天然;改造天然。從前者看,天然已經(jīng)存在了,我們?yōu)楹芜€要模仿呢?總體看來,人類的這兩個目的都不能給人們帶來幸福,因為人為的目的,多為截長補短,不是改造過度,就是不得其法改造不好。所以人為的境界無法令我們獲得幸福,只有在天然境界中,我們才能獲取幸福。
除了以上這些,道家還人為道德是人性之自然,仁義、禮治、政治、律法、功名等這些帶有威權、人類定義、現(xiàn)實標準和利益考量的事物,都是不可取的,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大惡。所以,《道德經(jīng)》十九章中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娝乇悖偎焦延??!彼?,《道德經(jīng)》三章中說:“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p>
道家中尤其是莊子,他的哲學主張將社會恢復到原始自然狀態(tài),個人修養(yǎng)也是如此,認為應該去除成人心中的私欲和現(xiàn)實得失,復歸到嬰兒的那種無知無欲之天真狀態(tài)。認為嬰兒的活動都是出自天然,沒有什么有意識的計劃或算計之心,正是“一片天機,非有人為”的最佳人生境界。
在《莊子解故》中,有這樣一句“不以心著道,不以人助天”,意思就是在做事時,不要加入有意識的計劃,不要把本身很好的事物摻入本能的活動之中,所以道家講究“愚”,講究“混沌”,講究“無知無欲”。而返德就是返回到嬰兒狀態(tài),達到那種與天地合一的純真境界。
值得指出的是,嬰兒雖有活動,但卻沒有知識,很多事情不知道,因為沒有經(jīng)驗,只能靠直覺。到了有意識后,才是學習和模仿。這種純粹的直覺,在道家看來,是最寶貴的,也是人心最需要的。因為他還沒有進入到一個帶有是非、善惡的經(jīng)驗世界,而是處于一個混沌的直覺世界。在經(jīng)驗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到的,是具體的,是生活化和情境化的。只有到了名或類時,才變成了抽象,即把事物歸類,進行邏輯分析和抽象定義。就像數(shù)一樣,是很抽象的理。
另外,道家哲學還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即把萬物看做一個整體,這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互聯(lián)互動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莊子的《逍遙游》中,曾這么說:“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币馑季褪钦f,萬物是一個運行極好極完美的整體,你不必干預或改造它,它自會按照其自身規(guī)律發(fā)展推進。
結(jié)語——
相對于佛家,道家并不反對現(xiàn)實之世界,道家說的道,其實就是世界之全體的自然本真。如能去除人為的聒噪和干預,則世界就是和美,幸福的。道家并不完全主張像老僧入定一樣,什么都不干,徹底的清凈無為,而是認為應該在做事時,都應該在其本能、自然、非有意、不做作的范圍內(nèi),去除人為,返歸天然,生活于繁雜的世間,盡可能的把對自身的損害降到最小。
就像西方信仰上帝,認為神秘的感覺才是最高的幸福一樣,道家哲學使得我們相信,人只有不違背自然本性,才能獲得生命的真諦和幸福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