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huán)境污染和精神壓力日益增加,敏感性皮膚在世界各國的發(fā)生率也在逐漸增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但國內尚缺乏系統(tǒng)規(guī)范診治敏感性皮膚的指南。為提高對敏感性皮膚的認識,規(guī)范診療,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皮膚美容學組、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皮膚科醫(yī)師分會美容學組、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科分會光醫(yī)學和皮膚屏障學組特制定了《中國敏感性皮膚診治專家共識》。
敏感性皮膚(sensitive skin,SS)特指皮膚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發(fā)生的一種高反應狀態(tài),主要發(fā)生于面部,表現(xiàn)為受到物理、化學、精神等因素刺激時皮膚易出現(xiàn)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主觀癥狀,伴或不伴紅斑、鱗屑、毛細血管擴張等客觀體征。敏感性皮膚在世界各國均有較高的發(fā)生率,由于調查方法不同,各地報道的發(fā)生率差異較大,歐洲為25.4%~89.9%,澳洲為50%。女性普遍高于男性,美洲女性為22.3%~50.9%,亞洲女性為40%~55.98%,其中我國女性為36.1%。
一、發(fā)生因素
(一)個體因素
敏感性皮膚原因復雜,個體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年齡、性別、激素水平和精神因素等。近年的研究表明敏感性皮膚與遺傳相關,年輕人發(fā)病率高于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精神壓力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經降壓肽釋放,引發(fā)敏感性皮膚。
(二)外在因素
下列因素均可引發(fā)或加重敏感性皮膚,包括:①物理因素:如季節(jié)交替、溫度變化、日曬等;②化學因素:如化妝品、清潔用品、消毒產品、空氣污染物等;③醫(yī)源因素:如外用刺激性藥物,局部長期大量外用糖皮質激素,某些激光治療術后等。
(三)其他皮膚病
敏感性皮膚也可繼發(fā)于某些皮膚病,約 66%特應性皮炎的女性患者和57%的玫瑰痤瘡患者存在皮膚敏感狀態(tài),其他如痤瘡、接觸性皮炎、濕疹等也可引發(fā)敏感性皮膚。
本共識涉及的內容范圍不包括由皮膚疾病引發(fā)的敏感性皮膚。
二、發(fā)生機制
目前研究認為敏感性皮膚的發(fā)生是一種累及皮膚屏障-神經血管-免疫炎癥的復雜過程。在內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引起感覺神經傳入信號增加,導致皮膚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增強,引發(fā)皮膚免疫炎癥反應。
(一)皮膚屏障功能損傷
敏感性皮膚角質層結構不完整,表皮細胞間脂質含量不平衡,均可導致神經酰胺的含量減少。皮膚生理指標測試表明敏感性皮膚經表皮失水率(trans 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增加,角質層含水量降低,均表明敏感性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由于皮膚表面溫度過低或過高(低于34℃或高于42℃)都會延遲皮膚屏障修復,故環(huán)境溫度可以引發(fā)或加重敏感性皮膚。
(二)皮膚感覺神經功能失調
皮膚神經末梢的保護能力減弱、神經纖維密度增加及感覺神經的反應性增高,三者相互作用,引起皮膚感覺神經功能失調,其發(fā)生與瞬時受體電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家族激活有關。致敏的瞬時受體電位香草酸亞家族成員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可被生理或亞生理溫度(低于TRPV1正常激活溫度)激活,表現(xiàn)為溫度的變化可致敏感性皮膚出現(xiàn)燒灼、刺痛及瘙癢癥狀。因TRPV1易被辣椒素激活,故常被稱為辣椒素受體。敏感性皮膚的發(fā)生不但與上述外周神經功能異常有關,還與中樞神經功能改變有關。
(三)血管反應性增高
TRPV1表達于肥大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內皮素(endothelin ,ET)由內皮細胞和肥大細胞分泌并誘導肥大細胞脫顆粒導致神經源性的炎癥。ET-1可誘導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的分泌,并促進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產生, 使血管反應性增高,引發(fā)血管擴張。
(四)免疫及炎癥反應
TRPV1的活化不僅可以促進局部皮膚神經遞質p物質,血管活性腸肽、神經降壓肽和胰泌素等的釋放,還可導致感覺神經末梢附近的角質形成細胞、肥大細胞釋放IL-23、IL-31,并激活抗原提呈細胞和T細胞,從而引發(fā)皮膚免疫及炎癥反應。
三、臨床表現(xiàn)
1.主觀癥狀:通常是受到物理、化學、精神等刺激后皮膚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癥狀,持續(xù)數(shù)分鐘甚至數(shù)小時,常常不能耐受普通護膚品。
2.客觀體征:敏感性皮膚的外觀大都基本正常,少數(shù)人面部皮膚可出現(xiàn)片狀或彌漫性潮紅、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可伴干燥,細小鱗屑。
四、評估方法
目前敏感性皮膚的評估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一) 主觀評估
首先讓被調查者根據(jù)自己受到觸發(fā)因素刺激時皮膚是否容易出現(xiàn)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主觀癥狀,對皮膚的敏感狀況進行自我評估,自己得出是否為敏感性皮膚。可能的觸發(fā)因素:①物理因素:如季節(jié)交替、溫度變化、日曬;②化學因素:如化妝品、清潔用品、消毒產品、維A酸等刺激性外用藥、環(huán)境污染物(如霧霾、灰塵、尾氣)等;③精神因素:如焦慮、抑郁等。
(二) 半主觀評估
刺激試驗作為一種半主觀的方法目前已經被廣泛用于敏感性皮膚的判定,常用的有乳酸刺痛試驗,辣椒素試驗等。
1.乳酸刺痛試驗:是應用較為廣泛的評價方法之一,其中最經典的是涂抹法:在室溫下,將10%乳酸溶液50uL涂抹于鼻唇溝及任意一側面頰,分別在2.5min和5min時詢問受試者的自覺癥狀,按 4 分法進行評分(0分為沒有刺痛感,1分為輕度刺痛,2 分為中度刺痛,3 分為重度刺痛)。然后將兩次分數(shù)相加,總分≥3分者為乳酸刺痛反應陽性。
2.辣椒素試驗:是常用來評價感覺神經性敏感性皮膚的方法。將直徑為0.8 cm的兩層濾紙放置于一側鼻唇溝外約1cm處及任意一側面頰,將濃度為1×10‰ 辣椒素50uL置于濾紙上,詢問受試者的感覺(1分為勉強可以覺察,2分輕度可以覺察,3分為中度可以覺察,4分為重度可以覺察,5分為疼痛)。如果受試者的灼痛感覺持續(xù)>30 S,且程度≥3分者為陽性。
(三)客觀評估
客觀評估主要應用無創(chuàng)性皮膚生理指標測試,可較好反應敏感性皮膚的嚴重程度或治療效果。常用定量指標有:
1.經表皮失水率:間接反映皮膚角質層屏障功能,敏感性皮膚該數(shù)值常增高。
2.角質層含水量:敏感性皮膚者該數(shù)值常降低。
3.pH值:敏感性皮膚pH值常升高。
4.皮脂:主要檢測皮脂腺來源的皮脂含量,敏感性皮膚皮脂量常降低。
5.皮膚紅斑指數(shù):應用皮膚色度分光儀可間接測定皮膚表面紅斑程度,敏感性皮膚的紅斑相關參數(shù)常顯著增高。
6.局部血流速度和血流分布直方圖: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儀測定局部血流狀況,敏感性皮膚常有局部血流受阻表現(xiàn)。
五、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需滿足主要條件,次要條件供參考。
1.主要條件:
主觀癥狀:表現(xiàn)為皮膚受到物理、化學、精神等因素刺激時易出現(xiàn)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排除可能伴有敏感性皮膚的原發(fā)疾病如:玫瑰痤瘡、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賴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特應性皮炎及腫脹性紅斑狼瘡等。
2.次要條件:
體征:皮膚出現(xiàn)潮紅、紅斑、毛細血管擴張和鱗屑;
主觀評估提示敏感性皮膚;半主觀評估:乳酸刺激試驗評分≥3分;或辣椒素試驗≥3分;
無創(chuàng)性皮膚生理指標測試提示皮膚屏障功能有異常改變。
六、治療
總體原則是強化健康教育、促進皮膚屏障修復、降低神經血管高反應性、控制炎癥反應等,以提高皮膚的耐受性。
(一)健康教育
敏感性皮膚極易反復發(fā)作,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應盡可能避免各種觸發(fā)因素,如日曬、進食辛辣食物、飲酒、情緒波動、密閉的熱環(huán)境等,避免濫用化妝品。定期治療與隨訪,在醫(yī)生指導下配合治療,保持耐心,樹立信心,使皮膚能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
(二)合理護膚
修復受損的皮膚屏障是治療敏感性皮膚的重要措施。合理護膚要遵循溫和清潔、舒緩保濕、嚴格防曬的原則。宜選用經過試驗和臨床驗證,安全性好的醫(yī)學護膚品。禁用祛角質產品,宜用溫水潔面,每日潔面次數(shù)不宜過多。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選用具有修復皮膚屏障作用的醫(yī)學護膚品。
(三)物理治療
1. 冷噴、冷膜及冷超:對熱刺激敏感的患者,可通過低溫物理作用,收縮擴張的毛細血管,達到減輕炎癥的目的。
3.紅光、黃光:紅光具有抗炎和促進皮膚屏障修復的作用;黃光可促進細胞新陳代謝,降低末梢神經纖維興奮性。對于敏感性皮膚的各種癥狀起到緩解和治療作用。
4.強脈沖光及射頻:強脈沖光可通過熱凝固作用封閉擴張的毛細血管和對表皮細胞的光調作用促進皮膚屏障功能修復,緩解皮膚敏感癥狀。射頻可刺激真皮I、Ⅲ型膠原增生,提高皮膚的耐受性。
(四)藥物治療
癥狀嚴重者可酌情配合藥物治療,對于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顯著者可選擇抗炎、抗組胺類藥物治療,對于伴有焦慮、抑郁狀態(tài)者可酌情使用抗焦慮和抑郁類藥物。
來源于: 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皮膚美容學組、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皮膚科醫(yī)師分會美容學組、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科分會光醫(yī)學和皮膚屏障學組《中國敏感性皮膚診治專家共識》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7,31(1):1-4.
皮膚科指南及共識匯編:
1.皮膚防曬專家共識(2017)
2.中國皮膚清潔指南(2016)
3.護膚品皮膚科應用指南(2015)
4.醫(yī)用護膚品(修復皮膚屏障-保濕類)在皮膚科應用指南(2015)
5.果酸化學剝脫術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4)
6.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
7.中國玫瑰痤瘡診療專家共識(2016)
8.中國敏感性皮膚診治專家共識(2017)
9.中國黃褐斑治療專家共識(2015)
10.白癜風診療共識(2014)
11.5-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治療尋常痤瘡的共識(2011)
12.氨基酮戊酸光動力療法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15)
13.中國雄激素性禿發(fā)診療指南(2014)
14.尖銳濕疣診療指南(2014)
15.中國帶狀皰疹治療指南(草稿)
16.中國濕疹診療指南(2011)
17.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2014)
18.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
19.中國銀屑病治療專家共識(2014)
20.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2015版)
21.抗組胺藥在皮膚科應用專家共識(2017)
22.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1)
23.多汗癥及腋臭的肉毒素注射治療專家共識(2017)
24.透明質酸皮膚填充劑臨床治療指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