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善縣姚莊鎮(zhèn)的農戶從60年代就開始種植蘑菇,悠久的栽培歷史讓菇農積累了不少的種植經驗,模式尤其是近幾年姚莊鎮(zhèn)種蘑菇更是發(fā)生了大變化,可讓人不解的是,當?shù)氐姆N植規(guī)模是越來越大,可蘑菇棚里長蘑菇的栽培床卻是越種越小。
(采訪)曹引根:本來這個床架就是還要寬一米五零的,現(xiàn)在和這個比起來就是差距在什么地方,這個就是常見的就是一米二零左右。
曹引根和當?shù)毓睫r種的都是雙孢菇,這些長蘑菇的栽培床,寬度由一米五減到了一米二,面積小了,這長蘑菇的地兒自然比過去少了,那蘑菇產量還能有保證嗎?
(采訪)曹引根:傳統(tǒng)那個模式的菇長得比這個還要稀一點。
(采訪)顧小弟:原來的,我們的模式是面積大,就是不能高產。
過去不少菇農之所以建一張大面積的栽培床,就是為了要產量,可偏偏事與愿違。
(采訪)顧小弟:我們原來的就一米五左右的就是菇出在兩邊,兩邊相當多,中間比較稀、比較少。
曹引根也發(fā)現(xiàn),這蘑菇都愛集中在床邊上長,床中間的蘑菇出的很少,有很多菇還沒來得及出就已經死掉了。
(采訪)曹引根:菌絲它死掉以后,這個菌絲黃的,剛剛死掉這個它是和一樣的萎縮了,就是它慢慢的慢慢的變萎縮了,沒有了。
出菇的好壞關鍵是看有沒有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溫濕度條件適合,菌絲體成熟后就會發(fā)育成子實體,也就是這些長出來的蘑菇。條件一旦不具備,菌絲長不好或提前死掉,就會造成出菇困難或不出菇的情況,即便出了菇,菇體也會變色發(fā)黃,品質下降。
可栽培“床”的大小怎么也和出菇好壞扯上了關系。
(采訪)顧小弟:我們這個菇床,太寬了以后通風不足,氧氣就是不足的話,中間容易要就是這個料,就是這個菌絲要死掉,死掉就出不出菇來,所以那個產量不高。
蘑菇和人一樣,生長的時候需要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尤其是菌絲生長的階段,更離不開充足的氧氣。可過大的栽培床,導致中間密集的菌絲很難吸入充足的氧氣,所以栽培床中部的菌絲和蘑菇不是長不好就是會死掉。
三年前,曹引根和當?shù)毓睫r在專家的指導下,對大棚里的栽培床進行了改進。
(采訪)顧小弟:那么現(xiàn)在我們這個窄了,就是通風比較足,在中間等邊上的菇都是一樣的,死菇也少所以產量都拿出來。
曹引根和當?shù)毓睫r在把床變窄的同時,曾經固定床架的鐵絲也有了替代品。
(采訪)曹引根:現(xiàn)在我們用了尼龍繩以后牢固的固定性一樣的,那么減低了我們農戶的成本,就比方我自己搞的,成本要降低3/1主要就是。
因為床的面積小了,八層的床架和以往比負重小了不少,所以只要用尼龍繩就能固定的很結實。通過改造床架不光省了菇農的成本,大家采起蘑菇來也比以前要省事多了。
(采訪)菇農:中間一塊,我們爬上去那么在這里,這樣子頭這樣子伸進去的,要伸到里邊去了,不伸到里邊夠不著的,是這樣的。
現(xiàn)在床窄了,菇農不管在下層還是在上層,很輕松就能采到中間的蘑菇。既省事又省錢,蘑菇產量比也以前翻了一番。
(采訪)曹引根:現(xiàn)在我們這個面積改少了,這個產量已經上去了,那么一般的話,我們那個棚子,一茬菇估計6000斤左右,這個棚改進以后,產量比本來這個要起碼增加一倍,一倍左右。
(主持人)幾年下來,曹引根和當?shù)毓睫r發(fā)現(xiàn),栽培床的面積小了,反而卻增產不少。少投入還能高產出,嘗到甜頭的曹引根和當?shù)夭簧俟睫r,在設施上不光改進了棚里的栽培床,連菇棚也進行了改進。
曹引根他們的蘑菇棚都是用稻草搭建的,棚子里面覆蓋著一層塑料膜,這樣的蘑菇棚,秋季和春夏出菇都沒有問題,到了冬季就不行了。
(采訪)曹引根:到冬天,現(xiàn)在溫度在零上5度、6度根本不會出蘑菇了。
雙孢菇屬于中、低溫型的菌類,一般在13~16℃才會出菇,可浙江嘉善縣的姚莊鎮(zhèn)雖然地處南方,到了冬春季,冷的時候也在零度左右,這樣的低溫根本就長不了蘑菇。為了延長生長季,讓冬春季也能出蘑菇,曹引根他們很容易就想到給蘑菇棚加溫的方法。
(采訪)曹引根:我們本來到冬天的時候,就是用蒸汽現(xiàn)加溫,就是一種加溫利用蒸汽加溫。
燒鍋爐,架管道,菇棚的溫度是上去了,可曹引根一算,這開銷上去的更快。
(采訪)曹引根:這個就是一個成本高,為什么呢?這個鍋爐要燒煤的嘛,煤價格大了,這個鍋爐燒起碼三百斤煤,這個蒸汽要燒出來。
既想冬春季能出菇,還要考慮成本提高溫度,當?shù)氐募夹g人員嘗試著在棚外又加蓋了一層塑料膜。
(采訪)顧小弟:我們以前這個棚都是一層膜,到了冬天的時候是雙膜覆蓋。
草棚里蓋一層塑料膜,草棚外再蓋一層塑料膜,就形成了雙膜,稻草棚子像夾心餅干一樣被兩層膜緊緊包裹了起來。可他們發(fā)現(xiàn),這么嚴實的棚子,溫度還是升不上去。
(采訪)顧小弟:就是這個原來我們把這個菇棚全部包起來了,包起來以后保溫起到了一點作用,就是幾天以后,后來又溫度又低了,沒有辦法里邊溫度就升不高,那么后來這個辦法不妥。
兩層膜緊包著的稻草棚,的確能起到保溫的作用,可唯獨不能提升溫度,當?shù)丶夹g人員聯(lián)想到,冬天大棚里之所以能長出瓜果蔬菜,就是因為搭建的大棚利用了太陽能,很快,他們對覆蓋的塑料膜進行了調整。
(采訪)顧小弟:南邊一定要拿出一個空間,北邊的不用北邊沒有太陽的,南邊的都要有空間,拿出來以后太陽一曬以后,里面的溫度相當高了。
因為南邊向陽,當?shù)毓睫r把朝南的塑料膜用毛竹撐了起來,讓塑料膜形成一個斜面,增大了采光的面積,這樣太陽曬過來,菇棚南邊的空間存上的可就是熱空氣了,不過要想讓整個菇棚熱起來,只打開菇房的門窗可不夠。
(采訪)顧小弟:就是空氣熱了,熱了以后我們后面就是用一個換氣扇,換氣扇沒有的話也不行。
在晴天的中午,只要打開兩個小時左右的換氣扇,就能把菇棚前曬過的熱氣抽進棚里,這太陽能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現(xiàn)在姚莊鎮(zhèn)的菇農不用花什么錢就能把菇棚的溫度給提上去。
(采訪)顧小弟:現(xiàn)在我們從十一月到下一年的五月份,我們就沒有斷過蘑菇,就是冬天也能出菇的。
(主持人)通過對栽培設施的小小改進,拉長了雙孢菇的上市期,讓雙孢菇的產量翻了一番,而且還節(jié)省了不少的成本。種蘑菇還有一項比較大的花費就是培養(yǎng)料,怎么讓培養(yǎng)料也能省出點兒效益來呢,姚莊鎮(zhèn)的菇農們又在這上做起了文章。
姚莊鎮(zhèn)種植有大面積的水稻,稻草成了曹引根種植蘑菇的寶,以稻草和菜餅為主的培養(yǎng)料,不僅能發(fā)酵充分,而且營養(yǎng)高,很適合蘑菇的生長,可讓曹引根等不少菇農犯嘀咕的是,這幾年菜餅的價格是越來越高了。
(采訪)曹引根:這個菜餅子就是價格大就是我們那邊可以賣到一塊錢一斤,那你如果放一千斤的話,一個平方尺放
通過專家曹引根了解到,其實雙孢蘑菇是腐生真菌,它喜歡腐熟的糞草培養(yǎng)料。說到糞,在姚莊鎮(zhèn)就有不少養(yǎng)牛場,這里每天都會產出大量的牛糞。菜餅是肥,牛糞也是肥,這又臭又臟的牛糞成了曹引根種蘑菇的“香餑餑”。
曹引根和當?shù)毓睫r用牛糞取代了菜餅,按1000平方尺計算,蘑菇的培養(yǎng)料里有稻草2250千克,牛糞1250千克,這樣一來不僅節(jié)約了成本,而且牛糞的肥力也不比菜餅差。
(采訪)顧小弟:我們就是說肥力比較足的,就是在蘑菇上放上去以后。就是這個蘑菇長得很壯的。
現(xiàn)在用牛糞替代了菜餅作陪養(yǎng)料,又給菇農可省下了不少的錢。接下來能省錢的地方還有呢。
讓菌絲體變成蘑菇,就必須在培養(yǎng)料上進行覆土,因為雙孢菇的子實體是在覆土層中扭結長大的,所以如果不覆土就不會出菇。其實,草炭土是最好的覆土材料,它持水量高,通氣性好,富含有機質,就是價格太貴。
(采訪)顧小弟:成本比較高的,每一平方尺要一塊多錢,一平方尺就要一塊多錢。
那么如果放棄高價的草炭土,還有什么材料能給蘑菇覆土呢?
浙江省的姚莊鎮(zhèn)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占到整個面積的15%左右,因為河道多,清理淤泥也成了當?shù)氐囊豁棿蠊こ獭?span lang="EN-US">
(采訪)陳鎮(zhèn)長:那么河道里面我們每隔三差五我們會要去清淤,不清淤的話影響到我們防洪、河床抬高所以這個水位也要抬高,那么我們河床要給它清淤,清淤呢會花很多的錢。
正是這些開銷大又沒有用的河泥引起了當?shù)丶夹g人員的注意,河溝里有不少水生動植物的遺體和排泄物,逐漸腐爛分解,使得河泥成了一種“泥肥”。據(jù)測算,河泥里平均有機質5.09%,除了有機質還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鉀等成分
(采訪)顧小弟:肥力足就是這個菇長的比較壯的,就是我們剛才這蘑菇厚度比較厚,就是要肥力來。
曾經要花錢才能清除的河泥,現(xiàn)在反倒成了菇農們必不可少的覆土材料。
(采訪)曹引根:挖河泥我們現(xiàn)在這個廢物利用,最便宜的,這個泥拿起來就好用了,還有一個清理河道,還是一種清理衛(wèi)生了。
播種后15天左右,當菌絲基本長滿料層時就進行覆土了,可曹引根挖上來的河泥并沒有直接往料層上蓋。
(采訪)曹引根:要現(xiàn)在還要放這個礱糠,礱糠就是我們那邊就是稻谷的谷皮,就是我們吃飯的,米飯的谷皮,一般他們都知道的,就這樣子一種?,F(xiàn)在把它攪一下,讓它均勻一點撒在上面,把這個礱糠放上去以后就好使用了。
因為河泥粘性強,透氣性就會差些,為了讓蘑菇在覆土層里更好的呼吸和生長,就需要往河泥里摻一些礱糠,這樣河泥就能產生大量的孔隙,增強了它的透氣性。
曹引根把加上礱糠的河泥蓋在了料層上,手里的小工具可幫了他大忙。
(采訪)曹引根:這個叫耙子,就是自己發(fā)明的一種工具,能夠把河泥松開來。
過去,像曹引根一樣,很多菇農都是用手直接覆土,一個棚里二三十張栽培床,手指頭難受不說,工作效率也很低。
(采訪)曹引根:如果你用手把它摟的話,一天肯定干不好,就是起碼要兩天左右。
為了更容易的覆土,讓活干得更快些,當?shù)毓睫r制作了這種像梳子一樣的覆土工具。
(采訪)曹引根:現(xiàn)在用這個耙子耙的話,我這個一個棚子,兩個人可以一天能夠干好的,因為這個很快,快的不得了,面積大,我們手只有四個……肯定這樣子快。
有小耙子幫忙,是又省工又省時,這覆土的活曹引根是干得更麻利了,覆土后大約20天左右就出菇了,可給菇農服務的技術人員卻發(fā)現(xiàn),這長出來的蘑菇卻變了形。
(采訪)顧小弟:瘦,就消瘦,這個菇就小,架子很長這個菇就不行的、質量不行的。
本應該大頭架子小的雙孢菇,竟然瘦了不少,經驗豐富的顧小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采訪)顧小弟:如果說礱糠太多了,泥性太少了這個菇比較瘦。
原來,一些菇農擔心河泥透氣性差,加上了過多的礱糠,河泥的量少了,營養(yǎng)也跟不上了,蘑菇自然就會變瘦,所以河泥和礱糠的比例是個關鍵。
(采訪)顧小弟:比例一般說一百斤河泥,就是用15斤礱糠給它拌起來就可以了。
曹引根和當?shù)毓睫r杜絕了覆土材料“比例失調”的問題,這長出來的雙孢菇不僅堅實,而且圓正,品質更好了。
蘑菇是長得越來越好,可讓人頭疼的事兒也接踵而至。
(采訪)曹引根:一個大棚我們算起來就是要十車,拖拉機十車,一車拖拉機是估計在三噸左右,就是三十噸這一個棚子,等于這個一個棚子三十噸它的廢料怎么辦就是送人家都不要。
(采訪)菇農:這個廢料都是倒到路邊,地里去了倒掉了是吧。
讓菇農頭疼的就是菇床上的培養(yǎng)料,采收三茬菇以后這些料就成了沒用的廢料。大量的蘑菇廢料長期堆積在路邊,不僅會滋生有害病菌,更重要的是還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嚴重的影響。
不過,現(xiàn)在在姚莊鎮(zhèn)這些廢料都派上了用場。
(采訪)
蘆筍基地負責人:像這種都是蘑菇廢料,這種都是。
記者:這是你幾月份施的?
蘆筍基地負責人:這是我在六月底,六月底施進去的,六月底施進去,用那個耕機把它耕耘了,耕耘了那么現(xiàn)在我反正耕耘了之后,統(tǒng)一再安上一批,安上一批保溫松土都有好處的,對蘆筍都有好處。
原來,當?shù)丶夹g人員對蘑菇廢料進行了成分檢測,里面有機質達31.24%,還含有有機磷、速效鉀、全氮等營養(yǎng)物質,算是比較好的有機肥。當?shù)氐奶J筍基地率先用上了這些廢料。
現(xiàn)在,蘆筍基地成了蘑菇廢料最大的消費者,菇農除了賺足了蘑菇錢,還多了一份意外收獲。
(采訪)菇農:這個廢料以前是沒人家要的,現(xiàn)在這個廢料也可以掙錢了,一個棚子掙兩百到兩百五塊一個棚子這樣一個棚子,那我們這個四十三個棚子要一萬多錢了是吧,這個是另外的收入是吧。
利用稻草牛糞充當蘑菇的培養(yǎng)料,河泥成了蘑菇的覆土材料,蘑菇的廢料又成了有機肥施給蘆筍,這樣的鏈條經濟讓嘉善縣的姚莊鎮(zhèn)得到了不僅僅是更高的經濟效益。
(采訪)縣長:那么通過這樣一條鏈條,通過這樣一個資源的不斷的循環(huán)的利用,排道河道里面也好,留在土壤里面也好,有些有害的因子在循環(huán)的過程當中,把它去掉了。那么這樣的話,就是生態(tài)效益好了。
循環(huán)經濟上的發(fā)展,菇棚設施上的改進,姚莊鎮(zhèn)的菇農投入低了,效益卻更高了?,F(xiàn)在浙江省嘉善縣蘑菇種植面積有1936萬平方尺,總產量達1.5萬噸,成為浙北最大的蘑菇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