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眾的怒火持續(xù)點燃
如果考察北美殖民地的發(fā)展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從這塊殖民地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的政治精英,他們在殖民地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這也是北美殖民地得以迅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到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北美殖民地已經(jīng)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他們既有清教徒的信仰和精神,又長期受英國法治理念的熏陶,同時還積極學習了歐洲啟蒙運動的新思想。經(jīng)過這樣的學習和鍛造,這批精英的整體素質(zhì),已經(jīng)遠遠不是大英帝國的那些政客們所能比擬的。
從結構上看,這批精英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生活優(yōu)雅,十分富裕的紳士,在殖民地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他們追求穩(wěn)定,例如本杰明·富蘭克林、喬治·華盛頓、約翰·迪金森等;一類是思想比較激進的革命者,不惜采取一切手段,都要推翻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例如塞繆爾·亞當斯、帕特里克·亨利等;還有一類基本是律師出身,既有明確的政治追求,但法治意識強烈,骨子里浸潤著的還是英國理性的保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例如約翰·亞當斯、托馬斯·杰弗遜、詹姆斯·麥迪遜等。
如果說,第二類人是美國革命的突擊手,第三類人則是美國革命的靈魂,第一類人相當于是控制美國革命進程的壓艙石。
由此我們不能不感嘆,在一個寬容自由的政治環(huán)境中,多元的政治追求自然而然地融匯成一股多么偉大的力量,他們共同發(fā)動了一場偉大的革命,并且締造了一個偉大的國家。
塞繆爾·亞當斯無疑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第一個,也是最偉大的一個突擊手。這位“自由之子”運動的發(fā)起人,同時也是反印花稅運動的的組織者,似乎天生就是一個不安分的革命家。
(塞繆爾·亞當斯(1722—1803),美國國父,他策劃的波士頓傾茶事件震驚全美。)
塞繆爾·亞當斯的家道殷實,又畢業(yè)于哈佛大學,本可以比較輕松地成為一名當時人們十分羨慕的青年紳士??墒?,他既不想當紳士,也不想發(fā)財致富。父親曾經(jīng)給了他一千英鎊,在當時,這也算是一筆巨款了,讓他去創(chuàng)業(yè)。然而,很快地,亞當斯就將這些錢敗得一干二凈。父親去世后,亞當斯又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chǎn),只是沒兩年又讓他全部賠掉了,還欠了一屁股債。
亞當斯完全無心打理什么生意,他就喜歡成天待在碼頭上、茶館里,和水手、搬運工進行各種各樣的政治辯論。
印花稅取消了,殖民地也暫時寧靜了,亞當斯可不甘心讓剛剛點燃的群眾怒火,就這樣熄滅。
馬薩諸塞一直是殖民地帶頭鬧事的地方,是喬治三世的眼中釘。因此,喬治三世專門派了兩個團的英國軍隊駐在波士頓,防止這兒鬧事。
一直享有自治權的馬薩諸塞人哪里能夠容忍這等事,這不是明顯是拿槍指著我們嘛!亞當斯知道,這種反感絕不是他一個人所有。于是,他就唆使一批喜歡鬧事的年輕人,經(jīng)常到英國軍人的駐地或站崗的地方,對這些當兵的奚落調(diào)侃,意在惹惱這些當兵的,擴大點事態(tài),將這些軍隊趕走。
(血染波士頓的畫面。)
1770年3月5日,在波士頓海關廣場前,一群小青年拿著冰凌子,朝正在站崗的英軍士兵身上扔。站崗的士兵火了,但就是趕不走他們。站崗的士兵只有吹起了求救的哨子。這邊的年輕人也敲響了火警警報。一時,英軍士兵和當?shù)厝罕姸加苛诉^來,廣場大亂。
一個士兵被推到了,他爬起來就朝人群開了一槍,打死了一個人。于是更多的人沖了過來,英軍士兵這時只有開槍自衛(wèi)。這次事件,一共死了五人,傷了八人。
“血染波士頓!血染波士頓!”殖民地的報紙紛紛都在頭條連篇累牘地報道了英軍的這一暴行,要求英國當局嚴懲兇手。當時,北美殖民地的傳媒事業(yè)相當發(fā)達,人均報刊擁有量已經(jīng)超過了英國,宣傳輿論的威力不可小覷。
英國政府這次也有點慌了,雖然他們明白這時有人故意挑釁,但畢竟死了人。他們還是按法律辦事,將開槍的士兵送上了法庭,并沒有將這個事件定性為暴亂。
不過,讓塞繆爾·亞當斯大跌眼鏡的是,在法庭上,為開槍的英軍士兵進行辯護的竟是他的表弟,馬薩諸塞著名的律師約翰·亞當斯。他認為,士兵無罪,挑釁他們的人是一群暴民。
但是,“血染波士頓”的影響已經(jīng)造成了,群眾的怒火又持續(xù)燃燒起來了。為了避開風頭,英軍也將自己的駐地移到了波士頓郊外,淡化了與殖民地民眾的矛盾。
忍無可忍喬治三世
和英國當局的矛盾,沒有因血染波士頓而進一步激化,塞繆爾·亞當斯沒有灰心,他在尋找新的機會。
1773年12月,東印度公司的三船茶葉駛進了波士頓港。東印度公司因為自己的茶葉滯銷,英國首相諾斯提出讓他們把茶葉拿到北美殖民地銷售。因為這里的茶商上一直是從荷蘭商人那里走私茶葉,使英國政府的茶葉稅一直收不上來。諾斯首相的這一招,既打擊了殖民地的走私茶葉,又幫助東印度公司緩解了茶葉滯銷的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然而,殖民地的茶葉商人不高興了,因為這樣一來,他們的財路就給堵住了。在當?shù)夭枭痰闹С窒?,塞繆?/span>·亞當斯組織了上千人,圍住了總督府,要求禁止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在波士頓卸貨。因為有諾斯首相的授意,總督當然不答應,即使東印度公司的船只要求返航,總督也不同意。
于是,12月16日,亞當斯就帶著一幫人,化裝成印第安人,沖上了東印度公司那三條船,用隨身攜帶的斧頭,三下五除二,將船上的茶葉箱劈開,將茶葉全部倒進海里。
(驚心動魄的波士頓傾茶場面。)
事件一發(fā)生,殖民地的商人和紳士就對傾茶事件表示震驚和譴責。富蘭克林公開指責這是一起不能容忍的暴力非法事件,波士頓人必須要賠償東印度公司的一切損失。大部分殖民地人,都還是在大英帝國的法律框架內(nèi),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他們適應不了塞繆爾·亞當斯的這樣一種斗爭方式。
傾茶事件在英國的反應更為激烈。喬治三世怒不可遏,聲稱,如果殖民地人不向大英帝國臣服,那就將他們征服!
諾斯也對英國議會說:“如果有人,劫掠你的商人,燒毀你的船只,否認你的法律和權威,我們還能繼續(xù)仁慈和容忍下去嗎?所以現(xiàn)在我們必須采取行動,無論結果如何。如果我們不作為,一切就都完了。”
1774年4月,作為對波士頓傾茶事件的回應,英國議會頒布了四項對馬薩諸塞殖民地的強制性法案:《波士頓港口法案》《司法管理法案》《駐軍法案》《馬薩諸塞政府法案》。根據(jù)這些法案,波士頓港口關閉;地方法院無權審判殖民地的政府官員;對波士頓增加駐軍;議會代表和地方法官由選舉制改為任命制;波士頓總督也由文官改為由軍人擔任。這樣一來,馬薩諸塞殖民地的自治權和公民的自由權都被剝奪了。
(英國當局在馬薩諸塞實行強制法令。)
接著,6月,英國議會又頒布了一個《魁北克法案》,這個法案直接取消了國民代表大會,由英國王室任命的總督全權管理殖民地。這不是赤裸裸的獨裁統(tǒng)治嗎!對于追求自由的殖民地人,他們能夠接受這樣的獨裁嗎?不,絕不!
因此,這一系列法案不僅在馬薩諸塞引起了強烈反抗,而且也在整個北美殖民地引起了憤怒和恐慌。他們將這五個法案統(tǒng)稱為“不可容忍法案”。他們認為,這些法案今天可以在馬薩諸塞、魁北克實行,明天英國當局就可以強加到任何一個殖民地頭上,只要這個殖民地稍稍冒犯了他們。
甚至連一向穩(wěn)重的華盛頓也忍不住拍案而起,他告誡人們:“英國人的暴政是要把我們奴役成馴服和卑賤的工具,就像我們對待黑人一樣?!?/span>
不自由,毋寧死
面對英國當局的威脅,平時往來不多的殖民地,此刻空前團結起來。他們籌措資金,提供糧食,抵制英貨,積極支援被圍困的波士頓,逼迫英國當局取消那些不可容忍法案。
在弗吉尼亞議會上,托馬斯·杰弗遜提議,將英國當局關閉波士頓港口的6月1日,定為弗吉尼亞齋戒日。弗吉尼亞總督大為震怒,立即解散了議會。
議會代表換了一個地方,繼續(xù)開會,決定成立“大陸會議”,作為各殖民地民眾代表會議。各殖民地紛紛響應。于是,馬薩諸塞議會提議,1774年9月5日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
(第一次大陸會議。代表們在祈禱,希望能和平解決與英國當局的矛盾。)
9月5日,除佐治亞殖民地以外,其余北美十二個殖民地的五十五名代表在費城相聚了。但是,這些分別代表弗吉尼亞、馬薩諸塞、賓夕法尼亞、南卡羅來納等殖民地的人,對于和大英帝國徹底決裂仍然充滿了猶豫和惶恐。畢竟,每個殖民地有每個殖民地不同的情況。
最后,經(jīng)過反復的討論和妥協(xié),大陸會議同意成立“大陸協(xié)會”,聯(lián)合抵制英國貨,直到強制法案取消。如果一年后,強制法案還沒有取消,再共同不向英國出口殖民地產(chǎn)品。與此同時,各殖民地要積極組建民兵,準備抵抗英軍。如果形勢不見好轉(zhuǎn),來年再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雖然在反抗英國當局的決心上,殖民地人還不是很一致,但是,他們還是第一次聯(lián)合了起來,達成了基本共識,這就是最大的收獲。弗吉尼亞代表帕特里克·亨利,這位和英國人誓不兩立的激進分子,也非常興奮地宣告:
“英國人的壓迫已經(jīng)改變了殖民地的邊界。弗吉尼亞人、賓夕法尼亞人、新英格蘭人之間的區(qū)別已經(jīng)消失了,今天,我不是弗吉尼亞人,我是美利堅人!”
然而,亨利的興奮還是早了一點。一百多年來,大英帝國和殖民地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還是讓殖民地一時難以割舍。特別是在組建民兵,對抗英國軍隊的問題上,殖民地人還是顧慮很多。他們不愿過于刺激喬治三世。他們希望通過請愿,通過抵制英國商品,就可能使英國政府讓步。在弗吉尼亞議會上,大家都希望亨利的態(tài)度不要過于激進。
是啊,如果不是喬治三世改變了英國王室多年的政策,讓殖民地一如既往地擁有自己的自治權,能夠自由地行使自己的天賦人權,他們也并不愿意脫離大英帝國。
可是,亨利已經(jīng)看到,殖民地和大英帝國的關系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大英帝國賜給殖民地的自由,只能是帶著鐐銬的自由。我們的祖輩就是為了追求自由,不惜舍棄最寶貴的生命,來到這塊土地,開墾拓荒。如果他們,知道自己的后人,為了眼前茍且偷安的生活,將要出賣寶貴的自由,他們將會作何感想!
(帕特里克·亨利表示:對我來說,不自由,毋寧死?。?/span>
在深深的痛苦中,亨利忍不住的將心底的最強音,迸發(fā)了出來:“難道生命如此寶貴,和平如此甜蜜,竟值得以鐐銬和奴役去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制止他們這樣做吧!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對我來說,不自由,毋寧死!”
這個雷鳴般的拷問,像一枚炸彈,掀起了殖民地人民心頭的波浪。這個雷鳴般的拷問,直到今天,依然在美國人民的心頭震撼。
自由和主權不可讓渡
北美殖民地人對英國政府的強制法案所做出的如此強硬的反抗,是喬治三世和諾斯內(nèi)閣始料未及的。為了緩和殖民地人的對立情緒,諾斯提出了一個安撫方案,只要殖民地人接受喬治三世新的統(tǒng)治思路,對殖民地的稅收可以適當放松。
但是,殖民地人不愿接受這樣的安撫。
(自由之子將親英分子身上涂上柏油,插上羽毛,進行懲罰。)
如果他們的自由和自治的主權得不到保障,他們絕不會停止反抗。特別是在新英格蘭地區(qū),民兵組織已經(jīng)廣泛建立了起來,他們襲擊當?shù)氐能娀饚?,收集武器和彈藥,隨時準備反擊英國軍隊的鎮(zhèn)壓。同時,那些親英分子和英國政府的命官也不斷地遭受到當?shù)厝嗣竦目謬?,甚至被涂上柏油、插上羽毛進行懲罰。
大英帝國已經(jīng)無法對它的殖民地進行有效控制了。
于是,喬治三世宣布,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局面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公開的暴亂了,必須要嚴厲鎮(zhèn)壓!
隨著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的槍聲響起,殖民地人武裝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戰(zhàn)斗便打響了。
(列克星敦的民兵打響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第一槍。)
為了應對快速變化的局面,1775年5月10日第二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從此,大陸會議在整個獨立戰(zhàn)爭期間,行使了美國臨時議會和臨時政府的功能,領導了這場偉大的戰(zhàn)爭,直至取得美國獨立。
不過這時,十三個殖民地仍然沒有決心獨立,他們還是希望能和喬治三世達成某種形式的妥協(xié),只要殖民地人的自治權和自由權得到保證就行。
不過他們也很清楚,喬治三世從來沒有重視過他們的訴求。在喬治三世的眼中,殖民地人就是二等公民,就應該無條件地服從他。如果不服從,喬治三世就會強迫他們服從。
(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會上決定建立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司令官。)
那么,殖民地人也必須展示自己的力量,告訴喬治三世,我們絕不會屈服于你的威權,我們的自由和主權不可讓渡!
大陸會議一致同意組織一支軍隊,對抗英國軍隊,讓喬治三世知道殖民地人的決心,逼得他坐下來談判。
這支軍隊就叫大陸軍,會議一致推舉華盛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官。
華盛頓義不容辭地接受了任命,并表示不從大陸會議領取一分錢報酬。
(華盛頓就任大陸軍司令官。)
大陸會議還通過了兩份文件,一份是寫給喬治三世的《橄欖枝請愿書》,一份是《關于拿起武器的原因與必要之公告》。
在《橄欖枝請愿書》中,表示了殖民地人愿意繼續(xù)效忠喬治三世的愿望,希望能與英國政府就殖民地的相關問題進行談判。在談判期間,英軍不要有進一步的敵對行動。
收到請愿書后,喬治三世看都沒看就將其扔到一邊。第二天,1775年8月22日,喬治三世發(fā)表一項聲明,宣布整個北美殖民地處于叛亂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