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此文為《陳老舌診心得》之延伸閱讀,主要為溫病舌診的內容,因內容較多,分為兩篇發(fā)送,上篇為辨舌苔中白、黃苔內容點擊溫病舌診指南(上)[附圖]可查看。本篇為灰、黑苔以及舌質,舌態(tài)內容。
三、灰、黑苔:
《辨舌指南-灰色脾經(jīng)》說:“如以青黃和入黑中則為灰色也。”灰苔即淺黑苔,溫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黑苔,大多數(shù)由黃苔或灰苔轉化而來,標志著病情已經(jīng)較危重。黑苔所反映的病變,以熱盛傷陰者居多。一般而言,凡灰、黑苔焦燥的多為熱邪極盛,或熱灼真陰的征象,灰、黑潤膩苔者的多兼挾痰濁內伏。
溫病過程中多見如下灰黑苔:
1、 灰燥苔、黑燥苔
1.1灰燥苔
特征:苔灰而干燥
意義:熱結腸腑,陰液稍傷。
治療:通腑泄熱。
1.2黑燥苔
特征:舌苔干薄,色黑而燥,舌紅絳。
意義:多出現(xiàn)于溫病后期,邪入下焦,耗傷真陰,心火亢盛。
治療:育陰清熱。
如癥見身熱、心煩不得臥、脈細數(shù)等,可用黃連阿膠湯。 葉天士說;“舌黑而干,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章虛谷亦稱“若黑燥無苔,胃無濁邪(王孟英:非無苔也,但不厚耳)。故當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仲景黃連阿膠湯主之。
1.3黑苔焦燥起刺者
意義:熱結腸腑,腎陰耗竭,即所謂“土燥水竭”。
治療:急下存陰,如癥見潮熱譫語,腹脹滿,甚則硬痛拒按,大便秘結, 可選用大、小調胃承氣湯。葉天士說:“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咸苦下之。”
2、 灰膩苔:
意義:溫病兼夾濕、痰。
治療:清熱化濕、化痰。癥見身重、肢體酸楚、脘痞,心煩口渴,溲赤等,薄膩苔之濕熱內郁氣分者可用銀翹散加三仁湯、厚膩苔之痰濕內阻重者可用黃連溫膽湯治療。
3、灰滑苔:
意義:溫病過用寒涼,中陽受損。
治療:溫中散寒。如癥見腹?jié)M不食,自利不渴,嘔吐腹痛,可用理中丸加祛濕類藥。
4、黑苔如煙煤隱隱
特征:舌面無明顯黑色苔垢,僅見薄薄黑暈,有如煙煤隱隱。
意義:圖1為中陽不足,陰寒漸生,圖2兼有陰津耗傷。
治療:甘溫扶中。如圖2兼陰津耗傷者, 兼以甘寒濡潤。如葉天士說:“若燥者, 甘寒益胃;若潤者,甘溫扶中?!迸R床可予小建中湯之類加減。
5、舌苔干黑、舌質淡白無華:
意義:濕熱化燥損傷腸絡,便血量多所致。
濕溫病深入營血,灼傷陰絡,大量下血,氣隨血脫時,每見此種黑苔。由于病變迅速發(fā)展,舌苔未及轉化,故苔色仍黑,但因陽氣隨血而耗,故舌質變?yōu)榈谉o華。
治療:如癥見便血不止,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微細,氣隨血脫者可用獨參湯、參附湯等。
二、辨舌質
辨舌質由于舌為心之苗,而心為血之主,故通過對舌質的色澤、形態(tài)等觀察,可以辨熱入營血的病候。溫病舌質的變化,主要有紅舌、絳舌、紫舌等不同。
(1)紅舌:
多為邪漸入營分的標志。這里所說的紅舌,比正常人舌色稍深,應注意區(qū)別。溫熱病邪在衛(wèi)分、氣分,由于熱邪亢盛,舌質亦可變紅,但多局限在舌的邊尖部位,且多罩有苔垢,與熱在營分全舌純紅而無苔者有所不同。
1、舌尖紅赤:
意義:熱入營分,心火上炎,氣分邪熱尚未凈解。
治療:清心涼營。如癥見發(fā)熱,日輕夜重,心煩不寐,口干,小便短赤熱痛,可用導赤清心湯。
2、舌紅中有紅點:
特征:舌質紅,有散在紅點,罩有少許苔垢
意義:熱入營分,熱毒乘心。
治療:清心涼營解毒。如癥見全身高熱不退,神昏譫狂,肢厥,脈數(shù),可用清營湯加牛黃等。
3、舌質光紅柔嫩
特征:舌紅柔嫩,望之潤澤,捫之干燥無津。
意義:營分邪熱初退,津液未復。
治療:增液生津,方如增液湯。
4、舌色淡紅而干,其色不榮:
意義:心脾氣血不足,氣陰兩虛。主要見于溫病后期邪熱已退而氣陰未復之證。
治療:滋養(yǎng)陰血,補氣生津。
葉天士說:“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 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臨床還可以歸脾丸、 八珍湯等加減。
5、舌紅上罩黏膩苔
特征:舌紅榮潤,上罩少許片狀黏膩苔垢。
意義:邪熱已入營分,衛(wèi)氣分之邪尚未盡解。
治療:泄衛(wèi)透營,清氣化濕。
可用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佩蘭等。 此多見于伏暑衛(wèi)(氣)營同病,因外有表邪,故用銀翹散辛涼透表;中夾穢濁,故加佩蘭芳香逐之;邪熱內舍營分,故以生地、丹皮、赤芍涼營滋液。
6、舌紅中有裂紋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紅點:均系心營熱毒極盛。
圖略
溫病過程中的紅舌,其類型雖有多種不同,但所反映的病變性質不外虛實兩端。實者多為熱在心營,舌色紅赤鮮明;虛者屬氣陰不足.舌色淡紅而不榮。
(2)絳舌:
絳指深紅色。絳舌多由紅舌發(fā)展而來,絳舌與紅舌所候病變基本相同,只是反映的病變更深重。臨床所見絳舌主要有如下幾種:
1、純絳鮮澤:
意義:為熱入心包征象。
治療:清心涼營,可用清營湯,若兼昏譫,語謇,胸腹灼熱,四肢厥冷, 為熱閉心包,宜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或至寶丹。
葉天士:“純絳鮮澤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數(shù)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郁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吳坤安:“如見舌苔鮮紅絳舌,此疫邪入于營分及包絡之間,汗下兩禁,惟宜清營解毒,逐穢開閉,如犀角、銀花、菖蒲、 郁金、西黃、金汁、人中黃之類,與溫熱暑癥治法相通。”(按:西黃即牛黃之產(chǎn)于陜西、甘肅省,入藥最勝;今金汁、人中黃已不用;犀角用水牛角替)
2、絳而干燥:
意義:火邪劫營,營陰受損。
治療:涼血清火,滋養(yǎng)營陰。方如犀角地黃湯加玄參、花粉、紫草、 丹參、蓮子心、竹葉之類。葉天士說:“若舌絳而干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火為要。”
3、絳而兼有黃白苔:
意義:氣營(血)兩燔。邪熱初傳入營,而氣分之邪未盡。
治療:氣營(血)兩清。癥見壯熱、煩渴、斑疹,可用玉女煎去牛膝,熟地, 加細生地,玄參,或用化斑湯方;氣血兩燔證情嚴重者可用清瘟敗毒飲。
4、絳舌上罩粘膩苔垢:
4.1舌絳鮮澤上罩黏膩苔
意義:濕邪留戀氣分,邪熱由氣入營血,挾痰濕穢濁之氣,蒙蔽心包。
治療:化濕清氣,涼營清心,或兼以開竅。
可用水牛角、生地、丹皮、銀花露、 鮮菖蒲等,若兼神昏痙厥,可加至寶丹清心開竅,山羊角、鉤藤涼肝熄風。
4.2舌絳不榮上罩黏膩苔
特征:舌絳不鮮,上罩厚膩苔垢
意義:熱人營分,兼夾痰濁中阻
治療:當先化痰逐穢,如兼痰濁蒙蔽心包,兼以宣竅滌痰。
方如導痰湯加菖蒲、郁金、牛黃、天竺黃、蘇合香丸。
邵仙根稱:“舌絳黏膩上浮,暑濕釀蒸,痰濁蒙閉心包也,急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之法,痰多可用西黃、天竺黃之屬。”
5、絳舌光亮如鏡(鏡面舌):
特征:舌質光亮如鏡,舌面干燥無津
意義:胃陰衰亡。
治療:甘寒養(yǎng)胃。
如癥見口渴, 但欲飲不欲食者,可用益胃湯。
葉天士:“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
王孟英:“光絳而胃陰亡者,炙甘草湯去姜、桂,加石斛,以蔗漿易飴糖。”
吳坤安:“若舌色紅澤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干涸,猶可滋養(yǎng)胃陰,甘涼純靜之品主之,如鮮生地、鮮石斛、蔗漿汁之類。”
6、舌絳不鮮,干枯而痿:
意義:邪熱深入下焦,腎陰枯竭。病情多危重。
章虛谷說:“其舌絳不鮮,干枯而萎,腎陰將涸,亦為危證。”
治療:填補真陰
葉天士:“其有絳而不鮮,干枯而萎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如癥見低熱難退,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欲眠,或心中震震,脈虛細或結代可用加減復脈湯。
總之,絳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虛實之分,純絳鮮澤及絳而干燥,均為心營熱盛。光亮如鏡或干枯不榮則為胃腎陰津枯竭。同時,還需察其有苔或無苔,兼有黃苔者為邪熱人營而氣分之邪未盡,上罩有粘膩苔垢者,則為熱在營血而兼痰濕穢濁之氣。
(3)紫舌
紫舌一般由絳舌發(fā)展而來,常為營血熱毒極甚的征象。
1、絳紫起刺(楊梅舌):
特征:舌色絳紫,滿布棘刺,狀如楊梅。
意義:血分熱毒極盛,多見于爛喉痧。
治療:涼血解毒。如爛喉痧高熱不退,丹痧密布,或紫赤成片,口渴,煩躁,方用清瘟敗毒飲,或涼營清氣湯。
2、紫晦而干(豬肝舌):
特征:舌色紫晦而干,狀如豬肝,口角出血。
意義:肝腎陰竭之危候,示預后不良。
葉天士說:“若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 章虛谷說:“其晦而干者,精血已枯,邪熱乘之,故為難治。腎色黑,肝色青, 青黑相合而現(xiàn)于舌,變成紫晦,故曰腎肝色泛也。”
治療:滋養(yǎng)肝腎。臨床治療頗為棘手,吳坤安稱:“舌形紫晦如豬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舌形斂縮,伸不過齒為萎,此肝腎已敗,不治。”
3、紫而瘀黯,捫之潮濕:
特征:全舌紫而瘀暗;
意義:溫病兼夾瘀傷蓄血。
治療:當于方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正如葉天士說:“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
此外,舌色淡紫而青滑為陰寒之征,有惡寒、肢冷、脈微等一系列虛寒征象,與溫病紫舌屬熱者截然不同。
總之,紫舌所反映的病候有虛實之別,焦紫起剌為熱毒極盛,紫而瘀暗為兼瘀血,屬實證。紫晦干枯為肝腎陰竭,屬虛證。至于紫而青滑多屬虛寒,溫病中較少見。
三、辨舌態(tài)
辨形態(tài)觀察舌體形態(tài)的變化,在辨證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簡述如下:
① 舌體強硬:為氣液不足,絡脈失養(yǎng),有動風趨勢。
② 舌體短縮:系內風擾動,痰濁內阻的征象。
③ 舌卷囊縮:指舌體卷曲,兼陰囊陷縮,是病入厥陰的危險征象。
④ 舌體痿軟:指舌體痿弱乏力,不能伸縮或伸不過齒,為肝腎陰枯將竭的征象。
⑤ 舌斜舌顫:多為肝風內動之候。
⑥舌體脹大:兼黃膩苔垢滿布者,系濕熱蘊毒上泛于舌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