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子道》
[題解]
本篇開始幾段論及孝道,所以以“子道”為篇名。但本篇并不限于論述孝道,它也記載了孔子及其學(xué)生對(duì)其他方面的問題所發(fā)表的言論。
[原文]
29.1 入孝出弟(1),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2),則儒道畢矣;雖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注釋]
(1)弟(t@替):同“悌”。(2)類:見 1.14 注(1)。
[譯文]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愛兄長,這是人的小德。對(duì)上順從,對(duì)下厚道,這是人的中德。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這是人的大德。至于那志向根據(jù)禮義來安排,說話根據(jù)法度來措辭,那么儒家之道也就完備了;即使是舜,也不能在這上面有絲毫的增益了。
[原文]
29.2 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1)。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2);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于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贝酥^也。故勞苦彫萃而能無失其敬(3),災(zāi)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能行。《詩》曰(4):“孝子不匱?!贝酥^也。
[注釋]
(1)衷:通“忠”。(2)飾:見 12.3 注(13)。(3)彫萃:通“凋悴”,憔悴。(4)引詩見《詩·大
雅·既醉》。
[譯文]
孝子不服從命令的原因有三種:服從命令,父母親就會(huì)危險(xiǎn);不服從命令,父母親就安全;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忠誠。服從命令,父母親就會(huì)受到恥辱;不服從命令,父母親就光榮,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奉行道義。服從命令,就行為像禽獸一樣野蠻;不服從命令,就富有修養(yǎng)而端正;那么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恭敬。所以可以服從而不服從,這是不盡孝子之道;不可以服從而服從,這是不忠于父母。明白了這服從或不服從的道理,并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誠守信、正直老實(shí)地來謹(jǐn)慎實(shí)行它,就可以稱之為大孝了。古書上說:“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闭f的就是這個(gè)道理。所以勞苦憔悴時(shí)能夠不喪失對(duì)父母的恭敬,遭到災(zāi)禍患難時(shí)能夠不喪失對(duì)父母應(yīng)盡的道義,即使不幸地因?yàn)楹透改覆豁樁桓改冈鲪簳r(shí)仍能不喪失對(duì)父母的愛,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对姟吩疲骸靶⒆又o窮盡。”說的就是這個(gè)道理。
[原文]
29.3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1):“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duì)(2)。
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3):“鄉(xiāng)者(4),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duì),賜以為何如?”
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duì)焉(5)?”
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shí)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6),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7)。父有爭子,不行無札;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div style="height:15px;">
[注釋]
(1)魯哀公:名蔣,公元前 494~前 467 年在位。(2)孔子不對(duì):孔子不同意魯哀公的意思,但又不敢直斥哀公,所以不對(duì)。(3)子貢:見 30.4 注(1)。(4)鄉(xiāng):通“曏”(xi3ng 響)。(5)有:通“又”。(6)爭(zh8ng 正):通“諍”。(7)宗廟: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古代,它與“社稷”一樣,象征著政權(quán)。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孔子不回答。
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這件事告訴給子貢說:“剛才,國君問我,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認(rèn)為怎樣?”
子貢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了;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了。先生又能怎樣回答他呢?”
孔子說:“真是個(gè)小人,你不懂??!從前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有了諍諫之臣四個(gè),那么疆界就不會(huì)被割削;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有了諍諫之臣三個(gè),那么國家政權(quán)就不會(huì)危險(xiǎn);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有了諍諫之臣兩個(gè),那么宗廟就不會(huì)毀滅。父親有了諍諫的兒子,就不會(huì)做不合禮制的事;士人有了諍諫的朋友,就不會(huì)做不合道義的事。所以兒子一味聽從父親,怎能說這兒子是孝順?臣子一味聽從君主,怎能說這臣子是忠貞?弄清楚了聽從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順、叫做忠貞?!?div style="height:15px;">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3),不女聊?!褓砼d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yǎng)其親,無此三者,則何為頁無孝之名也(4)?意者所友非仁人邪(5)!”
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6),友之過也。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1)子路:見 27.75 注(2)。(2)胼胝(pi2nzh9 駢之):手腳上的老繭。(3)衣(y@義):給……穿衣。與:同“歟”??姡和ā胺c”(l)陸)、“稑”,后種先熟的谷類?;蛲ā磅病保╨2o 勞),汁滓混合的酒。這里用作使動(dòng)詞,表示“給……吃飯”或“給……喝酒”。衣與繆與:與“耕耘樹藝”“以養(yǎng)其親”相應(yīng),指供給衣食。(4)《集解》“何”下有“以”字,據(jù)《韓詩外傳》卷九第四章刪。
孔子說:“想來大概是他舉止不恭敬吧!是他說話不謙虛吧!是他臉色不溫順吧!古代的人有句話說:'給我穿啊給我吃啊,若不恭敬就不靠你。’現(xiàn)在這個(gè)人早起晚睡,耕地鋤草栽植播種,手腳都磨出了老繭,以此來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如果沒有舉止不恭敬、說話不謙虛、臉色不溫順這三種行為,那為什么會(huì)沒有孝順的名聲呢?想來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個(gè)仁德之人吧!”
孔子又說:“仲由,記住吧!我告訴你。即使有了全國聞名的大力士的力氣,也不能自己舉起自己的身體,這不是沒有力氣,而是客觀情勢不許可?;氐郊抑衅返虏恍摒B(yǎng),是自己的罪過;在外名聲不顯揚(yáng),是朋友的罪過。所以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誠厚道,出外就和賢能的人交朋友,怎么會(huì)沒有孝順的名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