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陶錄
清·藍浦原著 鄭延桂補輯
《景德鎮(zhèn)陶錄》清景德鎮(zhèn)人氏蘭浦原著,六卷,后經(jīng)弟子鄭廷桂增補為八卷,另加入卷首《圖說》和卷尾《陶錄余論》共十卷,在嘉慶二十年(1815年)由異經(jīng)堂刻印刷出版(四冊一函)。
內(nèi)容
《景德鎮(zhèn)陶錄》共十卷
卷一《圖說》
《景德鎮(zhèn)圖》敘述景德鎮(zhèn)簡史,附景德鎮(zhèn)地圖。
《御窯廠圖》敘述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位置、建筑;列舉23種陶務作坊、廠內(nèi)外神祠和御窯廠的供應;附御窯廠圖。
敘述取土、煉泥、修模、洗料、燒爐等14道工序。
卷二《國朝御窯廠恭紀》簡述御窯廠歷史,年產(chǎn)量,工人數(shù)目和組織。
《鎮(zhèn)器原始》列舉景德器、宋器、湘湖器、湖田器、洪器、永樂器、宣德器、成化器、正德器等37種御瓷。
卷三《陶務條目》陶有窯、窯有戶、戶有工、工有作、作有家;鎮(zhèn)瓷花式
卷四《陶務方略》
卷五《景德鎮(zhèn)歷代窯考》
卷六《鎮(zhèn)仿古窯考》定窯、汝窯、官窯、龍泉窯、哥窯、鈞窯
卷七《古窯考》洪州窯、越窯、柴窯、鄧州窯、建窯
卷八《陶說雜編上》
卷九《陶說雜編下》
卷十《陶錄余論》
版本
嘉慶二十年(1815年)異經(jīng)堂刻本。
光緒十七年(1891年)京都書業(yè)堂重刻本。
民國十七年(1928年)上海神州國光社陰影印本
清蘭浦原著、鄭廷桂增補,連冕編注《景德鎮(zhèn)陶錄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ISBN7806037926
翻譯本
儒蓮譯
《景德鎮(zhèn)陶錄》法國儒蓮譯《景德鎮(zhèn)陶錄》HistoireetFabricationdelaPorcelaineChinoise,Paris,Mallet-Bachelier,1856市日本藤江永孝《和漢對照<景德鎮(zhèn)陶錄>》,明治四十年1907東京東京《景德鎮(zhèn)陶錄》中國清代有關景德鎮(zhèn)窯的著作。藍浦著。藍浦,江西景德鎮(zhèn)人。該書原8卷,約成書于乾隆末年,藍浦卒后,其弟子鄭廷珪增補為10卷,于嘉慶二十年(1815)付梓。此書為補《陶說》之不足,對景德鎮(zhèn)窯瓷器的燒造及歷代沿革,均有深入而全面的敘述,是研究中國瓷器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書。
景德鎮(zhèn)陶錄(標點)
●
景德鎮(zhèn)陶錄卷一
圖說
景德鎮(zhèn)圖
景德鎮(zhèn)屬浮梁之興西鄉(xiāng),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稱昌南鎮(zhèn)。其自觀音閣江南雄鎮(zhèn)坊至小港嘴,前后街計十三里,故又有陶陽十三里之稱。水土宜陶,陳以來,土人多業(yè)此。至宋景德年始置鎮(zhèn),奉御董造,因改名景德鎮(zhèn)。元置本路總管監(jiān)鎮(zhèn)陶。明洪武二年(《江西大志》作三十五年)就鎮(zhèn)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jiān)督燒造解京。國朝因之,沿舊名。
御窯廠廠跨珠山,周圍約三里許。中為大堂,堂后為軒,為寢。寢北有小阜,即珠山所由名,舊建亭其上。堂兩旁為東西序,又東迤南各有門。又東;為官署、為東西庫房、為儀門、為鼓亭、為督工亭、為獄房,今廢。為陶務作二十有三;曰大器作、曰小器作、曰仿古作、曰雕鑲作、曰印作、曰畫作、曰創(chuàng)新作、曰錐龍作、曰寫字作、曰色彩作、曰漆作、曰匣作、曰染作、曰泥水作、曰大木作、曰小木作、曰船作、曰鐵作、曰竹作、曰索作、曰桶作、曰東碓作、曰西碓作。為窯式六;曰青窯、曰龍鋼窯、曰風火窯、曰色窯、(燒煉顏色者。)曰爁熿窯(窯制大小不一,廠坯上釉用火爁烘有漏釉者,再上釉入窯燒、曰匣窯(廠匣皆先空燒,再裝坯燒)。又前后甃井二,柴房二,窯役歇房二。廠內(nèi)神司三:曰佑陶靈祠、曰真武殿、曰關帝廟。廠外神祠一:曰師主廟。廠之西為公館,東為饒九南巡道行署(今饒州府同知署)。頭門外樹屏墻一,有東西二甬通市街。桂按《邑志》:廠大堂舊題曰秉成。儀門外為廠場,左右四門,東曰熙春,旋改為迎曦;南曰阜安,西曰澄川,北曰待詔。又阜安門外有秉節(jié)制坊。珠山上有朝天閣,有冰立堂,有環(huán)翠亭。今并改替,惟廠署規(guī)制如舊,環(huán)翠亭猶存。廠供應?!杜f志》:撥浮梁縣十三里、鄱陽縣三十五里附廠,供應正派。后鄱陽縣知縣徐俊、以廠役合派七縣申請還。縣惟在鎮(zhèn)十三里中供設,其七邑惟聽事人答應。
管廠總事一名。副管事一名。檔子房聽事一名。聽事吏一名。書手二名。機兵十六名。門役二名。庫役二名。上班眾匠役(以水、火、金、木、土五行別役,報開民族輪供。)
桂按:此皆舊制。國朝沿革,謹詳二卷。
取土
陶用泥土,皆須采石制練。土人設廠采取,藉溪流為水碓舂之,澄細淘凈制如磚石式。曰白木,以徽州祁門為上,出坪里、葛口二山、開窖采取,部有黑花如鹿角菜形者佳。此土色純質細,可制細器,別有高嶺、玉紅、箭灘數(shù)種,皆以所產(chǎn)之名。若黃木釉果,尤作粗瓷者所必需,其采制法同。幅中為開采、為礁舂,大略如是。
練泥
造瓷首需練泥,必以精純?yōu)樯?。其法以缸浸泥,用木鈀攪翻摽渣沉過,以馬尾細籮再澄夾層細絹袋過泥匣內(nèi),俾水滲漿稠,復以無底木匣下鋪磚,細布緊包,更以磚壓之。水干成泥,用鐵鍬翻撲結實。若釉水必煉灰配合?;页鲆啬相l(xiāng)。幅中以曲木貫小鐵鍋耳者,調(diào)釉者也;以鍬翻撲者,練泥者也。
鍍匣
瓷坯入窯,必裝匣燒,方不粘裂,且能覓風火沖突坯有黃黑之患。匣缽亦土作,土出景德鎮(zhèn)馬鞍山里村、官莊等處,有黑紅白三色,更以寶石地所產(chǎn)砂土配合,則入火經(jīng)燒。其造法,用輪車與拉坯同,土不必過細,匣成,陰干略旋平正,先入窯空燒一次,再裝坯燒,名曰鍍匣。若選作,則有廠居,幅中從略。
修模
圓器之造,每一器必有一模,大小款式方能畫一。其模子必須與原樣相似,但尺寸不能計算,大抵一尺之坯經(jīng)燒后得七八寸,亦收縮之理然也。故模子必須先修模,不曰造而曰修者,一模必修數(shù)次,然后無大小參差之異。鎮(zhèn)修模匠另有店居,名手有數(shù),蓋必熟諳土性、窯火者乃推能事。幅中情形頗肖。
洗料
青料為畫瓷之用,而霽青、東青各釉色,亦需料配合,以浙江出者為上,云南、廣東及本省各處亦產(chǎn)此。商販采買來鎮(zhèn)投行發(fā)賣,必先自撿選其大而圓者,色以黑黃明亮為最,再以小黃土匣裝,入窯煉熟方可用。其用料之法,研乳極細,調(diào)水畫坯,罩以白釉,經(jīng)燒則現(xiàn)青翠;若不罩釉,則見火飛散。亦大奇也。幅中撿洗之事特詳。
做坯
圓器之制,其方、棱者,則有鑲、雕、印、削之作,而渾圓之器,必用輪車拉成,大者拉一尺以上坯,小者拉一尺以內(nèi)坯。車如圓木盤,下設機局旋轉甚便,拉者坐于車上,以小竹竿撥車使疾轉,雙手按泥隨拉之,千百不差毫黍。若琢器其渾圓者,亦如造圓器法。其方棱者,則用布包泥以平板拍練成片,裁方粘合,各有機巧。幅中兩擬其狀。
印坯
圓器拉成坯,必俟陰干,不可令見日色,恐日曬則有拆裂之患,故有印坯一行。坯稍干則用修就模子,以手拍按,使泥坯周正勻結。其法:以小輪車旋轉印拍,褪下模子陰干,以備鏇削。幅中略具其狀。又有乳料之工,用矮凳貯料,缽上裝直木安瓷槌乳之,有雙手乳者,有左、右乳者。疾、瞽、老、幼多資生焉。
鏇坯
坯之尺寸定于模,而光平必需鏇削。鏇工亦用輪車,惟中心立一木樁,樁視坯之大小,其頂渾圓,名曰頂鐘,裹以絲棉,恐損坯也,將坯扣合樁上,撥輪使轉,用刀鏇削,則器之里外皆平光矣。拉坯之時,坯足必留一靶,長二三寸,便于把握以畫坯、蘸釉、工畢,始鏇去其柄,挖足寫款。幅中鏇挖并列。
畫坯
青花畫坯,圓琢器皆有之。一器動累什百畫者,則畫而不染;染者,則染而不畫,所以一其手而不分其心也。其余拱、錐、雕、鏤,業(yè)似同而各習一家;釉紅、寶燒,技實異而類近如畫。至如器上之邊線、青箍,原出鏇坯之手;底心之識銘、書記,獨歸落款之工。花、鳥、蟲、魚寫生,以肖物為上;宣、成、嘉、萬仿古,以多見為精。幅中畫染分處,以為畫一。
蕩釉
凡青花與觀、汝等器均須上釉。舊法;長方、棱角者,用毛筆拓釉,弊每失于不勻;渾圓之器,俱在缸內(nèi)蘸釉,弊又失于體重多破,故全器難得。今圓器之小者,仍于缸內(nèi)蘸釉。其圓琢大件,俱用吹釉法,以竹筒蒙細紗吹之,俱視器之大小與釉之厚薄別其吹之遍數(shù),有三四遍至十七八遍者。幅中備著其制。
滿窯
窯制長圓,形如覆甕。高寬皆丈余,深長倍之,上罩窯棚;其煙突圍圓,高二丈余,在窯棚之外。瓷坯既成,裝匣入窯,分行排列,中間疏散,以通火路。其窯火有前、中、后之分,安放坯匣皆量釉之軟硬以定窯位。發(fā)火時隨將窯門磚封,留一方孔入柴,片刻不停,有試照者,熟則止火,窨一晝夜始開。幅中滿燒備矣。
開窯
瓷器之成,窯火是賴。開窯類以三日,其窯中瓷匣尚帶紫紅色。惟開窯,工匠用布數(shù)十層制成手套,蘸以冷水護手;復用濕布裹頭面肩背,入窯搬匣。瓷器既出窯,熱窯安放新坯,因新坯潮濕,就熱窯烘焙,可免入水坼漏之病。幅中搬運收理者,為出窯瓷器,肩柴者,收籌者,為現(xiàn)在燒窯。
彩器
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洋彩,須將各種顏料研細調(diào)合,必熟諳顏色火候之性,以眼明心細手準為佳。其用顏料法有三:一用蕓香油;一用膠水;一用清水。蓋油便于渲染,膠便于拓抹,而清水調(diào)色則便于堆填。幅中有就桌者,有手持者,有眠側于低處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運筆之便。
燒爐
白瓷加彩后,復須燒煉,以固顏色。爰有明暗爐之制,小器則用明爐,口門向外,周圍炭火置鐵輪,其下托以鐵叉,以鉤撥輪使轉,以勻火氣。大件則用暗爐,高三尺,徑二尺余,周圍夾層貯炭火,下留風眼,將瓷器貯于爐,人執(zhí)圓板,以避火氣,爐頂泥封,燒一晝夜為度。幅中情形備悉。
●
景德鎮(zhèn)陶錄卷二
國朝御窯廠恭記
國朝建廠造陶,始于順治十一年奉造龍缸,面徑三尺五寸,墻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寸,經(jīng)饒守道董顯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欄板,闊二尺五寸,高三尺,厚五寸,經(jīng)守道張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亦未成。十七年巡撫張朝璘疏請停止??滴跏?,奉造祭器等項陶成,始分限解京。十九年九月,始奉燒造御器,差廣儲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來鎮(zhèn),駐廠監(jiān)督。悉罷向派饒屬夫役額征,凡工匠物料,動支正項,銷算公帑,俱按工給值。陶成之器,每歲照限解京。二十二年二月,差工部虞衡司郎中臧應選、筆帖式車爾德來廠代督,器日完善。其后漸罷。雍正六年復奉燒造,遣內(nèi)務府官駐廠協(xié)理,以榷淮關使遙管廠事,政善工勤,陶器盛備。乾隆初,協(xié)理仍內(nèi)務人員。八年,改屬九江關使總管,其內(nèi)務協(xié)理如故。五十一年,裁去駐廠協(xié)理官,命榷九江關使總理、歲巡視,以駐鎮(zhèn)饒州同知、景德巡檢司共監(jiān)造督運。今上御極以來,詔崇節(jié)儉,每年陶器需用無多,而陶工益裕矣。
廠器解運數(shù)例
附
《陶成紀事》載:廠器陶成,每歲秋冬二季,雇覓船只夫役,解送圓、琢器皿六百余桶。歲例:盤、碗、鐘、碟等上色圓器,由一二寸口面以至二三尺口面者,一萬六七千件,其選落之次色,尚有六七千件,一并裝桶角京,以備賞用;其瓶、罍、尊、彝等上色琢器,由三四寸高以至三四尺高大者,亦歲例二千余件,尚有造落次色二三千件不等,一并裝桶解京,以備賞用。
廠給工食人役附九江關總管事一名(九江關幕)。內(nèi)檔房書辦二名。選瓷房總頭目一名。副總頭一名(在關辦事)。頭目七名(一名長住,其余十日一輪上宿)。玉作二名。帖寫一名。畫樣一名。圓器頭一名。雕削頭一名。青花頭一名。滿窯一名。守坯房一名。挑夫一名。聽差二名。買辦一名。把門一名。
以上二十八名計工給食,其余工作頭目雇請,俱給工價,于九江關道款內(nèi)開報。
鎮(zhèn)器原起
景德器仿于元。即北宋時鎮(zhèn)窯。
宋器仿于明。即景德后之鎮(zhèn)窯。曾經(jīng)內(nèi)府發(fā)器樣,故又呼發(fā)宋器。
湘湖器仿于唐窯。本宋之湘湖市窯。
湖田器仿于明。即元之近鎮(zhèn)窯。
洪器仿于唐窯。本明之洪武廠器。
永樂器仿于唐窯。
宣德器仿于年窯。
成化器仿于年窯。
正德器仿于唐窯。
嘉靖器仿于唐窯。
隆、萬器仿于唐窯。
以上皆明廠器。
歐器亦仿于唐窯。即明宣興歐氏窯。
廣器仿于唐窯。即廣之江陽瓷。
均器仿于宋末。即宋初之禹州窯。
碎器仿于元。即宋之吉州分窯。
紫金釉器仿于明廠窯。
官古器此鎮(zhèn)窯之最精者,統(tǒng)曰“官古”,式樣不一,始于明。選諸料,精美細潤,一如廠官器,可充官用,故亦稱“官”。今之官古,混水清者,有淡描青者,有兼仿古名窯釉者,若疑為宋之汴、杭窯則誤。
假官古器始于明。亦非仿汴、杭官窯。乃鎮(zhèn)瓷之貌為精細而假充官式者,質料不及官古器,花式則同。有專造此種戶,所謂充官也。
上古器始于明。鎮(zhèn)窯之次精者。統(tǒng)稱上古。質料工作頗佳,其曰“古”者,以時尚古器,非仿宋代器式?;蛟唬壕毸七^于景德窯。 中古器明以來,鎮(zhèn)窯統(tǒng)曰中古,精而又次之器也。質料不及上古,故云“中”,其稱“古”,意則同前。
釉古器此假中古器。近年所造花式,釉色不異中古,而質胎不美。自有釉古器而真中古器遂貴。
常古器鎮(zhèn)窯稍精器也,統(tǒng)曰常古。質料工作無可品,但供日用之常,其以“古”稱,別乎飯冒等器耳。釉古器戶、常古器戶,皆互兼造。
小古器此鎮(zhèn)窯專造小圓器者,如盞、杯、碗、碟等類。質料工作如中古,較之常器,又高一籌。俗亦“古”之云爾。
飯器鎮(zhèn)器最粗下者,厚實其質,拙略其工,統(tǒng)呼飯貨。人以“渣”“冒”等字目之。
子法器有專作此器戶,大小畢有,精粗各具,內(nèi)兼梨式。所謂子式,上寬直、而下銳平;法式,口微撇寬,折而下直。子式,勢稍長;法式,勢稍扁。
子梨器今鎮(zhèn)子法器有改子梨器者,大小精粗皆造。子即子式。所謂梨式,口平而勢圓,樣微似梨,又或兼磬式。
脫胎器鎮(zhèn)窯專造此者。有半脫胎極薄,有真脫胎更如紙薄,為最精美器。所謂脫胎,脫去胎質,純以釉成也。
填白器此種器與脫胎皆仿于明廠,工作亦分精粗。所謂填白,蓋純白器可填畫彩者。古作甜白,殆甜凈之意。
洋器洋器專售外洋者。商多粵東人,販去與洋鬼子載市。式多奇巧,歲無定樣。
東青器鎮(zhèn)窯仿東青戶,亦分精粗,有大小式,惟官古戶兼造者尤佳?;蛴灦?,或訛凍青,要其所仿,釉色則一。
霽紅器陶戶能造霽紅者少,無專家,惟好官古戶仿之。
霽青器亦官古戶兼仿造,鎮(zhèn)陶無專作霽青器者。得其精美,可推上品,俗與好霽紅并重。今訛作濟青。
龍泉器鎮(zhèn)初有專造龍泉器戶,今惟官古、中仿之。碎器戶亦仿龍泉釉。然無論專造、兼仿,皆具精粗大小淺深色。
白定器陶戶專仿白定者,盞、碗、杯、碟等具外,又多小件玩器,精粗各在造戶為之。亦有青花。
汝器鎮(zhèn)陶官古大器等戶,多仿汝窯釉色,其佳者,俗亦以“雨過天青”呼之。
官窯器自來有專仿戶,今惟兼仿。碎器戶亦造。若廠仿者尤佳。
哥器鎮(zhèn)無專仿者,惟碎器戶兼造,遂充稱哥窯戶。以前,戶能辨本原,今仿哥者只照式仿造,究不知“哥”何由稱矣!
●
景德鎮(zhèn)陶錄卷三
陶務條目
陶有窯(俗呼曰燒窯,統(tǒng)名風火窯)。
燒柴窯(或圇燒,或搭燒)。
燒槎窯(有圇燒,亦有搭燒)。
包青窯(惟燒柴窯,廠器盡搭此等窯燒。民戶亦有搭燒者,亦或自燒造)。
大器窯(有自造燒造者,亦搭他戶坯燒者)。
小器窯(有自造燒造者,亦搭他戶坯燒)。
窯有戶(俗統(tǒng)呼曰窯戶)
燒窯戶(有燒柴窯,有燒槎窯;又號叫坯窯戶)。
搭坯窯戶(或搭柴窯,或搭槎窯)
燒圇窯戶(即有燒自造戶,或自造燒,亦搭一、二他戶坯燒)。
柴窯戶(有燒戶,搭戶、圇窯戶)。
槎窯戶(亦有燒戶、搭戶、圇窯戶)。
兀有工(列紀各工人數(shù)不一,外有挑貨工及管債人皆不列入)。
陶泥工(即兼練泥工)、拉坯工(俗呼做坯)、印坯工(俗呼拍模)、鏇坯工(俗呼利坯、挖坯)、畫坯工、舂灰工(或兼合灰)、合釉工(有配灰者,有合色者)。上釉工(有蘸上者、有吹上者)、挑槎工(柴窯不用,惟槎窯用之)、抬坯工(又呼挑坯)、裝坯工(裝坯入匣,重疊待滿)、滿掇工(有滿窯工,滿窯則召之,不在常儲內(nèi)。開窯又有了窯)、燒窯工(俗呼把莊,然分三手;有事淄火者;事緊火者;事溝火者)開窯工(有外伴業(yè)此務,開窯則召來者,有管債人兼作此務者)乳料工、舂料工、砂土工。
彩之工
附
乳顏料工、畫樣工、繪事工、配色工、填彩工、燒爐工
工有作(“作”者,一戶所作器也。各戶或有兼作,統(tǒng)名曰“作”)。官古器作、上古器作、中古器作、釉古器作、小古器作、常古器作、粗器作、冒器作、子法器作、脫胎器作、大琢器作、洋器作、雕鑲作、定單器作、仿古作、填器作、碎器作、紫金器作。
作有家(凡精粗分畫、各有家數(shù),曰“家”)。
青花家、淡描家、各彩家。
陶所資各戶 柴戶、槎戶、匣戶、磚戶、白土戶、青料戶、篾戶、木匠戶、桶匠戶、鐵匠戶、修模戶、盤車戶、乳缽蕩口戶、打藍戶、煉灰戶、鏇刀戶(其刀如“目”字“已”字形)
陶余資用(陶中所余物,有可資于用者。)窯磚、窯槎、窯煤。
鎮(zhèn)瓷花式 官古式、上古式、釉古式、小古式、常古式、子式、法式、梨式、爐式、撇式、宮式、冒式、鍋式、宋式、蘭竹式、白器式、盞式、蓋式、湖窯式、古式、三級式、折邊式、花桶式、大琢式、宣德民器式、匙托式、正德民器式、套器式、雕鑲小器式。以上各器式,又分多式;其為某式,則有某式之花樣,未另列。
仿古各釉色
鐵骨大觀釉(有粉青、月白、大綠三種)。銅骨無紋汝釉(有人面洗色澤)鐵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種)銅骨魚子紋汝釉。白定釉(有粉定、土定、廠止仿其粉定一種)。均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花紫、梅一青、騾肝、馬肺、新紫、米色、天蘭、窯變十種)。宣窯霽紅釉(有鮮紅、寶石紅二種)。宣窯霽青釉、濃紅釉(有桔皮、棕眼)。廠官窯釉(有鱔魚黃、蛇皮綠、黃斑點三種)。龍泉釉(有淺、深二種)。東青釉(有淺、深二種)。湘窯宋釉(有米色、粉青二種)。油綠釉(色如窯變,如碧玉,光彩中斑駁古雅)。爐均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為淌,變化過)。歐窯釉(有紅紋、藍紋二種)。廣窯釉(青點一種)。月白無紋釉(有淺、深二種,微類大觀釉。系白泥胎器)。宣窯寶燒釉(有三魚、三果、三芝、五福四種)。龍泉釉寶燒(新制有三魚、三果、三芝、五福四樣)。翡翠釉(有素翠、青點、金點三種)。吹紅釉、吹青釉。永窯脫胎、素白、錐拱等器皿。萬正窯五彩器皿。成窯五彩器皿。宣花黃地器皿。法青釉(系新試得,較霽青、濃紅、深翠等釉,無桔皮棕眼)。西洋雕鑄像生器皿(畫法渲染,悉仿西洋筆意)。澆黃、澆綠、錐花器皿。澆紫器皿。錐花器皿(有各種釉色)。抹紅彩色等器皿。西洋黃色器皿、紫色器皿。抹銀、抹金器皿。彩水墨器(系新制)。新制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仿筆墨濃淡意。宣窯填白器(有厚薄、大小不等)。嘉窯青花、成窯淡描青花。米色釉(有淺深二種,與宋米色不同)。釉里紅器皿(有通紅釉繪畫者、有青葉紅花者)。紫金釉(有紅、黃二種)。澆黃五彩器皿(系新試得)。澆綠器皿(有素地、錐花二種)。洋彩器皿(新仿西洋法瑯畫法,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拱花器皿(各種釉色俱好)。西洋紅色、綠色器皿。烏金釉(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二種,系新制)。西洋烏金器皿。東洋抹金、抹銀器皿。
配合釉料
紫金釉(用罐水煉灰,紫金石水合成)。翠色釉(用煉成古銅水、硝石合成)。金黃釉(用黑鉛末碾赭石合成)。礬紅釉(用青礬練紅加鉛粉、廣膠合成)。紫色釉(黑鉛末加石子青、石末合成)。澆青釉(用釉水煉灰、石子青合成)。澆綠釉(用煉過黑鉛末加古銅末、石末合成)。豆油釉(用豆青油水煉灰、黃土合成)。純白釉(用釉水煉灰合成,即純白器)。澆黃釉(用牙硝、赭石合成)。霽紅釉(用紅銅條、紫石英合成,兼配碎器、寶石、瑪瑙)。霽青釉(用青料配釉合成)。東青釉(用紫釉微摻青料合成)。龍泉釉(用紫金釉微摻青料合成)。爐均釉(用牙硝晶料,配釉合成)。碎器釉(用碎器不出三寶棚者,紅淘則成碎器,粗淘則成大紋片)。
陶彩需用色料
鉛粉、焰硝、青礬、黑鉛、松香、黛、白炭、金箔、古銅、赭石、乳金銀、石子青、紫金石、五色石英。
●
景德鎮(zhèn)陶錄卷四陶務方略
景德鎮(zhèn)陶業(yè),俗呼貨料操土音,登寫器物花式,字多俗、省,其不見于《字書》字,如蚰(音:又俗。當釉字。)土足(音:篤。俗指坯足。)之類;其見于《字書》而俗借用者,如靶(字典音:霸。轡革也。俗借為柄靶用。)琢(字典音:捉。治玉也。俗借為瓶罍器名。)不(字典:岸入聲?!墩f文》;木獻同檗木,曲頭不出也。俗五釉,不音,近敦字,上聲。)之類;他如:“飯”作“反”,“撇”作“丿”,“同”作“冂”,“謐”作“才”,“壺”作“乎”,“圾”作“件”之類。雖土著,猶參問乃得也。
鎮(zhèn)陶字樣,又有通用者,如“缸”或作“堈、罁”等字,“窯”或作“土匋”等字,“泑”或作“釉、油”等字。群書雜記,亦多互見。
在鎮(zhèn)陶作器,質粗細不一。有用官古不者,有用上古不者,有用中古不者,有用滑石者,有用釉果配高嶺者,有用滑石配白石者,有用余干不配高嶺者,有用黃泥不者,有用撿渣者,各視所造器采用。瓷土自來以麻倉為著,俗呼麻村:“窯里”,又呼“洞里”,屬邑東鄉(xiāng)。明末土竭。后復出,造成釉果,則大隖嶺為上。性硬,白而微汗,造瓷不挫,古器中多用作骨胎。他處亦有硬白土,或不免有油,又或白而性軟耳。釉果,凡佳器全用作質,次品亦半用之,粗器則止。和水合灰以當水釉。嘉慶三年,鄰邑樂平亦出此,為婺人起廠舂造,塊式大于窯里所造。陶戶試用頗不低。先是,造戶裝至南港口,賄邑東人駕東港船接裝入鎮(zhèn)埠,貨充窯里釉果,今則明貨于陶家矣。
高嶺,本邑東山名。其處取土作不,初止土著汪、何、馮、方四姓業(yè)此,今則婺邑多充戶,然必假四姓名號刻印高嶺塊上,如曰“何山玉”、“汪某”、“方某”者。近邑西李家田、大州上亦出土可用,不大下于東土,但造佳瓷者,必求東埠出者耳。
高嶺,上者麻布口,次者糖口,最下磁器口。何謂磁器口?試照掰驗土塊,口如破磁片,滑平無紋兩不糙,若刀切。然此土必無健性,造坯經(jīng)燒必軟挫。舊有紅高嶺,出邑東方家山,塊色粉紅,經(jīng)燒則仍白色。后其姓以土竭近祖塋,遂請禁絕。
高嶺,不用礁舂,取土起棚,不過淘練成泥,印塊而已。若釉不土,雖亦名土,實取取石,必先洗去石上浮土,再用錐,碎成小塊,然后杵臼一晝夜成土,始淘練印造。大約上春水大,每棚碓可全春;下年水小力微,必減幾支碓舂。水急力勻,舂土稠細;水緩力輕,舂土稍粗,故所出不釉,上舂者佳。作坯亦比下年者勝。
同一不也,而有紅黃白之分,紅白不皆器之細者,用黃不則惟粗器用之。然有一種淡黃帶白色者頗佳,又不止粗器也。
黃不土塊大而堅,舂之杵舂亦必堅。大白不土稍松細,碓式亦次于舂黃不者。邑東王港以上有二十八灘,每灘皆有水碓舂土不,昔舂黃不戶半于白不,今則舂造黃不者只五六處,余俱必舂白不。
不之絕佳者,惟壽溪塢所產(chǎn)。他處載來鎮(zhèn)壓市,必曰:我壽溪不,亦多可用。
瓷土,洪家坳舊出者與金家山所產(chǎn)同妙,后因與祁邑連界,屬一勢宦祖塋來肪,興訟永禁。
坪里土,葛口土,皆祁門縣所產(chǎn)。自余干土出,而坪里、葛口之土用者少矣。近邑南有小里土,亦可用,舂戶多合用之,然不及余干土也。
不之名類不一,而玉紅、提紅二種為上。然二種不性軟,必多合高嶺方可用。余干不性頗健,少以高嶺配合便于工作可用。近日高嶺所了已不如前,陶戶遂多用余干不。
水釉號為百家貧,陶戶用罩坯外。惟蘭宋、白飯、砂宮等坯不用,惟研合釉果和水罩外。大抵槎窯粗器多以釉當水釉。
滑石作器胎,惟質佳耳,所襯了釉色反不如不泥上釉龍瑩澤耐看。故官古不多用,洋器半用,惟雕鑲小琢器肯用。然滑石瓷器畫作,亦不及好官古。
撿渣,作質頂粗之器,如冒宮、冒飯、冒盂、冒令、蓮子大碗、大草撇砂古、大砂爐二及小雕削禽魚人物之類。撿渣者何?蓋大窯戶所淘泥不傾去粗沉之土渣也。凡用撿渣戶、雇工收撿于外,復加淘汰,練成泥方可用。
青料,以黑綠而潤澤有光色者為上品。仿霽青器必用之者。若青花淡描用青之法:先定花樣畫坯上,然罩上釉水,釉水干,入窯燒,陶成遂現(xiàn)青翠色,若不用釉罩,其色仍黑;或先上釉,再畫釉外,則料多燒飛。
鎮(zhèn)有彩器,昔不大尚,自乾隆初官民競市,由是日漸著盛,俗呼“紅店”,自稱曰“爐戶”。皆不用古法明暗爐之制,但以磚就地圍砌如井樣,高三尺余,徑圍三兩尺,下留穴,中置彩器,上封火而已,謂之“上爐”,亦有期候。若頭號以明爐?暗爐?多不知為何。凡器之高大件,最難燒造。如二尺四大盤,頂皮大碗、千件、五百件大地瓶、五百件大缸、三百件花桶等器,口面既大,件數(shù)又高,造時必倍其坯式,較劣取優(yōu)者送窯經(jīng)燒,難保不有蹺扁損挫之患。
脫胎器薄,起于記窯,永窯尚厚,今俗呼“半脫胎”。另有如竹紙薄者一式,俗以“真脫胎”別之。此種真脫胎,起自成窯,暨隆、萬時之民窯;但隆、萬尚蛋皮式,止一色純白者,不似今多畫青花,其凈白尤澆美過之也。
上古、中古器,昔無琢類,不造小圓器,止有大碗、宮碗、七寸、五寸四大器之稱。今則小圓式亦造矣。
洋器,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一用滑石制作器骨,工值重,是為滑洋器;一用不泥作器質,工值稍次,是為粗洋器。
小琢器戶,亦呼“雕削”,如造湯匙、掛瓶、茶托等具,畫青花、淡描等花;或兼仿東青器。近聞仿造東青新試得一法,用釉果作質,陶成則釉色益襯出,而美過于前仿東青器。
滿窯一行,另有店居。凡窯戶值滿窯日,則召之至,滿畢歸店,主雇有定,不得亂召。俗傳先是樂平人業(yè)此,后挈鄱陽人為徒,此康熙初事。其后鄱陽人又挈都昌人為徒,而都邑工漸盛,鄱邑工所滿者反遜之。今則鎮(zhèn)分二邦,共計滿窯店三十二間,各有首領,俗呼為滿窯頭。凡都、鄱二邦滿、柴、槎窯,皆分地界。
窯內(nèi)各有把莊頭,亦為燒夫。燒夫中又分,緊火工、溜火工、溝火工?;鸩痪o洪,則不能一氣成熟;火不小溜,則水氣不由漸干,成熟色不漂亮;火不溝疏,則中后左右不能燒透,而生爽瓦工所不免矣。燒夫有潑水一法,要火路周通,使燒不到處能回焰向彼,全恃潑水手段。凡窯皆有火眼,照來焰潑法,頗為工巧。
柴窯,多燒細器;槎窯,多燒粗器。前代廠制,一窯兼用,柴槎四、六配燒。今悉搭民窯,分柴槎為二邦,故有柴窯、槎窯之稱,其中又分大器窯、小器窯、包青窯諸號。
五曹滿器,五行之名。都邑人呼為“五乎”,幾曹、幾乎,皆行路之數(shù)。又傳“五乎”實四擔坯匣,共計三十二;亦有論柱數(shù)燒者。燒窯戶搭燒坯瓷,其滿燒之規(guī):當窯門前一二行皆以粗器障搪恕火,三行后始有細器,其左右為眼處則用填白器擁燎搪焰,正中幾行則滿官、古、東青等器,尾后三四行又用粗器擁焰。若窯沖,惟排磚靠砌而已。
自燒自造者,謂之燒圇窯?;虿淮钏麘魺蛞啻钜欢魺?。窯門前用空匣滿排以障火,如昔廠官滿法者。三行后,始用坯器。尾后亦滿粗器,以搪火焰。
廠昔有大匣窯,專滿空匣。今悉入民窯先燒,惟包青窯乃可搭燒。何謂包青?蓋凡搭坯入其窯,必陶成皆青品,有苦窳不青器,則另償包燒者。不獨廠官器搭如此,即諸戶搭燒亦然也。
瓷器固須精造,陶成則全賴火候。大都窯干、坯干、柴干,則少折裂、色晦之患;土細、料細、工夫細,則無粗糙、滓斑之虞。
結砌窯巢,昔不可考。自元明以來,鎮(zhèn)土著魏姓世其業(yè),若窯小損壞,只需補修。今都邑人得其法,遂分業(yè)補窯一行。然魏族實有師法薪傳,余嘗見其排砌磚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磚,只試三下即緊粘不動;其排泥也;雙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層磚中間兩分之,則泥自靠結磚,兩路流至腳,砌磚者又一一執(zhí)磚非粘。其制泥,稠如糖漿,亦不同泥水工所用者。
渣餅,有平正細白者,是白不造成;有粗樣者,是泥土打成,大小視坯足為度。凡裝坯匣內(nèi),必用渣餅墊足,經(jīng)燒后其足乃不粘匣底。又有用黃砂渣墊足,亦不粘匣者,五代周燒柴窯器所謂“足多黃土”蓋此。
陶戶收買釉不,先于船中提少許捏成塊,上劃各土客字號,燒窯日置之火眼內(nèi),待燒熟用鐵鉤探出,驗辯貨色,謂之“試照”。本燒戶,亦有自試火照之法。蓋坯器入窯,火候生熟究不可定。因取破坯一片,中挖一圓孔,置窯眼內(nèi),用鉤探驗生熟。若坯片孔內(nèi)皆熟,則窯漸陶成,然后可歇火。
陶戶坯作人眾,必用首領轄之,謂這“坯房頭”,以便稽查口類出入、雇人。其有眾坯工多事,則令坯房頭處平,有惰工壞作,亦惟彼是讓。
坯房發(fā)給人工,其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則皆四月內(nèi)給值,十月找滿,年終再給少許;其為畫作上工,則按五月端節(jié)、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給。至供飯一例,側闔鎮(zhèn)皆三月朔起。有發(fā)市錢。
窯磚,旸埠灘沿河所造。其法:埏填泥土,用方木匣印成長七八寸、闊三四寸,須先貯窯燒熟方可用。初燒者為新磚,燒數(shù)次者為老磚。老磚結窯佳。
俗有估堆之說。凡陶戶堤同口有剩下零瓷或稍茅損色雜者,則另堆聚一處,新舊大小不等,有此路行家覓戶估買。昔多有估堆致富者,今則有外佳內(nèi)窳弄巧者矣。俗謂“做堆”。
商行買瓷,牙儈引之議價、批單,交易成,定期挑貨,必有票計器數(shù)為憑,其挑去瓷器有色雜茅損者,亦計其數(shù),載票交陶戶換補佳者,謂之“換票”。其瓷票、換票,皆素紙為之,或印行號、戶號加寫器數(shù)字,或全用墨寫。
商雇茭草工扎瓷,值有常規(guī),照議如一。其稻草、篾片皆各行長雇之茭草頭已辦。稻草出吾邑者好用,而邑北尤佳。篾則婺界所析,今里村鎮(zhèn)市亦有。
把莊一行。凡諸路客至,必雇定把莊頭挑收。窯戶瓷器發(fā)駁,則把莊頭雇夫給力送下河。又有類色頭,匯清同口包紙裝桶。茭草根凳皆有定例,俗又呼油灰行。
磨補瓷器。鎮(zhèn)有勤手之徒,挨陶戶零估收聚,茅糙者,磨之,缺損者補之,俗呼為磨茅堧店。
過光瓷器、皆暗損未壞者。此詐偽之流賤市而涂固之。然沾熱湯即破,只可盛干冷物,俗呼為過江器。
黃家洲蘇湖會館近河洲地,為小本商擺瓷攤所一大聚場也。面河距市中、方廣約二里許,遍地皆瓷器攤,任來往鄉(xiāng)俗零買,不拘同日個數(shù)。
瓷器街頗寬廣,約長二三百武,距黃家洲地半里余。街兩旁皆瓷店張列,無器不有,悉零收販戶,整治擺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潘家疃在鎮(zhèn)之中秀渡對岸。疃內(nèi)多潘姓,自國初已陶,然只坯坊陶窯多處,陶戶仍居鎮(zhèn)中,時至疃內(nèi)省視燒造。其窯則皆燒槎。其坯亦有由鎮(zhèn)載入疃窯燒者,亦有疃坯載送鎮(zhèn)窯燒者,故中渡口一帶河中多有陶戶裝坯船、裝瓷器船。
鎮(zhèn),又有小本旅伴,手提大籃采販陶戶諸瓷器,走黃家洲上及覓趁各瓷行零賣。其器稍有茅疵,亦或時得佳器,俗呼為提洲籃者。
●
景德鎮(zhèn)陶錄卷五
景德鎮(zhèn)歷代窯考
陳至德元年,詔鎮(zhèn)以陶礎貢建康。
唐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zhèn)鐘秀里人陶氏所燒造?!兑刂尽吩疲骸疤莆涞轮?,鎮(zhèn)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zhèn)瓷名天下?!?div style="height:15px;">
霍窯窯瓷色亦素。土墡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為東山里人霍仲初所作,當時呼為“霍器”?!兑刂尽份d:“唐武德四年,詔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進御?!?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