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閹割焦慮與肢解生殖器無關,閹割焦慮只是心理上的一種體驗,即,在3歲到5歲之間首次體驗到的非常強烈的心理沖突。這種無意識的體驗會在生命中的不同時刻一次又一次地再現(xiàn)。它通常發(fā)生在你的防御機制被激活的時候。
“一個人不應該力爭消除自己的情結,而應該與之和諧相處:這些情結正是他在世界上行為的合理指導?!?br>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閹割焦慮在男孩身上和女孩身上都很常見,盡管兩種性別的經(jīng)歷不同。正是這種心理體驗,讓孩子們學會了區(qū)分性別,并且首次接觸、意識到自己有著一些不可能實現(xiàn)的欲望。
1908年,弗洛伊德首次提到男孩的閹割焦慮。他在《小漢斯》的案例研究中描述了這個心理現(xiàn)象。并且總結了這個心理過程的四個階段。
以下是弗洛伊德談到的四個不同階段:
最初的想法:男孩意識到自己有陰莖,并發(fā)展出“每個人都有陰莖”的想法。
第二階段:威脅。在俄狄浦斯情結的作用下,當有些事情涉及到母親時,男孩就想要取代父親的位置。小漢斯的行為展現(xiàn)了他的這些心理愿望,也顯示出了自我性愛的跡象。他受到威脅,因此遭受責罵。這讓他下意識地得出結論,如果他不改變自己的行為,閹割將是他最終的懲罰。
第三階段,發(fā)現(xiàn)缺失。男孩發(fā)現(xiàn)女性的解剖結構和男孩不同——女性沒有陰莖。不過,他無法假設她們有陰道,而是認為她們的陰莖被拿走了。當這個想法和他想象中的威脅聯(lián)系在一起之后,就會認為沒有陰莖等于閹割。
第四階段,焦慮。男孩意識到母親是個女人,這意味著她沒有陰莖。這就會讓他體會到閹割焦慮,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體驗。
一旦男孩完整經(jīng)歷了這四個階段,剩下的,就是解決這個問題了。
閹割焦慮和戀母情結的解決都是如此:當男孩拒絕和母親一起替代父親的位置時,解決就會發(fā)生。換句話說,他拒絕了母親,順應了和父親的觀點,并且和他保持一致。他這樣做是為了解決自己的閹割焦慮。他無意識地認為,如果幻想持續(xù)下去,他就會失去陰莖。
女孩的閹割焦慮(愛烈屈拉情結)
女孩的閹割焦慮與男孩的經(jīng)歷有一些共同之處。弗洛伊德認為,女孩們一開始也認為每個人都有陰莖。當然,她們的母親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她是他們愛的中心。不過,接下來的心理過程和男孩不同。
以下是各階段的差異:
最初的想法:她們繼續(xù)認為每個人都有陰莖。在這種情況下,女孩認為自己的陰蒂就是陰莖。
發(fā)現(xiàn)差異:女孩注意到她的陰蒂太小,不可能是陰莖。這讓她認為自己被閹割了,她希望這樣的事情沒有發(fā)生。
第三階段:女孩意識到她媽媽也沒有陰莖。她把自己沒有陰莖的事實歸咎于母親,就好像母親把自己沒有陰莖的事實傳給了她一樣。
解決女孩的閹割焦慮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首先是接受。她承認自己沒有陰莖,并且性取向也后退了一步。
第二種是她仍然希望自己有個陰莖。弗洛伊德認為這是對閹割的否定,并且認為這會導致同性戀。
第三種選擇是最全面的解決閹割焦慮的方法。女孩承認自己沒有陰莖。她的母親不再是她愛的中心,她把愛轉向了父親。這也導致性欲的重新定位:對陰莖的渴望變成了與擁有陰莖的人發(fā)生性關系的渴望。最終想要和有陰莖的人發(fā)生性關系的欲望變成了想要孩子的欲望。
《打猴子》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