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3
孩子有病,
父母其實有藥。
解鈴還須系鈴人,
這就是藥,父母是
孩子心理問題行為問題的一劑良藥。
這個藥怎么使用?
鈴鐺是怎樣一個個系上去的,
就怎樣一個個解下來。
有一個很了不起的媽媽,
她陪伴抑郁癥兒子的經(jīng)歷,
算得上一個良方。
“一向品學兼優(yōu)的兒子,
被醫(yī)院診斷為抑郁癥,
我感到非常意外和難受。
心理咨詢師提醒說,家長一定要
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
必要時還要向孩子道歉。
我也意識到兒子的抑郁癥,
可能與家庭教育方式有關,
但我一時之間不知道怎么改,
不知道自己具體錯在哪里。
如果這時候我貿(mào)然跟孩子道歉,
‘兒子,是媽媽錯了‘’,
卻說不出具體哪里錯了,
孩子肯定不會接受,
他會覺得我假惺惺。
后來,我開始留意孩子的抱怨。
我仔細地傾聽他的不滿,
才知道自己犯了哪些錯,
才去理解他的感受。
有些事情我已遺忘,
但我相信他說的是真的,
盡量做到先不指責他,
認真聽他說完,
體會他的感受,向他道歉。
當決心要改變一些教育方式時,
我才發(fā)現(xiàn),
家長改變起來真是不容易。
有一些思維方式和脾氣,深入骨髓,
遇事的第一反應往往還是如常暴躁。
但平靜下來后我會加強自我覺察,
告訴自己下一次要爭取不發(fā)火,
或者少發(fā)火,
要慢慢把母子間發(fā)生矛盾的頻率減少,
把矛盾的激烈程度減弱。
我安慰自己,
這需要一個過程,慢慢摸索。
以前,孩子抱怨我的時候,
我會說:
“你怎么不想想你自己有哪些不對呢!”
但現(xiàn)在,我按照咨詢師的提醒,
先聽他耐心講完,再道歉和解釋。
他說:“我小時候洗了碗,
你明明說洗得挺干凈的,
但你回頭還要再洗一遍!虛偽!”
我回應,“媽媽這么做,
讓你覺得虛偽,你心里肯定很難過,
我當時還沒意識到,真的對不起。
媽媽小時候就有一個壞毛病,
總要把已經(jīng)洗好的碗再用水沖一下,
你爸爸也說我毛病多,
以后我要改正?!彼f,有一次他考了第3名,
以前都是第6、7名,
他滿心想著可以得到我的表揚。
沒想到我卻說,
“第3名沒什么,要爭取考第1名”。
當時他心里非常難過。
我很驚訝,我都忘了這件事了。
“兒子,媽媽真的錯了,
應該給你一個獎勵才對。
媽媽是害怕你驕傲才那樣說的。
其實,當時媽媽心里也很高興,
我不應該掩飾我的高興。
我錯了,
當時我忽略了你的心理需求?!?/p>
有一次,鄰居家孩子說,
他媽從小沒怎么管他,
兒子聽后嚎啕大哭:
“我感覺你也沒管過我!”
這大約就是傳說中的心理創(chuàng)傷。
他小時候希望我們關注他,
我反思自己,那時,
我們家條件差,我忙于工作,
他爸忙于張羅生意,
我們倆對孩子關注的確太少了。
孩子小時候太懂事了,
我和他爸晚上不在家,
他自己做作業(yè)、吃飯、睡覺,
從來沒讓家長操過心。
在孩子的抱怨和哭訴中,
我慢慢摸索到了改正的方向。
隨著我的改變,
孩子跟我的關系越來越好。
現(xiàn)在,他有時候說,“媽媽,抱抱!”
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會拒絕:
“你都多大了,還抱抱!”
可我現(xiàn)在肯定會放下手里的活兒,
去抱抱我的好兒子。
根據(jù)心理咨詢師的建議,
我學著對孩子點點滴滴的進步,
都毫不吝嗇地予以認可。
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吃的、玩的,
只要有能力辦到的,我都答應。
有時候,他半夜提出
要出去走走、開車兜兜風,
我即便睡覺了,也起來陪他去。
有時,他躺在床上喊,
“媽,你過來”。
我就過去,其實他找我啥事也沒有,
就想讓我陪他坐著。
以前是我們做家長的過于自以為是、
不懂得表達愛意,
孩子缺少與我們親密的接觸和交流。
現(xiàn)在,孩子已找回這種親密的感覺。
他的狀態(tài)也一天比一天好!
看著兒子的改變,
我終于明白了那句話的含義:
父母,就是孩子
心理問題、行為偏差的一劑良藥!
04
孩子有病,
父母是因,也是藥。
上文中的那個媽媽,
很勇敢,能夠反思自己;
也很智慧,通過孩子的抱怨,
找到了自己需要改正的方向。
還很堅強,在至暗時刻,
依然可以學著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若父母能夠善待孩子,
給孩子足夠的生理和心理營養(yǎng),
孩子就能夠像植物一樣,
向上生長。
作為心理工作者,
但愿世間人無病,
何妨架上藥生塵。
只要眾生安好,
同行們將笑看門庭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