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靈格學校官方公眾號
海靈格學校
作者:伯特海靈格
洞見合集
讓隱藏的愛顯現(xiàn)
經常透過孩子的行為顯現(xiàn)出來的,即使是相當難處理的行為,都是某些系統(tǒng)中所需要的東西。
但是那太難了,另外一些人不想去看它。孩子就會自己承擔起來去幫助他人。孩子懷著愛去看那些被排除的人。在行為的背后,是隱藏的愛在工作。因此,在我們與那些有困難的孩子的工作中,我們不會太多看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去看。
我們看孩子看的地方。然后一個療愈的移動開始運作,使孩子獲得解放,因為現(xiàn)在其他人也開始看著需要去看的地方。孩子不再需要代表別人去看那些地方,也不再需要展示那些令人困擾的行為。這是我們努力幫助孩子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式。
當我們去思考那么多所謂的“困難的”孩子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當他們被藥物治療,就像他們功能失常了一樣,我們其實忽略了他們的愛。事實是,他們在幫助其他人,幫助那些大人。
因此,我們在此經歷的幫助孩子的方法是完全創(chuàng)新的方法,這開辟了新的道路。然而,我們需要不再繼續(xù)我們膚淺的專注于孩子的方法,才能有創(chuàng)新。我們去重新聚焦于那些吸引孩子的東西,那些孩子渴望替代成人去成就的東西,然后孩子就會從他們的重負里解脫出來。
父母,以及所有卷入其中的人,都必須改變他們的關注點。他們必須去看直到現(xiàn)在他們都還沒有去看的東西。這會開啟父母內在的成長。
愛能引起疾病,也能帶來康復
某些嚴重的疾病,例如癌癥,往往與家庭中各種牽連糾纏有關,亦即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命運與前人命運的動力聯(lián)結。例如:母親很早去世,還會有動機追隨母親尋死,做出種種危害生命的行為。這是一份極深厚的愛,這份愛聯(lián)結著孩子與母親的命運。
這份要追隨母親的渴望,通常不會付諸實踐,只是一種感受而已。但這孩子往往就會有很多病痛,就算他長大了,也未必有好轉。有生命危險的疾病,常常與這份愛有關,那是表達愛的一種極端手法,而嚴重的意外、自殺或癮癖也常與這份愛有關。
早年喪母的孩子長大成人后,有自己的家庭,他(她)的孩子會察覺到父親或母親有追隨祖母離去的意向,孩子心靈內便有這個反應:“讓我替你做吧!”這是一份帶著深厚的愛的命運聯(lián)結,這份聯(lián)結有時甚至以嚴重的結果,例如癌癥、意外或自殺表現(xiàn)出來。
另一項導致疾病的動力是人感到有罪惡,例如:墮胎或拋棄孩子的父母。由于這種罪惡感,他們會產生要追隨、分擔這孩子命運的動機。嚴重的疾病、意外或自殺便會在愛與罪惡的雙重動力下發(fā)生。
這類行為有一個共通點:當事人漠視其他人,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愛是盲目的。孩子失去母親,當他要以自己的死亡追隨母親時,他根本沒看見母親,他的愛也是盲目的。但如果孩子真正看著母親,心里說“我以死追隨你”,他會發(fā)現(xiàn)他是無法說出這句話的,因為他馬上會清楚地看到母親同樣愛著他。而疾病或任何傷害自己的行為,都無法滿足對母親的愛。孩子必須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他的愛,例如他對母親說:“因為失去你,我差點也失去生存的能力。但我現(xiàn)在看到你了,我接受你給我的生命,用這生命好好做一些事情。當你看著我時,你也會感到欣慰、愉快?!蹦赣H的不幸便轉為孩子生命的力量,孩子也放棄尋死的想法,用另一種方式敬重母親。
與疾病和諧相處
我們不應該不惜代價地對抗疾病,人就是存有一種異常古怪的想法,以為生命和健康是最高的價值,千方百計要保存它。
這種想法很奇怪,生命根本不可能有最高價值,因為生命只不過是從無明浮現(xiàn)出來,然后再次消沉下去,這無明比生命龐大得多,與它相比,生命只不過是短暫的過眼云煙而已。
在這股浮出與消沉的宇宙大活動中得到和諧,生命才有它的力量與方向。而生存與死亡、健康與疾病也因此得到同等的價值,每件事情都有自身的意義。
伴侶關系的基本原則
伴侶關系的基本原則就是男女之間的差異。女人要成為一個女人,她需要一個男人;同樣,男人要成為一個男人,他需要一個女人。只有通過女性,男性的本質才有意義;只有通過男性,女性的本質才有意義。
伴侶關系是以承認開始的,承認自己需要對方;因為這一承認,讓對方給予自己所缺少的。男人讓女人給予他作為男人所缺乏的,而女人也讓男人給予她作為女人所缺乏的。
愛的成功實踐,最基本的意義是來自相互承認對方的需要,并且愿意給予對方所缺乏的,以及愿意接受對方給予自己所缺乏的,這就是伴侶關系的基礎。
如果一方表示對伴侶無所要求,表現(xiàn)出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態(tài)度,或是,我試試看你有什么需要,也許我會給你,這種態(tài)度會危害伴侶關系,因為這是對情感的一大傷害。
“我愛你,我接受你作為我的丈夫,我作為你的妻子;我愛你,我接受你作為我的妻子,我作為你的丈夫?!边@個實踐是非常謙卑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完成其他實踐,并且建立其他關系。
伴侶關系中的施與受
男女雙方要承認兩性的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價值,大家處在平等地位,伴侶關系才會成功。
施與受的交流也有利于伴侶關系。一方付出,另一方接受;為了愛對方,某一方回報時會有所增加。這種施與受的交流,在伴侶生活中有增無減,關系便永遠保持平衡。
伴侶關系中,如果一方被要求付出超過他所得到的回報,伴侶關系會受到危害,愛會因此冷淡下來。例如,婚姻中一方已經有了孩子,他冀望對方照顧自己的孩子,關系便出現(xiàn)一方要付出較多的情況,伴侶便無法維持平等地位,系統(tǒng)的平衡就會受到破壞?;謴拖到y(tǒng)平衡成為唯一的解決方法,得到較多的一方要帶著愛,向付出較多的一方表示尊敬,雙方才能恢復平等地位。付出較多的一方,便不會說:“這是你虧欠我的。”如果以愛敬重對方所付出的,伴侶的關系便會得到平衡。
對伴侶一方所做的可惡的事情,同樣要做出平衡。不論什么原因,如果伴侶一方傷害了對方,受害的一方會有報復的要求。為了恢復系統(tǒng)的平衡,他應該報復,但他傷害對方的行為必須帶著愛心,就是以輕微可惡的行為報復。伴侶間施與受的交流便在良好的條件下再度開始,這是使伴侶關系成功的一個小秘密。
怎樣成功地得到愛
有許多方法能使我們成功地得到愛,這些成功之道是相互關聯(lián)的。男女之間的愛能夠成功,基本原則在于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間愛的交流。伴侶關系之所以出現(xiàn)問題,多數(shù)是因為某一方或雙方,與父母之間的愛仍有未解決的地方。在伴侶關系中,我們總希望從對方身上,獲得自父母那里無法滿足的愛。但對父母的愛若是沒有實踐,伴侶關系中的愛也無法成功。
即使我們已經得到愛,仍要注意一點:愛是短暫的,愛只不過是整體中的一個片段,而且是逐步邁向終結的,最后的分離就是愛的終結。所有出現(xiàn)在伴侶關系中的失望、危機,都會造成伴侶最終的分離。若當愛開始時能夠體會分離這回事,面對分離,愛便來得更珍貴,因為它是帶著局限而來的。
因此,在伴侶關系中,我們應帶著平靜和從容的心態(tài),面對與處理所有危機。不論是夫妻的關系還是父母子女的關系,兩者的愛都包容在偉大的整體中,最后也在其中得到終結。
有勇氣才能獲得大幸福
人必須要有勇氣才可以得到幸福。人如果在生活中找到單純和明顯的任務,不再回首而只向前望,這就是一項成就。每一次回首都是逃避幸福的恩賜,幸福是如此簡單不過。得到幸福需要付出勇氣,因為最終的幸福不只是一份不勞而獲的恩賜,其中還帶著一份謙卑。
當幸福來臨時,有些人會說: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這樣他就會遠離早已得到的幸福。大的幸福被擊碎而變得渺小,人就會停留在習慣的不幸中——盡管這也讓大部分人感到幸福。
幸福和不幸
有如疾病一樣,不幸也有一個要離去的要求,人們應該服從這個要求,而且幸福有一個成長的要求。此外,我還發(fā)現(xiàn)一件有關幸福的事:幸??偸亲汾s著人。
通往幸福的途徑
我們必須知道,每個人都在他的問題中感到幸福,這是一份極深的幸福。因為在不幸當中,他感到與其他人相聯(lián)系,與他們歸屬在一起,幸福的感覺卻令人感到寂寞。
要踏上追尋幸福的旅途,一定要放棄某些東西,即使放棄的是某些親密的東西。這使人感到恐懼,但卻能邁向更高的層次,能與更偉大的領域相聯(lián)系。
體驗幸福的方式
當某人把工作做好,在某方面有成就、有作為,他會感到幸福。這是一種圓滿的感覺,有別于一般所謂的幸福感,是一種實在的、豐富的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人就算身處困境也會得到幸福。
另外,有一種喜悅的感覺也是幸福:我能夠與別人在一起,也能夠獨立。不管我的父母是怎樣的,當我完全接受他們,讓他們活在我的生命中,我便有喜悅的感覺。假如一個人能以如是的態(tài)度接受父母,就能體驗美好的一切,從父母處回到自己的生命;父母令他感到恐懼或拒絕的事情,也不再困擾他。誰能成功做到,就會感覺到他的幸福感已逐漸在提升!
幸福人生的咒語
為了找出幸福人生到底依靠的是什么,我進行了很多觀察和研究。最終,我發(fā)現(xiàn)需要三句話,三句咒語。它們適用于所有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也適用于伴侶關系。
一個相應的冥想:
閉上眼睛。我們看向我們的父母,或者我們看向我們的伴侶,或者看向其他某個與我們有一些內在關系的人。我們看向他的眼睛。
對父母與對伴侶所用的話語,順序是不同的。對父母與對伴侶,話語的順序正好相反。
我先從伴侶關系開始。
丈夫和妻子看向彼此的眼睛,每個人都對對方說:“是的,我接受你,如你所是。對我來說你就是那個對的人,如你所是,是的。而我愛的,就是完完全全的,如你所是,是的?!?/p>
“是的”是第一句咒語。
然后,是第二句咒語。兩個人彼此凝視,每個人都對對方說:“請(求你)。請(求你)。請(求你)?!眱H僅通過這個“請(求你)”,靈魂里有什么東西發(fā)生了改變?心和愛是怎樣打開的?
請(求你)。
然后,是第三句咒語。兩個人彼此凝視,對對方說“謝謝。謝謝。謝謝?!?/p>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父母面前,看向他們的眼睛。
對他們,我們先說:“謝謝?!?/p>
然后:“請(求你)?!?/p>
然后:“是的。
我接受你們,如你們所是。是的。
是的,這樣的你們對我來說就是對的人?!?/p>
早期分離修復
在許多家庭中,有些兒童很早就與母親分開了,例如,當孩子必須住進醫(yī)院而母親不被允許探望孩子。在孩子剛出生時,也常常會立即發(fā)生分離,例如,過度早產的嬰兒在出生后要被放進早產兒暖箱。通過剖腹產手術出生的嬰兒,也會經歷早期分離。
這種分離的經歷對兒童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痛苦。如果這種分離的經歷在兒童五、六歲時發(fā)生,經歷分離之后的兒童常常會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這種痛苦常常演變成憤怒或絕望。當母親重新回來時,兒童會因為痛苦的記憶而將母親推開 母親可能會因此認為她做錯了什么而后退。這樣,孩子和母親雙方之間就失去了良好的聯(lián)結。
這樣的經歷會對孩子以后的生活造成影響。這種“被中斷的移動”,首先是朝向母親的,有些人經歷的是朝向父親的移動被中斷。早期有這種經歷的人在今后的人生中就不會再接近其他人。一旦他親近某個人,就會記起早期的那種痛苦,他就會切斷這種親近。他們兜來兜去,反反復復,總是在原地打轉,無法真正繼續(xù)向前。
這種情況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我們可以借助排列重新回到早期分離發(fā)生的情形中,使那個移動得以完整地發(fā)生,從而修復這種被中斷的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