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長都反映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都慢吞吞的,磨蹭的不行!
這時候,我們大人就很抓狂了:
“要遲到了,他還在賴床!”
“坐床上發(fā)呆,就是不穿衣服!”
“一頓飯吃了一個半小時!飯都冷透了!”
“起床磨蹭、吃飯磨蹭、刷牙磨蹭、睡覺磨蹭……一日雷區(qū)!”
我們成人,在自己制定的時間表里忙忙碌碌、來去匆匆,然而,孩子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里,根本無法理解時間的緊迫性。
寶寶為啥愛磨蹭?我大概總結(jié)了一下原因:
孩子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他們根本不知道,要是把一件事盡快做完,結(jié)果難道會更好?自己慢有什么不好?
就拿家長都比較操心的吃飯這件事來說吧,成人都會知道,不快點吃飯就涼了,吃完飯還要收拾還要洗澡……吃慢了后面的事都要延后!而孩子不明白這些,他當然也不知道吃得慢一些有什么不好。
小孩子嘛,旁邊有什么好玩的事,立馬就會讓他忘記了初衷。本來要去刷牙,可是走到浴室里發(fā)現(xiàn)有一池水,孩子就開始玩起水來了,刷牙?早忘一邊了!
于是,孩子就開啟了邊干邊玩、慢慢吞吞模式
有時孩子磨蹭不是孩子故意的,而是動作不熟練、缺少操作的技巧。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思維能力和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還在發(fā)育之中,他在做事情時,也不知道怎么統(tǒng)籌規(guī)劃,如何以較少的時間來做更多的事情。
孩子擔心自己做不好,怕自己出錯,然而越是擔心、越是害怕,動作也就越慢。如果大人這時候再在一旁不斷地責備、催促,孩子的自信心又會受到影響,他的動作不僅快不起來,反而會更慢了。
嫌孩子吃飯慢,媽媽就把飯碗拿過來喂孩子;嫌孩子洗臉耽誤時間,媽媽就幫孩子洗,這樣時間長了以后,孩子會漸漸養(yǎng)成更加磨蹭的習慣,他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大,因為孩子知道,吃飯、穿衣、洗漱、整理等等事情,自己無論怎么做都可以,反正爸爸媽媽會來幫他的。
我們大人,做事是為了結(jié)果,所以我們巴不得盡快把事情做完了。但孩子不一樣,孩子做事,很多時候是為了享受過程。他們做事的主要動力是“好玩”,一旦玩起來了,那在大人看來很快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就遲遲不能完成了。
如何讓“小磨蹭”提速?
面對你家的“小磨蹭”,既然講道理、催促、發(fā)脾氣……都沒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就要動腦筋來想想更好的對策了。
孩子慢吞吞,常常因為當他專注于一件事時,無法一下子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大人交代的另一件事情上。不僅無法用心完成大人交代的指令,還很快忘了前面的叮嚀。所以,我們給孩子的指令要簡單清晰,比如,你剛讓孩子收拾玩具,又叫她去關電視,她可能就反應不過來了,你不如先讓她關電視,關好了,再讓她去收拾玩具。
孩子對他有興趣的事動作就很快,沒興趣的事就慢吞吞,如今天要去動物園玩,他可以在3分鐘內(nèi)穿好衣服、襪子,還反過來催大人。如果換成要他去收拾地上玩具的話,他就開始慢吞吞,任你三催四請,直到你急得要發(fā)火了,孩子的動作才稍微快一點。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讓孩子做一件事得時候最好先提起他的興趣。這時候就是游戲力的重要性了,比如收拾玩具,也可以是一個游戲,你可以說:“我們把貨物裝到火車廂里,再把火車開到山洞里!”
有些孩子活潑好動、主動熱情,很「外向」,有些孩子安靜害羞、被動慢熱,很「內(nèi)向」,這沒有好和不好,這種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在成長上各有優(yōu)勢。
內(nèi)向的孩子需要更多時間適應新環(huán)境、嘗試新事物。那父母可以預先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比如要去個陌生的地方,提前告訴孩子,讓他有時間適應。
外向孩子,適應能力是很快了,但可能專注力又不太好,調(diào)皮搗蛋的個性也讓人頭疼,父母不妨給予孩子多一點活動時間和空間,適當抒發(fā)精力,又可以將事情分拆成不同步驟,每當孩子完成一個步驟時可以適時贊賞他們,鼓勵其堅持完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