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回外婆家,我總能看到一出好戲:外婆偷偷把零花錢塞給我,媽媽又偷偷地把那錢拿出來塞到外婆的柜子里,外婆發(fā)現(xiàn)后很生氣,于是母女倆必定上演一場你推我我推你的丟錢大戲。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很郁悶,明明我才應當是這戲的主角兒啊。
當然,外婆的性格很拗,我媽的更拗,所以,每次都是我媽贏??此晒Π彦X還給外婆后,露出那勝利的微笑,隨即對我說:“你也真不懂事,外婆都這么大年紀,每個月只有那么一點養(yǎng)老金,這錢,你也忍心要?”
回到自己的家里,外婆打電話給我,語氣里滿是落寞:“你媽也太不懂事了,這錢是給你的,又不是給她的。這下好了,過年都沒能送你什么禮物?!?/p>
哈,還真是兩個長不大的孩子啊。
她們就這樣,推推嚷嚷了很多年。在我快習以為常的時候,有一天,火車剛駛離外婆住的那個小城,小姨就打了一個電話給我:“外婆哭了。”
我腦袋“咯噔”了一下,什么情況?“還不都是因為那幾百塊錢嘛,你媽媽執(zhí)意不要,又塞到外婆口袋里了。你也是知道的,外婆一直想買什么東西給你,小時候還好說,但你現(xiàn)在是大姑娘了,也不知道該送什么好,所以,就想給些錢給你自己拿去花,這也算是她的一點心意吧?,F(xiàn)在火車開動了,外婆追不上你們……”
聽著小姨的話,我偷偷地抹了抹眼淚,依稀還聽見媽媽在一旁和爸爸炫耀著她和外婆的“戰(zhàn)績”。

2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孝順,實際上充其量也就是自私地自我感動而已啊。
孝順,就是為了讓長輩開心,而現(xiàn)在呢,拒絕了外婆給的零花錢,看似是為她著想,為她多預留了生活費,但實際上,卻是冷漠地封鎖了一個老人對晚輩表達心意的渠道,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渠道。
小時候,外婆能常在我身邊照顧我,給我買新衣新鞋,陪我去游樂園少年宮;而如今,我在外地求學、工作,本就相隔千里不常見面,想關心我時,貌似也只能通過電話囑咐幾句“天涼多加衣”,想幫我分擔生活壓力時,老人家卻不知道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需要什么喜歡什么。偶爾給在遠方求學工作的孫兒們一些零花錢,已經(jīng)是老人們表達思念最直接的方式了。
媽媽一次又一次地把這份關心我的權(quán)利,冷冰冰地退還給外婆,就相當于人為地在前輩與后輩之間劃了一個以“懂事、體貼”為由的界限,外婆對我的關心無處表達,而我,也只好默默不語。外婆為這個家操勞了這么多年,如今卻似乎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被需要”了,這種價值被否定的心情一定很糟糕吧。
就像,你盛情備至地為一個心中掛念的人,花了一夜熬了一鍋鮮香美味的湯,對方卻出于為了多留點給你喝的心理,僅僅禮貌性地喝了幾口,甚至是連喝都沒喝,你會怎么想?是我的話,必定黯然神傷。

3
同樣都是出于為對方好的心理,為啥偏偏選擇讓雙方都受傷的方式去表達呢?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對方充滿濃濃暖意的目光下,毫不客氣地舉起湯勺大快朵頤,一飲而盡后,別忘了夸一句:真美味。
多年來,我們都習慣了中國式的傳統(tǒng)含蓄,習慣了為他人著想,盡量不增加對方負擔,哪怕對方是我們骨肉至親。但是啊,親情本就是一場關于“需要”與“被需要”的牽腸掛肚,缺了哪一面,都構(gòu)不成一個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huán)。
老人給的零花錢與其說是錢,不如說是一種通過錢來表達的對后輩的惦念,更是一種證明自己還有能力為子孫做點兒事的方式。正如很多老人,在退休了之后仍舊閑不下來,就是希望自己還能一如既往地為社會貢獻人生的價值。
所以說,在我看來,比起時刻關心老人們“需要”什么物質(zhì)層面的東西,我們更應該學會的是,如何讓他們感覺自己“被需要”,被家人需要,被社會需要,被這個時代所需要。譬如日月隨旋,心中的那束關于“活著”的光,延綿不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