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我們都在防御著死亡。
在精神分析里有個關(guān)鍵詞,叫做防御。
有本書,寫一個人潛意識的防御手段,
叫做《101種防御》。
簡單來說,我們的潛意識為了讓我們的意識感覺良好一些,會本能地將我們不想體會或者可能承受不了的感受給防御掉,用投射、隔離、壓抑、理想化、合理化等等方式或埋葬或掩飾。好處是,可能我們就不必體驗?zāi)切┪覀兒ε碌母惺芰?,壞處是,我們也弄不清自己的真相了。因為潛意識的防御手段讓它們根本不會浮現(xiàn)到一個人意識的層面。
除非覺察。深入潛意識去思考。去做咨詢。去做精神分析。
舉個例子,
一個內(nèi)心比較自卑的男人,不管在現(xiàn)實層面擁有怎樣的成功,都可能覺得自己愛上一個女人,傾心于她,是一件有羞恥感的事情。他會擔心對方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樣愛自己,所以他一旦真的表現(xiàn)出愛對方,就會同時體驗到自己的卑微、弱小以及小時候渴望得到母親的愛卻得不到的羞辱感。
這種感覺讓他無法承受,想要逃離(潛意識里)。
因此,當這樣一個男人和自己的妻子在一起,當他開始潛意識感覺到自己對妻子的愛和依賴日漸加深,他可能會做的,卻是與表達愛相反的事情??瘫?、挑剔、甚至是將妻子推開,他會總是憤怒,好像對方總是不夠好。
這就是潛意識的防御。
不需要也不會經(jīng)過頭腦的批準和思考。
用精神分析的話來解釋就是——他潛意識害怕體驗到自己愛對方,因為愛對方會隨之體驗到羞恥感、自卑感、可能被拒絕被拋棄的恐慌感,于是他用挑剔、憤怒、刻薄、“我不需要你”,防御了自己真實的情感被自己體驗到。
如果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那他是不能讓自己體驗到“我陷入了愛里,我需要這個女人”的真相的。
當然,我們可以想象,那么這個生活中的妻子就更加不可能知道——原來丈夫表現(xiàn)出的“離我遠一點”“挑剔”“憤怒”,竟然可能是愛妻子造成的。
所以,生活總是充滿了對真相的誤解。
我們的意識想當然的去做各種推測和解釋,答案也許和潛意識南轅北轍。
什么時候,我們可以不再這樣南轅北轍?
那就是當我們可以離我們的潛意識更近的時候。
防御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登場了。
可是,如果我們無法讓自己更強大,去面對那些糟糕的感受和體驗,我們怎么可能丟開防御的拐杖呢?
我們不只是不敢表現(xiàn)出真實的自己,我們其實還不敢去體驗?zāi)莻€真實的自己軟弱,平凡和渺小的部分。
就像上文說的男士一樣,害怕離自己的情感太近,會體驗到自己也許不被愛的羞恥感,也害怕體驗到可能被拋棄被否定的恐懼。
“那種感覺太可怕了!” 在關(guān)系里,我們最害怕體驗到的就是這種感覺。
當我們犯錯,
當我們被外界評判為不夠好,
當我們被另一半嫌棄,
當我們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
當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夠達到自己內(nèi)心的預(yù)期時,
很多人都會體驗到一種“自己糟糕到被整個世界遺棄”的感覺。
“好像一個人站在孤獨的山頂,四周什么都沒有”
“好像沉溺在海里”
“好像一個孩子站在廢墟里,沒有人在周圍”。
這不是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但是卻是很多人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
這種感覺究竟有多可怕?
體驗過的人都知道,這感覺其實和死亡一樣可怕。
如果一個人并沒有在內(nèi)心形成穩(wěn)定完善的人格,
如果這個人因為兒時的創(chuàng)傷,人格發(fā)育還固著在孩提時代,
如果他的媽媽不曾用持續(xù)的足夠的愛,筑起他安全感的圍欄,不曾用足夠的接納,讓他相信自己是被這個世界所愛,是可以一直活下去的,
那么他就會很容易跌入死亡的焦慮里。
那么當這個人在成年后,體驗到別人的拒絕和否定時,可能在他內(nèi)心喚起的是在幼兒時期,他被媽媽拒絕忽視否定后,所體驗到的“我會失去媽媽,失去關(guān)系,然后從這個世界消失”的恐懼。
我們知道在過去的養(yǎng)育里,足夠好的媽媽非常非常少,所以其實擁有穩(wěn)定的人格內(nèi)核的人,并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多。
因為別人的一絲絲否定,而陷入充滿毀滅感的恐懼的人,其實才是多數(shù)。
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被大家所追捧,而其實被討厭的勇氣,仍然是一個心靈奢侈品的原因。
理智上,我們知道自己如此害怕被討厭被否定被拋棄的原因,
但是,情緒永遠先于理智到達。
情緒上,當一個人體驗到,自己不被愛的時候或者被別人拒絕的時候,他就有可能會回到嬰幼兒的狀態(tài),感受到被拋棄時死亡般的恐懼。
此時,理智沒有登場機會。
所以,當你不留情面地去批判自己為什么“討好型人格”的時候,
我想說,先理解一下自己討好的必須吧。
理解自己這樣去討好的原因。
討好,就是你對于“不被愛”的防御。
但是,這仍然不是解決之道。
防御,只是“躲”,不是解決。
我們在一生里,以玩命地姿態(tài)努力做到最好,兢兢業(yè)業(yè)守護著別人的信任和喜歡,卻還是無數(shù)次的陷入了失控之中。
我們經(jīng)歷了別人投來的失望,也品嘗著對自己的失望。
不管多么努力想要在關(guān)系里做好,最后在關(guān)系里還是遍體鱗傷。
我們一邊說要做自己,要看見自己,一邊其實本能地抗拒著去接近事情的真相。
不敢真實表達自己,
也沒有心理空間去容納對方的真實。
無論是對自己,對伴侶,對孩子,對外界,
我們都繃著。
我們不敢看見自己極度脆弱、疲憊的內(nèi)在,我們在朋友圈陽光燦爛,開朗樂觀,甚至我們還在自我成長的領(lǐng)域里,努力奮進,告訴自己,一切真的都好。
這樣防御著,我們內(nèi)心的恐懼。
解決之道是什么呢?
讓我們離自己的潛意識更近的方法是什么?
怎樣可以減少無意識中的防御變得更加勇敢?
怎樣可以更加真實不那么害怕被拋棄被否定?
答案是——如果有一天,你能直面隱藏在所有恐懼后的關(guān)于死亡、消失、化為虛無的恐懼,那么上述這些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有人也許會說,我不明白為什么你說這些恐懼都和死亡有關(guān)。
那么我換一種述說方式,你來體會一下:
如果你連死亡都不怕了,你還害怕什么呢?
如果你連消失在這個世界,喪失你所擁有的全部以及你自己都不害怕了,你還害怕什么呢?
我們其實一直不遺余力地終其一生活躍在如何消除我對平常事情失控的恐懼里,只是為了防御我們內(nèi)心始終存在的那份對于終極大BOSS死亡的恐懼。
我們想掌控關(guān)系,掌控事情的進展,他人的評價,伴侶的態(tài)度,孩子的學(xué)習(xí),自己的身體甚至朋友圈里的點贊。
我們想掌控我們在意的一切,我們在這種掌控里獲得安全感。
所以我們基本就是活在兩件事情里,
盡可能地防御,減少去體驗到那種糟糕的感受,以避免體驗到被拋棄的死亡的恐懼;
盡可能地掌控,增加去體驗我可以掌控此刻,可以掌控未來,以累積出我甚至可以掌控死亡的無所不能感。
所以說,向死而生,是最明白的活法。
因為搞清楚了和死亡的關(guān)系——這是我們無法掌控的。
那么我們就完成了對死亡的接納。
連死亡都可以接納的話,還有什么不可以接納呢?
既然死亡是無法掌控的,那么你還要去掌控那么多事情的意義何在呢?
于是你會放手,而放手會讓你獲得真正的自由。放手,意味著,不再怕。
有的人說,我的人生也已經(jīng)很自由了,我不在意收入,我不在意地位,我只在意我自己是否快樂,是否平靜。
這不是真正的自由。
你不再在收入和地位上進行KPI考核了,但是你仍然在快樂(心情)、平靜(情緒管理)這些事情上進行著你自己的KPI考核,你只是換了一個跑道而已。
你還是試圖掌控啊。
所以你也不斷被現(xiàn)實擊潰。
就像很多來訪者喜歡在咨詢里問,“那我看到了自己的內(nèi)在模式了,我現(xiàn)在要怎么做才能改變呢?”
“要去改變,就是一種控制啊”。
如果只是看見,這就是接納。
如果非要去改變,不達目的就接受不了,這就是掌控。
“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足夠努力就一定能達成目標”,
訂立這些規(guī)則的人類,是多么驕傲的人類啊!
可是這種驕傲,難道不是為了防御我們面對死亡不堪一擊的脆弱嗎?
很多來訪者,與自己的和解,
發(fā)生在聽到了咨詢師溫和且堅定地說:“這不是你能改變的”“努力也不會達到那個結(jié)果”的時候;
發(fā)生在咨詢師可以接納他的做不到,接納他還是會不斷搞砸,接納他主觀上怎么努力也改變不了潛意識,接納咨詢沒有達到他預(yù)期的效果而他開始攻擊自己或者將攻擊朝向咨詢師的時候。
心靈成長的真相在于,
如果在自我接納的路上走下去,我們最終就可以接納死亡。
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人生魔法。
如果我們連死亡都能接納,我們就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夠好,接納自己的不被愛,接納自己的孤獨,接納無法掌控的林林總總。
反過來,也成立。
我們越來越接納自己的不夠好,越來越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和這個期待之外的世界,那么我們就能越來越自如的面對,最終的歸于虛無的恐懼。
不掙扎不躲藏。
最近讀了一本書,《此后再無余生》,作者是美國思想家愛默生的玄孫女,她叫妮娜.里格斯。
2015年她在38歲時被確診為乳腺癌,2017年三月,在經(jīng)歷了不間斷地治療后,她最終還是離開了深愛的丈夫,9歲、6歲的兩個兒子,深深眷戀的人生。
她在人生最后的一年多,寫下了這本書。
候診室里滿滿當當都是焦躁不安的女人,從20歲到90歲都有,她們穿著一模一樣的灰色病袍,就為了確認我們得的癌癥到底是哪一種“地理概括”。好像她們的手中握有這么一份地圖,旅途就不會那么障礙重重。
大約凌晨四點,我感受到他的手覆在我的后背,他喃喃自語,“我是多么害怕,害怕到無法呼吸”?!拔抑?。”我說著往他身邊靠了靠,不過仍然背對著他,“我也很害怕”。
我能想象稍稍松手的感覺,溫暖、危險、誘人。如果那就是死亡的感覺怎么辦?我想也許愛上那種感覺也沒什么不好,松開緊握在別人腰上的手,讓地心引力和命運主宰一切,這像是一種好到令你無法拋棄的念頭。
——文字摘自《此后再無余生》
她眷戀人生,她也很害怕,她也試圖掌控。
但是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如此脆弱渺小的生命,在最終的結(jié)局面前,真實又有力的存在。
書中記錄著,她在短暫的兩年不到的時間里,在轉(zhuǎn)瞬即逝的未來面前,仍然創(chuàng)造了很多艱難與美好并存的當下。
和丈夫的,和朋友的,和孩子的,和父母的。
她所活過的每一刻真實的當下,真實到死亡也無法將其抹去。
我分享給大家,數(shù)日前我讀這本書時隨手寫下的讀后感,作為文章結(jié)尾。
防御是什么?
防御是你的堡壘。
讓你看起來還好,還算堅強,還算自信,還算得體,還算有人愛。
打開防御是什么?
打開防御就是摧毀那個讓你看起來還好的堡壘。
摧毀后,你看到了那個非常脆弱,非常自卑,還有些不堪的也并沒有被人特別愛著的自己。
但是,如果你可以面對這個堡壘后的自己,如果你能愛這個堡壘后的自己,那么你就再也無須活在幻象里,無需對別人證明你自己,無需花大力氣去維持你的防御。
如果你可以呈現(xiàn)你的脆弱,自卑,不堪,甚至不被愛,
那么你也可以和任何人去建立真實的關(guān)系。
你的真實,才是這世界最有力而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