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啟蒙》與《笠翁對韻》一樣, 它們以前學童的的基礎讀物。
現在好多人讓自己的孩子學習《聲律啟蒙》,甚至要求背誦。借回答此題,老街說一下對于孩子學習這本書的認識。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
它的目錄是按照《平水韻》的順序,平聲韻一共三十部 。我們作舊體詩,每個字的平仄和所屬韻部以《平水韻》為標準。
其中上平十五部: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十五部: 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我覺得《聲律啟蒙》對于寫詩起到了3個作用。
1.熟悉并記住韻腳
大家知道,格律詩對于押韻是很苛刻的,必須在同一韻部內選字,第一句寬松一些 也必須是鄰韻,否則就是落韻。
通過熟讀和背誦,能讓我們迅速記住常用字,不需要再去翻韻書。
例如遇到到松這個字,腦海里能夠想起: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這個松在二冬韻部。
2.對仗
除了絕句以外,律詩的中間聯是必須對仗的,《聲律啟蒙》的句子都是以對仗的形式呈現的,而且形式多樣: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街泥雙紫燕,課密幾黃蜂。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嶺云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九字對;
主謂賓,偏正詞組,狀語加主謂,省略主語等;
二二結構,二一二結構,二二三結構;
而且平仄嚴格相對。
《聲律啟蒙》也訓練了對聯基本功。
3.典故
詩文中一般都要用典,《聲律啟蒙》列舉了許多常用典故,比如:
分金齊鮑叔,奉璧藺相如。擲地金聲孫綽賦,回文錦字竇滔書。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巖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漁。
好多人讓孩子讀《聲律啟蒙》,目的很模糊,只是說是啟蒙讀物,所以要讀。其實他們不清楚前人編寫《聲律啟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其實第二部分老街已經暗示答案了,是為了做好詩賦打基礎。
古人讀書一定要學詩賦,為了便于學習,康熙年間的進士車萬育,編寫了《聲律啟蒙》。
學詩要寫會律詩,學賦要學會作律賦,大家知道律詩很嚴苛 ,其實律賦也非常嚴苛。
唐朝進士科考的詩是排律,考的賦是律賦。都要求押韻,要求對仗,而且基本都要用典。所以《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才有這么大的市場。
四、孩子一定要學嗎?
多學總是好的,不過很多孩子只學《聲律啟蒙》卻不學作詩。老街不能說白學了,但畢竟是一種損失。
如果不學律詩,那么三個作用:押韻、對仗、典故差不多廢了兩個。將來寫作文典故是能用上的,對仗幾乎不太用,押韻可以說用不上。
所以我以前說過,孩子喜歡就讓他熟讀,能背過當然好。但是如果不學寫律詩 ,這個精力用到背誦唐詩宋詞、四書五經可能收獲更大。
@老街味道
2018-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