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概念/消渴
* 消渴,廣義的說,是指的消渴疾病名。
特指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也就是近代醫(yī)學里面所所的“三多一少”癥為特征的一類疾病。
* 狹義消渴,是一個癥狀的名稱,是指熱病過程中口渴引飲的一個癥狀。
我們說作為糖尿病,或者說消渴病的“多飲”,和狹義消渴在程度上、病情上截然不同,消渴病的渴,是渴飲無度,怎么喝水,包括原文里講的“飲一斗,溲一斗”,喝多少,尿多少,但是仍然不能解決口渴的問題,叫做渴飲無度,渴飲不解。
它和我們說的是因為熱灼津液以后,出現(xiàn)的口渴引飲,那是不一樣的。
狹義的消渴在我們的《講義》里面,就是把《傷寒論》里面有關(guān)條文涉及到的“消渴”實際上全說的是消渴癥狀。
首先,
第1條,《厥陰病篇》的,
再就是第4、5 條(五苓散)第6條(文蛤散)出現(xiàn)在《太陽病篇》,
還有第13條(豬苓湯)出現(xiàn)在《陽明病篇》,
共涉及了五個條文,這些就是熱病過程中的消渴癥狀,用來和消渴疾病進行鑒別。
請大家看,第1條,
《金匱要略》:“1.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font>
這是與《傷寒論》重復(fù)的,把它拿來,就是要進行鑒別的,或者說要進行臨床應(yīng)用說明意義。
“厥陰之為病,消渴”- 這個消渴只是一個癥狀而不是病名。
“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止”- 這當然是說,這種口渴是由于熱病灼傷津液所致,它不能用下法。
這個我們的《講義》中[按語]中說了, 見《傷寒論.厥陰病篇》,其消渴一證,它寫的證候的“證”,實際上是癥狀,是厥陰病熱盛時的一個癥狀。與我們本篇要講的消渴病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心中疼熱,氣上撞心”- 這是厥陰郁火上沖的表現(xiàn),病人感到,心中有一種灼痛樣的感覺,而且有氣向上沖的感覺。從中醫(yī)的病機解釋來說,這是厥陰郁火上沖的表現(xiàn)。
?
?“消渴”- 這里所說的消渴是一個癥狀,就是口渴能飲,消耗了大量的水液而不解渴,這個消渴,它的病機是因為厥陰郁火消灼津液。
少陽病有口苦咽干,那個咽干是少陽郁火傷津的表現(xiàn),而到了厥陰呢,它有消渴,實際上是少陽病咽干的加重,它是厥陰相火消灼津液。
“饑” - 這個饑餓是厥陰郁火犯胃,胃有熱則消谷善饑。這個熱是厥陰郁火爆發(fā)而來的。
“不欲食”- 這是厥陰寒邪未退,這個寒是原來寒邪郁遏厥陰相火,原來就有寒邪,它為什么不欲食?這是厥陰寒邪未退,寒邪犯脾。
脾是主運化的,脾的運化機能好,胃才能夠很好地受納,現(xiàn)在寒邪犯脾,脾寒不運,所以不欲食。就是有一種嘈雜的、煩餓的這種感覺,這就是覺得餓,但是他不能吃,所以這就提現(xiàn)了它是一個上熱下寒的特征,這個上熱是厥陰相火爆發(fā)所造成的,這個下寒是原本外來的寒邪,沒有完全的退卻所遺留下來的。
?
? 他不是不欲食嗎,如果勉強給他進食,
“食則吐蚘”- “蚘”讀蛔,蚘是蛔蟲的蛔字的古體字。
? 蛔蟲有幾個特性,它是喜溫避寒的,這是一個特性,還有一個特性是喜歡鉆孔。
當病人體內(nèi)的內(nè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比方說,現(xiàn)在厥陰郁火上沖,出現(xiàn)了上熱,而陰寒沒有完全退卻,表現(xiàn)了下寒,蛔蟲就感覺到它原來所生活的那個環(huán)境,已經(jīng)不太適合它了,它就容易往上跑,它喜溫避寒嗎,原來它在小腸寄生,由于人體的內(nèi)環(huán)境發(fā)生了上熱下寒的變化,蛔蟲就喜溫避寒而上行,往上走就離開了小腸,一旦離開小腸,上行跑到胃的時候,那么只要一吃飯就會嘔吐,一嘔吐,就把蛔蟲給吐出來了。所以吐蛔這個癥狀,本身就是上熱下寒的表現(xiàn)。
當然他如果能吐蛔的話,這個人必須有寄生蟲,有蛔蟲,他才能夠吐蛔,如果這個人沒有蛔蟲的寄生,他即使是上熱下寒,也不會發(fā)生吐蛔這個現(xiàn)象。
?筆記者摘自《傷寒論》學習筆記188)
看第4條和第5條,在第152頁。
《金匱要略》“4.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
[第4條是《傷寒論.太陽病篇》中的第71條]
(“脈浮” - 是外有表邪,正氣抗邪于表,氣血浮盛于外,所以就有脈浮。
?
?“小便不利” - 從癥狀上來說,不是尿道澀痛,不是小便點滴不暢,而是尿
少。
? 這是怎么回事呢?
? 它是邪入膀胱,膀胱氣化不利的表現(xiàn),太陽表證邪氣循經(jīng)入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排出廢水的功能發(fā)生了障礙,所以出現(xiàn)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就是尿少。
“微熱” - 是表邪未解。
“消渴” - 這里所說的消渴是指口渴多飲,飲不解渴的癥狀??诳识囡嫞?/font>耗了大量的水,口渴還不能夠緩解,所以把它叫做消渴。
后世有一個消渴病,我們今天籠統(tǒng)地說它是指糖尿病,嚴格的說,消渴病除了糖尿病以外尿崩癥也可以歸屬于消渴病的范疇,神經(jīng)性多飲多尿癥也可以歸屬于消渴病的范疇,所以消渴病的范疇是比較廣泛的。
我們這里所說的消渴,它只是一個癥狀,這個癥狀的特征是口渴多飲,飲不解渴,消耗了大量的水而口渴仍然不解。
這個癥狀的病機是什么呢?它是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輸布上承。
筆記者摘自《傷寒論》學習筆記46)
《金匱要略》5.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上。) ”
[第5條是《傷寒論.太陽病篇》中的第74條]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這個渴的程度一定得是渴了就想喝,甚至于喜冷飲,但是絕對不是象我們說的“飲一,溲一”的程度,這仍然是消渴癥狀。
這第5條提到的是水逆證,“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七四、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 - 太陽中風證有發(fā)熱,到了六七天沒有好,出現(xiàn)了心煩這樣的里證。
“有表里證” - 表證就是太陽表證,它的臨床表現(xiàn)有前面的發(fā)熱。
里證呢?除了剛才提到的煩之外,還有,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 - 之所以有渴欲飲水的這種里證,是因為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化生,津液不能輸布上承。
口渴就要喝水,但是這里有個特點,喝完水就吐水,仲景把這個證候叫做“水逆”。
“名曰水逆” - 命名它為水逆,從病機來說,是水邪上逆。因為下竅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氣上逆,結(jié)果導致了渴欲飲水,水入則吐,這個證候是因為水結(jié)所引起的,因此把它叫做水逆。
另外,從臨床來看,這個證候它是喝水時吐水,吃飯時它不吐飯,這個也很奇怪,正是因為它是喝水吐水,所以從癥狀上來說,也把它叫做水逆,這是五苓散證水邪上逆的時候可以出現(xiàn)的一個臨床表現(xiàn),一個癥狀。
“五苓散主之” - 外有表邪,內(nèi)有蓄水,所以治療用五苓散,外疏內(nèi)利,這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筆記者摘自《傷寒論》學習筆記46)
?
第6條。
《金匱要略》“6.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font>
渴欲飲水不止者,- 他喝了水,也是不止渴,但是,這仍然是《傷寒論.太陽病篇》所提到的,是熱病過程中的癥狀,而不是消渴病的范疇。所以,[按語]再一次強調(diào),應(yīng)予以區(qū)別。
第13條,第157頁。
《金匱要略》“13.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font>
這是《傷寒論.陽明病篇》的,我們曾經(jīng)講過,“審因論治”熱邪與水互結(jié)的“渴者”與豬苓湯。舉例已經(jīng)說過了。
(渴欲飲水,- 水熱互結(jié),津液不化,津液不能化生,水液不能變成津液,結(jié)果就出現(xiàn)了渴欲飲水。
渴欲飲水,除了水熱互結(jié),津液不能化生的因素之外,也有誤下傷陰的這種因素在內(nèi),因為這個病的來路是陽明經(jīng)脈有熱,誤下容易傷下焦的陰液。
誤下傷陰,陰液被傷,津液不足也會有口渴,所以這個口渴的病機是雙重的,既是水熱互結(jié),津液不化所造成的,也是誤下以后下焦陰傷,津液不足的反應(yīng)。)
有關(guān)癥狀部分所涉及的條文,我們就不作具體解釋了。
?